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型肝炎清利、温化及用药量论

 陈鑫医师 2016-07-25
明医公开课第03期
打造中医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计怀安
编辑/邓爽 校对/刘长安

导读:计老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在50多年的临床经历中,善于研究病例,力求断病准确,用药精当,对重症病人要求提供原病情检查资料,以便对比效果,追求最佳疗效。下面分享计老师有关诊治肝炎的学术文章一篇,供大家讨论学习。

内容提要

传统医学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概括为湿瘟范畴,祛除湿邪为治疗大法。阳黄以清热利湿为主,阴黄以温阳化湿为主,两型均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气为辅。在辩证确切的前提下因人、因时、因地、因人而根据病情所需取用药量,如按常规用药量则如杯水车薪,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往往鞭长莫及,正邪相争,药量不足,邪郁难解。用足药量,突破前贤用药局限,祛邪之力倍增。温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别,然而总不离乎中焦脾土,一旦湿困必然涉及中焦,肝炎尤为如此。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促进,相互滋生上,即先天的肾滋养后天的脾(水涵木之意),而后天的脾又来促进先天的肾,这就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脾的疏布运化正常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脾肾运作正常必然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趋于正常运转,发生者生,当克者克,何来湿邪缠体?!肝炎病毒又何处寄居?!
计老师从1987年5月至1992年5月共收治患者1460例,治疗结果和体会如下:

临床资料
0-7岁52例 ;8-15岁293例;16-21岁43例;22-29岁372例 ;30-37岁196例;38-45岁89例 ;46-56岁43例。
1.黄疸型(阳黄)502例占总数34%;阴黄611例占总数42%;肝硬化腹水102例占总数7%;混感型228例占总数16%;肝癌17例占总数1%;男性837例占总数57%;女性623例占总数43%;平均年龄24.33岁。
2.治愈1455例占总数99.7%;治疗无效死亡5例占总数0.3%。
诊断标准
1. 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化验黄疸指数9-200个单位不等;阴黄两对半呈大小三阳不等;
2.阳黄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腻,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色变淡,严重者可有皮肤瘙痒;
3.有饮食不洁、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药等病史;
4.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阳性。

诊断标准
1. 目黄、肤黄、尿黄,以目黄为主,化验黄疸指数9-200个单位不等;阴黄两对半呈大小三阳不等。
2.阳黄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腻,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色变淡,严重者可有皮肤瘙痒;
3.有饮食不洁、肝炎接触或应用化学药等病史;
4.肝脏、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阳性。

治疗方法
1.阳黄
茵陈栀子蒿汤药物组成及用量:
茵陈120g、栀子18g、大黄30-60g(后下)g、郁金18g、板兰根50g、泽泻、车前草、半支莲、白花蛇舌草各50g、赤白二芍各36g、丹参20g、虎杖50g、七叶一枝花20g、刘寄奴30g,随症加减:寒热往来,口苦欲呕是肝胆不调,胃失各降,加柴胡黄芩各20g,如腹胀嗳气夹食滞者,二芽、厚朴、枳实各15g,本型配合肌注板兰根及田基黄针剂,每日早晚各6ml(3支),连续一周。如果患者于手足心发冷,背心冷,此及阳转阴之症,即改用茵陈四逆汤,药物及用量:茵陈30g、制附子20g、干姜20g、甘草3g两天一剂。
2.阴黄两步法
(1)祛邪类:
茵陈五苓散药物及用量:茵陈60g、猪苓、泽泻、白术、茯苓各30g、桂枝、丹参各18g、赤白二芍各36g、虎杖50g、七叶一枝花20g、桃仁泥18g、刘寄奴30g。
湿困脾阳症,用温阳化湿,温中燥湿药物,高良姜、吴萸、丁香、苍术、厚朴、半夏、草果、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合利湿药物茯苓、泽泻、车前仁、金钱草等,方剂:平胃散合五苓散。
(2)扶正类:玉屏散、六味地黄汤、生脉散,药物有:党参、西洋参、山药、何首乌、巴戟天、灵芝、甘草、黄精、肉苁蓉、菟丝子、枣皮、当归、刺五加,其中生脉散尤为突出,枸杞、冬虫夏草、人参、黄芪、紫河车增强人体抗体形成,在体内产生类似干扰素,清除肝炎病毒即“正气内存,湿邪不干”抗病毒类药大概有黄柏、虎杖、蚕沙、贯众、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
(3)肝硬化及肝癌
祛邪方:茵陈五苓散、十枣汤、舟车丸,重在健脾运湿,软坚抗癌。
①肝脾肿大药物用量:鳖甲30g、桃仁泥12g、赤白二芍各36g、三棱18g、莪术12g、柴胡18g、厚朴18g、黄芪120g、潞党参24g、青皮18g、郁金18g、丹参20g、猫抓草40g,肝为传病之所,脾为起病之源,古人云:“上焦之症不离风,下焦之症不离湿”。本人认为湿症首犯脾土,应在前贤的基础上补充。湿症受害,中焦首当其冲,脾土虚弱,木失所依,均可影响及肝,遣方用药时应考虑到刚柔相配,适当加川楝伍香附,玄胡伍杏仁以利肺气推陈致新,白芍伍吴萸、高良姜达到理气活血,健脾运湿之功。
②阴虚膨胀:应用育阴利水法,药物选择以性味平和为主,主方猪苓汤、生脉散等。
③阳虚膨胀:主方:金匮肾气丸合利尿药物。

