分享

血制品行业深度分析:品类、工艺、行业政策、国内外市场需求..

 齐天大圣0102 2016-07-25

本文转载自新财富酷鱼(www.ikuyu.cn)——投研交流及高端金融定制服务平台



血液制品行业:高壁垒,大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血液制品来自人血浆提取,原料供应紧张

血液制品是主要指由健康人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份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和红细胞浓缩物等,可用于诊断、治疗或被动免疫预防。

血液制品种类丰富,适应症也十分广泛,且绝大多数品种只能从血浆提取,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血液制品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血液制品主要有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以凝血因子为代表的小产品。


血液制品提取工艺成熟,全世界主要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工艺均类似。

其中一部分凝血因子可以由血浆提取,也可以通过DNA重组在其他生物细胞中表达获得,国际市场大多数采用重组技术,而我国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仍主要来源于血浆分离。同时,国外由于DNA重组技术成熟,凝血因子的供应充分。



血液制品政策监管严格,行业壁垒较高


在血制品行业历史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过多次严重事故和丑闻。因此,目前这一行业在国际和国内都受到相关政策和法律的严格限制,我国有关部门也针对血液制品行业出现的问题出台过多项法规和管理办法。


行业的政策监管涉及多个方面

  • 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制品企业

  • 除人血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之外的血液制品不允许进口

  • 血制品企业设立新的浆站需有关部门审批

  • 原料血浆的采集过程和血制品的生产过程受到严格监管

  • 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实行批签发制度,每批制品出厂上市或者进口时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的制度。检验不合格或者审核不被批准者,不得上市或者进口

  • 血液制品最高零售价受到政府限制


  • 血浆供应只能来自于人体,存在资源稀缺性,且用于血液制品生产的血浆只能由血制品企业控制的单采血浆站(以下简称“浆站”)采集。

  • 目前我国血液行业为血站和单采血浆站二者并行的“双轨制”运行架构。但因二者在献血者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叠和竞争,且单采血浆站的设立必须以不影响血站采血任务为前提,故血浆采集仍受到一定制约。

  • 相比之下,国际血液制品工业生产中血浆来源有单采血浆和回收血浆(全血提取血细胞后获得的血浆,约占全球血浆采集量的30%-40%)两种,且采血中心既可以采血又可以单采血浆,献浆量和献浆频率规定也较宽松,采浆水平高于我国。


血液制品需求持续旺盛,持续成长潜力


  • 我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民众医疗支出和相关消费也仍将在

  • 2015年我国采浆量仅五千余吨,根据多方测算,国内实际需要量在12000吨至15000吨以上,至少需8000吨才能保证基本的血液制品使用需求。血液制品因其功能用途上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均用量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巨大差距,行业机会巨大。

  •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在16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白蛋白占比超过60%。未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有望保持以20%左右CAGR增长。


中外血制品行业对比:中外血制品行业对比,放量调结构是未来趋势


  •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与市场发展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量少、品种结构落后、行业集中度低。


国外血制品人均消费量较高


从血浆采集来看,发达国家每千人平均采浆量均在15L以上,美国2014年更超过80L,而我国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3.65L。

即使根据保守测算,我国的潜在血浆需求量也在1.2-1.4万吨以上,而2015年全国约有203家单采血浆站,采浆量仅5700余吨,尚不及CSLBehring一家公司的投浆量,缺口十分巨大。

而从消费端来看,根据相关统计,中国人均白蛋白使用量为美国的1/3,人均免疫球蛋白使用量为美国的1/15,人均凝血因子类产品使用量则仅有美国的1/40水平,增长空间十分巨大。


国外血制品品种多,使用结构差异大


在品种数量上,国外已经上市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血浆蛋白产品有近30种,国际一流厂商均可以分离和生产20种以上的血浆组分产品。相较之下,国内企业对血浆的综合利用不佳,最多只能生产11种血浆组分产品。在血液制品的成本构成中,血浆成本高达55%-60%,技术水平和产品种类的落后将直接导致血浆利用效率和单位血浆产值低下,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


在品种结构方面,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免疫和凝血因子等品种就已经开始取代白蛋白在血液制品产品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市场人血白蛋白占比非常大,凝血因子等小品种比例非常小。价格上,我国白蛋白价格高于国外,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和小品种则大幅低于国外。