肝癌全方位的中医中药辩证潜治疗
1.肝区痛者加三七粉、 虫粉、穿山甲粉分次吞服。
2.以六味地黄汤为主加猫爪草40g、三棱18g、莪术12g,重用黄芪120-300g不等、败酱50g、鳖甲、刘寄奴各30g、紫河车粉50g,冬虫夏草20g分次吞服。注意事项:忌酒、节制房事。

中药熬制及服用法至关重要
1.用天然地下水将中药盛于陶瓷砂罐内渗入净水浸泡0.5-1时后先武火后文火,以沸法40-1时过滤第一次药液,如此反复三次后弃掉药渣,将三次药液重新再熬,弃盖让多余水份自由蒸发掉,浓缩成400ml。
2.分早晚服用,每次100ml,一剂服两天;凡属呕吐者宜从少量频频服用,服后应站立或端坐,让药液直达胃中再入小肠分解吸收利用,发挥效力,忌饮后即卧。
3.浸泡药物的原理是:因药分三类:A.植物类;B.动物及贝类、昆虫类;C.矿石类。它们均为有毛孔,天然清净水让其毛孔扩张还原于体积后将其有效成份渗透出来溶解于水中,而过高温度的开水会将毛孔烫死,特别是含有淀粉的块根植物,如山药、茯苓等淀粉超过自然温度时,形成胶状物的“保护层”,有效药用成份无法全部释放出来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结果
1.阳黄一般一周后,各项化验指数均达到正常而康复,治愈率100%。
2.阴黄需三个月后各项化验指数均达到正常而康复,治愈率占98.2%,有效率为100%。
3.肝硬化肝癌5例因就诊太晚,经积极抢救无效先后死亡。