国外血制品企业集中度高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目前国际血制品市场仅剩下不到20家企业,70%份额集中在前四大厂商:Behring、Grifols、Baxter和Octapharma。这些巨头的发展历程无一不充满了并购事件,重大并购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和助推剂。相较之下,中国血制品行业仍有较大差距。


国内血制品行业政策渐宽松,量价稳定是趋势


血液制品行业始终是一个政策监管行业,政策对血液制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血浆采集和血制品生产的管理政策、血液制品进口政策和血液制品价格管理政策三大方面。

血液制品的采浆、生产、进口都经过了“管理宽松——无序经营——事故频发——政策收紧——发展受限——供不应求”的历程,经过洗牌,存活下来的企业经过了规范化的考验,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也迎来了有利于扩张的政策“春天”,浆站审批速度明显加快。

·在价格管制方面,随着血液制品限价的放开,导致血液制品市场怪象丛生压制因素正在逐渐消除,回归市场,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正在重新成为主流。

允许进口国外相对廉价的人血白蛋白有助于缓解供不应求,同时通过市场倒逼血液制品企业进一步开发改进技术,改善品种数量和结构。严格的行业监管政策决定了行业运行规律。

多年以来,由于原料供给的特殊性,血制品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状态,多个品种目前供给依然非常紧张。

血液制品行业品种较少,且相关产品从原料(血浆)的采集到生产都由血制品企业完成,经过批签发之后,直接销往渠道商和医院,产业链环节较少。在血制品整体上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血制品企业在行业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定价能力。

同时,该行业监管严密,无论是上游原料采集还是下游销售定价都受到严格的政策限制,且行业为“存量竞争”,没有新进入者。

在采浆和限价两大因素逐渐解除和缓和后,血液制品长期压抑的需求将逐步得到满足。由于行业没有新进入者,业内企业将分享这一难得的增长机遇,行业进入“量价齐升”的黄金时代。

但不同品种量价走势已经出现分化,增长程度有所区别。

“量”:采浆量和浆站数量决定规模和行业地位

我国由于曾因无序采血采浆出现过多起恶性事故,很长时间内对血制品行业的监管都在不断收紧,关闭了大量不符合标准的浆站,血浆资源供不应求。2006年以来,改制后的所有单采血浆站均由血液制品企业有偿获得并进行后续运营,且必须通过新版GMP认证。在血浆供应严重不足的大前提下,控制了浆站就控制了行业几乎唯一的原料来源。

2011年采浆大省贵州关停16家浆站更加剧了这一短缺。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浆站的审批十分谨慎,数量增加较为缓慢。

·现有技术水平下,国内血液制品企业最多能分离11种产品,吨血浆产值最高在200万左右,提升空间有限,企业提高收和规模很大程度上依靠增大投浆规模拉动。

更大的采浆量也有利于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提纯和生产工艺经济性更好,主要企业的提纯工艺设计都在1000吨以上。研究表明,血制品行业投浆量达到1000-1500吨才能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

故血制品企业的单采血浆站(以下简称“浆站”)数量和采浆量是衡量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2013年开始,国家对浆站审核逐步放开,广东、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份均有多个浆站获批,各大血制品企业也开始广泛在外省布局。至2015年年底,国内浆站数量由2013年年底的不超过160家增至超过200家。

预计未来两年,我国浆站获批进程将继续提速,血浆采集量会有较快增长,逐步缓解原料血浆短缺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拥有庞大血浆资源的人口大省河南,由于曾发生过大批卖血人员感染HIV的恶性事件,经过15年的禁封,13年以来,借助于本土优势,华兰生物在河南连续获批浆站,将在浆源拓展上获得额外优势。

另一人口大省广东则由于属于沿海发达省份,优先保证血站采血,浆站设点也很少。近两年广东省快速批准了多个浆站,值得关注。


“价”:政府限价放开,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供给情况,纠正扭曲价格

为防止血液制品价格过高,血制品价格管制曾经持续多年,血液制品终端售价不得超过最高零售指导价格。

但由于多种血液制品供应严重不足,强制限价存在诸多弊端,造成血制品价格严重背离实际供需情况、黑市盛行。价格扭曲也使得患者难以获得急需的相关药品。

经国务院同意,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从2015年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暂时由国家发改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外,对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均予以取消,不再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式由市场形成价格。血液制品企业可以依据成本和市场供需自由定价,有利于血液制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血液制品所展现出的价格弹性,在药品降价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和防守能力。


目前大部分血液制品品种尤其是小品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且血液制品企业在行业内拥有较强势的地位,根据部分企业的公告,人纤维蛋白原、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有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

而凝血因子Ⅷ、凝血酶原复合物等针对特定患者人群(血友病人)且须长期使用的品种虽有提价空间,但涨幅有限。

我国血液制品中使用量最大的白蛋白则因进口量大,供应较为充足,并未显著提价。

国内血液制品品种走势将分化,调结构趋势开始


人血白蛋白:供应相对充足,需求最先接近平衡,价格稳定

人血清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HSA),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可以用于治疗烧伤、失血引起的休克,防治低蛋白血症和肝病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还可以用于细胞培养和用作稳定剂,用途广泛。

全国几乎所有血制品企业都能生产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也是我国血液制品市场的绝对主力。临床医生和患者对白蛋白有很高的认同度,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重症监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使用白蛋白也会滥用)。白蛋白能维持和恢复人的正常生命体征,有时也会被当做一种保健品。虽然白蛋白在国外使用要保守的多,也出现过增加患者死亡率的报道和争议,但国内有着很好的用药习惯和基础。

在2007年到-2011年间,国内白蛋白曾因严格控制政策出台导致严重短缺,黑市价格高企。

由于价格低于国产产品的进口白蛋白的大量涌入(目前进口白蛋白占据国内接近60%市场份额),以及投浆量和白蛋白产量的恢复,年批签发量已经超过2700万瓶,供需关系已经基本平衡,价格稳定。

我国多家单位已经开展基因重组白蛋白(rHSA)的研究,2015年华北制药的rHSA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DMF文件审核。rHSA虽然难以获批注输用途,但可用于辅料和培养基用途,会与目前作培养基和辅料的人血白蛋白竞争。


免疫球蛋白:品种多样,静丙等品种具有比重提升的潜力

目前,已经上市的免疫球蛋白制品已有近20种。根据原料血浆的特性和制品的功能效应,可以分为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和针对不同病原/抗原的各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根据注射途径,可以分为肌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静丙)和皮下注射用免疫球蛋白(SCIG)3大类。

肌肉注射是传统方法,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低,但效率低下,大部分的免疫球蛋白在进入血液循环前已经被酶解。

静注免疫球蛋白则是后起之秀,经历3次变革和发展,目前上市的IVIG制品均为第3代制品,同时又引入了两步病毒灭活工艺,使得制品在输注安全和病毒安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皮下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SCIG)是一种近年来新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注输方式,FDA于2006和2010年批准了ZLBBehring和CSL的皮下注射用人免疫蛋白上市(当时两家公司还未合并)。2014年,Baxter的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也获得FDA批准。目前尚未在我国上市。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的免疫球蛋白(如狂免、破免、乙免),是用特定疫苗或抗原免疫献浆员,或筛选自然感染者而获得,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发病率高、感染后果严重、无特效治疗方法的病原体感染,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有高度特异性、高比活性、高效价抗体的被动免疫制剂。


静丙:国内普及水平低于国外,未来潜力品种,有望成为血制品新主力

适用于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病,如重症感冒、新生儿败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川崎病等,用途广泛,在儿科、健科、血液科、呼吸内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国外市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即静丙,IVIG)是血液制品中产值最大的品种,占据血制品市场半壁江山。从1990年至今,静丙的临床应用已超过说明标签规定的适应证,FDA在1998年报道,大约50%~70%患者临床使用静丙为超说明书适应证。

2015年国内静免批签发量超过700万瓶,但国内静丙消费量14.9g/1000人,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100g/1000人)。相对于白蛋白,静丙在我国的用药基数更小,需求压制更为严重;但这也意味着,未来随着供应的补充和医生用药习惯的变化,这些品种将有着更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IVIg的需求量近几年也增长明显。临床治疗范围扩展到免疫学、神经病学、血液学、血液肿瘤学以及皮肤病学等领域的免疫替代治疗、抗感染、抗炎以及免疫调节治疗,适应证不断拓展。

静丙类产品不允许进口,且国外价格远高于国内(2.5/瓶静丙在国外售价超过1500人民币),国内厂商在这一品种上有着远强于在白蛋白的竞争力。在价格放开后,静丙已经提价10%-20%,目前国内2.5g规格静丙出厂价在600-700元左右。由于其成分复杂性,静丙类产品缺乏替代品或基因重组产品,价格和市场用量将长期保持景气。在白蛋白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静丙非常有望成为市场另一主力品种,维持血制品企业利润水平。静丙市场集中度较低,前六大生产商批签发量占比均在10-15%之间,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尚不明朗。