药理研究
1.大黄:大黄蒽昆衍生物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抗菌作用最强,体外试验最敏感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绿脓及大肠杆菌,对皮肤真菌及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杀灭作用。
大黄所含的蒽昆甙泻下力较强,双蒽酮甙类的番泻甙甲(Scnosidc A)为大黄泻下最强的有效成份,蒽甙的糖基有保护和运输作用,使蒽酚(酮)运输到大肠不被氧化,蒽甙到达大肠后被细蒽的酶水解为游离甙元刺激大肠,使其排空运动增强。导致排便、排毒邪。蒽甙也有很大部分是小肠吸收,经过肝脏转化,再作用于骨盆丛,使大肠运动,再次排空毒素,大黄使大肠运动强而有力,并抑制Na +、K +从肠腔转运至细胞,可能抑制N +、K +一ATP酶活性,使水解滞留在肠腔而促进排便,所以大黄的泻下并不妨碍小肠腔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由此可以看出大黄的通便泄下作用在阳黄中的绝对作用并非仅限于通下,而最关键的是排出消化系统的有害毒素一肝炎病毒(湿邪),进而使患者康复,由此推断大黄对癌细胞及艾滋病毒有一定作用,这有待探讨。
2.板兰根: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板兰根水浸液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感冒病毒及多种病毒的感染疗效良好。
3.黄花败酱草:除治疗疮痛肿毒外,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4.茵陈蒿:除清热利湿、退黄、利胆、利尿、降压等作用外,抗菌、抗病毒,为肝病之要药。
5.桃仁:中医认为桃仁入心、肝、大肠三经,有破血祛瘀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它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苦扁桃仁甙又称杏仁甙,是桃仁的主要抗肝纤维化成份,其作用机理在于能提高肝脏血流量和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从而促进肝内的胶原分解代谢,减少肝内的胶原含量。
6.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具有补虚损,益精气之功用,古人曾用于治“蛊胀”。全世界虫草有两千多个品种,而有药用价值的属我国青藏高原山脉、海拨7500~8000m的雪地里的天然虫草,它有抗氧化、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优于干扰素10倍之多的作用。如与黄芪、紫河车、合生脉散、抗癌功效特别显著。但是由于虫草是稀有明贵中药之一,谨防劣质混入其中,以假冒真!
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伪品为同科的亚香棒虫草和(四川)凉山虫草,这两种外形与正品极相似,另外还有地蚕、草石蚕等冒充虫草出售,但虫体与正品差异明显,较易鉴别,鉴别要点为:切断虫体,正品断面中央有明显暗棕色“U”形纹;伪品亚香棒虫草断面中央有稍明显灰棕色“一”字纹,凉山草无此特征。
7.紫河车:能抗感染,能促进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发育;人胎盘含有低分子量的凝血因子XⅢC(一种糖蛋白),因此可用来治疗XⅢ因子缺乏症,从胎盘中提得的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用于预防麻疹及肝炎。
8.鳖甲:性咸、平,归肝、肾经,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故可消结块,具有增加血浆蛋白的作用,可用于肝病所致的贫血。
9.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有降压利尿作用,有增强机体代谢免疫功能,对实验性肾炎能减少蛋白尿,对实验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
10.三棱:辛、苦、平,归肝经。能破血祛瘀、消肿止痛,对肝癌有效。
11.莪术:辛、苦、温,入肝脾经。功能破血祛瘀,消肿止痛。对实验性小鼠肉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此外可用于宫颈癌、外阴癌,对癌细胞有直接杀灭的作用。
12.刘寄奴:别名田基黄,此药为藤黄科植物地耳草的全草。功能: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总结
肝炎属于传统医学湿瘟症的黄疸,分阳黄及阴黄两型,治疗核心是祛除湿邪,调整阴阳平衡。
(一)阳黄分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两型,均用茵陈栀子汤,湿重于热者用茵陈五芩散。
热重于湿者重用板兰根及生大黄,大黄宜后下,大黄可用至30~60g(一般内服用量3~12g,超过常规的10倍以上)。温病无寒在表里,非辛凉或苦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之,二者两殊,岂可同治,阳黄属阳,热、实、温邪上受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用量以利热邪从大便排出体外,有利机体毒素随大便而出,排出大便呈深草绿色,小便呈棕色,与它泄迥然分明,患者倍感轻松,精神振备。一般阳黄一剂而告愈,然后茵陈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调理恢复之。
湿重于热者重用茵陈120~300g,泽泻可用至60g,猪苓、茯苓、白术、苡仁、败酱草各30g,合五苓散,伴有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各20g,腹痛呕吐加半夏、厚朴、二芽各15g,以上不论是热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热均加车前仁或车前草、板兰根、郁金、白花蛇舌草、半支莲。
从现代医学角库而言,阳黄属甲型肝炎,病源为核酸(RNA)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粪口,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一向重视预防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告诫,《淮南子》亦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记载,强调百病从口出,百病从口入,预防着重于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的学术思想;在用药量上教科书上大黄3~12g,为什么要用至30~60g以上?常言道:“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都知道它是泻药!在临床上因人而异,辨证确切,概据病情所需,常规用量如杯水车薪,隔靴搔痒无济于事,正邪相争,药量不足,邪郁难解!用足药量,祛邪之力倍增!非泻不能祛其邪,非泻肝炎病毒除不了,火不灭,木难平,邪入心包理当抑火平木,当然患者泄出水便1~3次后中病即止,何而不可?
扁例A:叶××,男,18岁,1988年9月12日起病,处于昏迷状态,全身腊黄,鼻孔出血,脉象二沉弦洪,是湿热疫毒内陷心营之象,当即投以茵陈栀子蒿汤,重用大黄板兰根各60g,泄腑捣邪外出而存阴,力主寒凉之剂以抑火,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热厥,迅速熬煎等凉令其家人左右将病人扶坐定,撬开其口频频灌入,半小时进行一次,病人不能平卧,以利药液速入仓海,再入小肠而发挥作用,一小时后病人开始苏醒,一小时半后二便泄通,能微弱言谈,续而嘱其食下300ml,仍嘱其不能平卧,两小时半后神志复常想进食,家人喜不堪言。尔后改用茵陈理中汤、参砂六君汤而告捷。