从国外发展趋势、品种适应症、品种用量和市场规模、价格弹性、进口产品冲击等多角度考察,静丙都是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品种,有望逐步取代人血白蛋白成为血液制品市场的领头羊。

特免:小品种贡献稳定利润,乙免具有成长潜力

狂免、破免和乙免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在2012年前后曾有过爆发性的增长,但随后因临床需求相对稳定而出现回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用途相对单一,破免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是利润非常低的品种,甚至出现过价格成本倒挂而导致厂商不愿意生产;乙免用于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预防和意外感染处置,临床需要量小且基本稳定;狂免适用于被狂犬病感染动物咬伤、抓伤的被动免疫,由于市场教育和用药习惯问题,增长速度并不突出。

经过药价放开和市场的自我调整,我们认为未来特免品种也将为血液制品贡献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利润。目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由于之前限制售价过低,导致供不应求,在售价放开后已提价接近100-200%,但其他特免产品竞争激烈,价格反而下降。中国是乙肝大国,乙免具有母婴阻断和应急预防功能,具有巨大潜在市场,随着社会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乙免有望成为重要的潜力品种。


凝血因子类产品:潜在市场大,公益色彩重、纤原表现优异

凝血因子类制品种类繁多,现代的凝血因子制剂制备主要是基于低温乙醇法和其他新方法、新技术的结合,即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以及超滤法等,并且采用了有效的病毒灭活/清除方法。

除了来源于血浆的凝血因子类制品,我国还允许进口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并已经进入医保。但因价格高于人源产品,仅限缺乏人源凝血因子时使用,市场较小,与国外重组类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凝血因子市场有显著区别。

凝血因子病用途较少,主要使用者是血友病人等先天凝血因子缺陷患者,且须终生使用;还可以用于一些抢救。我国血友病患者约有10万人(缺乏VIII因子的甲型占80%-85%),凝血因子使用量相比国外处于很低水平(人均0.2IU,不到美国水平的十分之一)。

据测算,2015年我国约有登记在册的甲型血友病患者12000名(远低于实际患病人数),按每人每年治疗预防需要300瓶人凝血因子VIII计算,我国人凝血因子Ⅷ产品的需求量至少在360万瓶,而目前的产量仅为80万~90万瓶,需求缺口很大,主要限制因素为投浆量规模有限。

这样一种针对特定人群的“救命药”,患者负担已经很重,产品涨价相对困难,而需求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家医保政策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如2013年国家卫生部确定血友病为20种重大疾病之一,并要求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院血友病医保报销不低于70%,大病救助不少于50%;《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也首次收录了治疗血友病相关药物;一些地方也出台了针对血友病患者医保保障的地方性政策)。

凝血因子类产品中,纤维蛋白原有急救功能,且缺口较大,故在2015年药价放开后提价迅速。


国内血制品行业集中度提升:并购整合仍是大势所趋


血液行业的壁垒主要有政策壁垒(进入血液行业和设立新浆站的限制)、技术壁垒(获得相关品种的生产能力和许可、质量控制)、规模壁垒(只有维持足够大的浆站规模和采浆量才能在行业维持竞争力,生存下去),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血浆供应能力(浆站数目和采浆量)和血浆综合利用能力(生产足够多的品种,开发高附加值品种)上。



血液制品企业盈利提升:提高采浆规模和增加品种数量

在成本方面,血液制品企业在血浆采集和加工分离方面成本较大,在同档次企业之间差距不明显。而在收入方面,不同企业刚刚走出价格限制,虽有售价调整,但影响不大;主流血浆蛋白的分离技术也比较成熟稳定,产率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因此,血液制品企业未来除了对内加强管理降低经营和财务成本,对外加强打造品牌掌握定价优势外,更需要在两方面打开局面:扩大生产规模和升级品种结构。在这两方面的作为将直接决定血液制品企业的的前景和命运。

扩大投浆和生产规模是短期内的首要任务,升级品种结构则时实现中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一定时期内,开拓足够的浆站资源和保持有竞争力的采浆规模,抢占身位,将是决定企业行业地位和竞争实力的头等大事。而借鉴国际血制品企业的发展历程,血浆供应和市场需求终将逐渐饱和,规模驱动型的增长模式终将让位于创新驱动的差异化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投浆规模大、品种数量多的公司在未来行业内竞争中具有重大优势。无论是借鉴国外经验还是从企业自身增长需要分析,并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会是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主题之一。并购不仅能带来浆站资源,提升产能规模,还可以整合品种技术,多方面提高竞争力。

世界血制品龙头CSLBehring正是通过数次重大并购,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销售收入由1994年的1.2亿美元攀升至2014年53亿美元,净利润更增长超过130倍。


相比国外,国内行业集中度仍处于很低水平,甚至尚未出现年采浆量超过1000吨的血制品企业,无法发挥生产线规模效应。进一步整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发展的必然主题。

自2014年开始,业界已经出现超过10亿元的大型并购。随着寡头垄断局面的初步出现,中小厂商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不断增加,加剧刺激行业集中。

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并购事件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并非总是能转化为实际效益,沃森生物对河北大安的失败整合即很好的例子。良好的运营和整合能力是并购显现威力的必要条件。


长远发展:由规模优势向品种优势、营销优势、学术推广优势过渡


虽然目前多个品种供不应求,量价齐升趋势明显,从更长期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血制品需求缺口逐步得到满足后,供过于求可能发生(如目前国际血制品市场),简单粗放的、由规模拉动的量价提升将向品种和质量驱动的增长转化。

结合国家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内近年来变化趋势,国内厂商赖以谋生的白蛋白领域预计将率先显露疲态,而免疫球蛋白和其他新品种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白蛋白、凝血因子VIII和静丙是血液制品行业的基本产品和利润基础,但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国内大部分一线血制品企业的产率和质量差别并不大。除了改善工艺提高得率,新品种的研发将是未来重点。

·我国目前血液制品种类和适应症种类均远少于国际市场,血液制品行业和市场还有很大的扩容空间,寻找新蓝海将是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相比国际一线厂商20-30种产品的水平,我国血制品企业最多仅能生产11种,小制品产品线的丰富也将是各大血制品企业未来重要的前进方向。

随着整体需求逐渐饱和,血液制品企业在继续提升规模,兼并整合行业的同时,由量到质,投入更高的研发费用,建立更严格的质量标准,打造更有竞争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线,将成为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新竞争模式下,血液制品企业也将需要培养更有力的销售队伍和学术教育力量,帮助医生和患者改变用药习惯,主动为未来的成长创造机会。

投资建议:合理估值的规模优势企业和品种优势企业具有最大投资价值

由于大多数品种需求缺口巨大,政策限制放宽,血制品行业有望未来长期保持景气,行业系统性风险小。建立在合理估值水平上的投资有望受益于行业的稳健成长。

·由于作为唯一原料的血浆具有资源稀缺性,且浆站获批产能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未来采浆规模仍将是企业成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重点关注一线规模的血制品企业,以及内生浆站拓展得力或外部并购迅速提升规模的企业。

血制品吨浆成本相对固定,更多的品种数量和更高的得率是利润保障,具有这方面优势的企业盈利改善空间更大。

品种方面从市场应用角度建议重点关注静丙,市场规模突出,未来增长空间大,静丙市场有优势的血制品企业增长驱动力更强劲。从价格角度建议重点关注小制品,结构性的价格弹性可能兑现。


血制品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分析


·华兰生物


华兰生物为国内血制品企业龙头,内生成长能力扎实全面,规模居于行业前列,拥有17家浆站和6家分站,去年采浆量预计超过700吨,能生产11种血液制品,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最高,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上游。

2015年,公司实现收入14.7亿元,毛利率57.95%,归属净利润1.92亿。公司实现血液制品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26.43%,其中人血白蛋白收入同比增长46.93%,占公司营业收入43.47%,静丙收入同比下滑2.22%,占公司营业收入28.66%,其他血液制品收入增长43.25%,占公司营业收入19.87%。公司凝血因子VIII和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市场占有率为行业第一。

新开浆站资源方面,公司在重庆和河南具有强大区域优势,2016年公司在重庆6家采血分站和位于河南浚县的浆站的将贡献产能,公司采浆规模有望继续快速上升。

公司在单抗业务亦有布局,单抗生产线规模效益较好,多个国际市场超重磅品种(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单抗、阿达木单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虽然短期内不能直接贡献利润,但这些品种在国际市场销量巨大且专利面临到期,华兰相关业务在未来有望提供广阔的新成长空间。

公司业绩增长稳定,估值水平在血液制品企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作为血制品行业最优秀的企业之一,有确定性的价值。

·上海莱士


经过外延并购,目前上海莱士拥有浆站数量33家,年采浆规模接近900吨,拥有血液制品品种11个。

2015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0.13亿元,毛利率61.38%,归属净利润14.4亿元,其中血液制品收入19.54亿元,同比增长52.49%。公司静丙产品实现收入约8亿元,同比增长104.58%,规模已接近人血白蛋白业务收入。

公司2016年授权广州医药为经销区域的独家经销商,协议期间上海莱士供应产品货款总金额共计人民币10.11亿元。通过这一合作,公司有望进一步增强渠道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博雅生物


博雅生物至2016年3月共拥有10座单采血浆站(9个已投入运营,1个建设中),2015年采浆规模约175吨。

2015年,公司实现总收入5.43亿,毛利率64.11%,归属净利润1.52亿,其中血液制品收入3.42亿,同比增长15.85%,占营业收入的63.46%。其血液制品产品覆盖全部三大类共7个品种,品种相对丰富。

公司纤维蛋白原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受益于纤原产品价格上涨提价,2015年纤维蛋白原收入同比增长158.21%,达8396万元,占营业总收入15.57%,纤原业务毛利率达59.40%。

公司目前正在江西省积极开辟新浆源,未来规模提升可期。研发方面,人凝血因子Ⅷ临床试验申请已获批准;两种规格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药品注册申请已获得受理;公司还与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正在按计划积极推进。

·天坛生物


天坛生物前身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为中生集团控股子公司,旗下血制品业务主要来自成都蓉生药业有限公司。公司拥有18个单采血浆站,2015年采浆规模584吨,较上年增加10.8%。

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2亿,归属净利润998万元,毛利率48.60%。公司血制品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4.95%,占公司营业收入61.8%。

受累于疫苗收入和毛利大幅度下降,公司业绩表现不佳,近两年收入净利润连续下滑,至2015年扣非净利润已经为负。但控股股东中生集团于2016年承诺在两年内将将天坛生物打造为中生股份下属唯一的血液制品业务平台,消除同业竞争,将上海所、兰州所、武汉所的血制品相关资产作价出资注入成都蓉生药业有限公司的血液制品业务中,并将天坛生物疫苗相关资产转移给中生集团。届时公司将拥有超过40家浆站,年采浆量将超过1000吨,生产品种也将进一步丰富,跃升为中国顶尖规模的血制品企业。

·博晖创新


博晖创新主要从事医疗检测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2015年公司先后通过发行股票购买资产和现金收购的方式完成对血制品企业河北大安制药48%股权和广东卫伦30%股权的收购。

河北大安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丙等多个品种正在研发申报,拥有浆站4个(3个在采),2015年实现采浆量103.68吨,投浆量135.37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872.99万元,扣非后净利润996.83万元。广东卫伦产品文号较全,目前共有5个浆站,均为新建成投入使用浆站,其中3个浆站投运时间不足1年,2015年各浆站总采浆量约30吨。

·人福医药


人福医药拥有全资子公司中原瑞德100%股权,后者是专门从事血液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目前拥有4家浆站,年采浆量约100吨左右,拥有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静免、乙免、破免、狂免等6个血制品品种的生产能力。

2015年中原瑞德实现营业收入18400.31万元,同比增长30.52%,实现净利润4176万元,同比下降5.41%,净利润下降主要原因为江站投入加大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推进研发项目产生的研发费用增加。

·泰邦生物(美股上市)


泰邦生物(中国生物制品,美股代码:CBPO)是总部设在北京的生物制品公司,主要业务为在国内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2015年血液制品销售规模为国内前三。除拥有山东泰邦(泰安)和贵州泰邦(贵阳)两家控股子公司外,还参股(35%)血制品企业西安回天。公司现有浆站13个(包含分站1个),年采浆量600吨以上,规模位居国内血制品企业前列。此外参股的西安回天也拥有3家浆站。2015年公司在枣庄获批新浆站,覆盖人口达380万,将进一步丰富血浆供应。

公司能生产9类血液制品,是国内仅有的四家能生产8种以上血制品的企业之一。2015公司年实现收入2.965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归属净利润8900万美元,同比增长25.5%。

投资风险

·浆站运营和采浆成本上升影响盈利表现;血制品安全事故导致政策风险;静丙适应症拓展和规模提升不及预期。(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