阴黄的鼻出血:鼻是肺之门户,属金,是木旺土弱金亢之故,木能生火,火能熔金即木生火刑金,土弱不能制水,水不涵木制火,终致木侮金。为此大剂量的大黄、栀子及板兰根迅速扑火存阴,抑木亢旺,出血是由火生,血与火源为一家,心属火,火毁木之故。祖国医学中“生克乘侮”失常,百病丛生,此患肾气过弱,水不制火金必溶,木必焚,一脏腑功能减退,必定形成当生不生,当克不克,相克太过,相生不及,这是典型的水不涵木。方中加入苡仁、白术、茯苓健脾淡渗,后期用参苓白术散、茵陈理中汤、香砂六君汤,均可培土植木,或泄土疏木,补土生金。


(二)阴黄概括多种慢性肝炎在内,治疗法则温阳化湿为主,清热利湿为辅。
乙型肝炎病源为DNA,丙型肝炎病源为HCV,丁型、戊型、已型、庚型均属阴黄范畴,乃湿邪在血里作崇。当今世界现代医学公认的“干扰素”联合“乙肝疫苗”或“核糖核酸”的治疗也不尽人意,仅有50%的疗效,而且药物稀少价格昂贵,而中草药物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疗效独特又可靠,这是大自然赋于人类的天然财富,有得心应手的开发前景。
阴黄阳黄均应忌酒,如饮食不洁(节)、化学药物、过于劳累、房事不节等诱导,均会影响使五脏六腑生克制化失调(大脑皮层、丘脑、脑垂体、植物神经、内分泌腺等之间的关系紊乱),阴不平阳不秘的关系就会加速恶化。丁型肝炎是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慢性肝炎一慢活肝一肝硬化腹水一肝癌。
阴黄一般多属于湿重于热,多选用茵陈五苓散,可改为汤剂,或茵陈四逆汤或茵陈理中汤。兼有外感属里寒者先用两剂人参四逆汤加味,柴胡、桂枝各18g,茯苓30g,总之因人而异,在主方中适当化裁加减,可加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佐药;也有个别患者临床指征有二便不利,阴痒或痛,耳痒或痛等,此乃肝胆经湿热之故又应两剂龙胆泻肝汤。祖国的中医中药注重辨证施治,调整阴阳之偏盛,治肝不圊肝字,治炎不执其毒字,肝胃在生理上处于制约平衡的相克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必然相互影响产生临床证候,肝胃不和在临床病中最为多见,由于脾胃均有维持机体消化、吸收、输布精微的功能,在生理病理方面实属统一体,五行中同属土行,“土行木而达”,肝又主疏泄,主宰脾胃气机的升降,一旦肝病失去疏泄,则胃气不达,胃浊不降而令脘腹胀满,胃纳呆滞,恶心呕吐蜂起,临床上肝病及胃比比皆是,为此治肝不能拘于一脏一法,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分主攻或次攻。“土生万物,木行土而荣”,古人有“行谷者昌,失谷者亡,先天之本父母赋于,后天之本在于脾胃”之云。人以胃气为本,若土气衰败,不但正气不支,而且患者难以接受汤药之苦,何言肝炎治愈?!医圣仲景:“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有异曲同工之意。
湿有上中下三焦之别,然总不离乎中焦脾土,湿居上焦在肺在心,子盗母气在肺,肺主皮毛,湿闭玄腑肌肤失于畅达,郁滞脾阳,母病及子在心,心主血脉,湿困血滞,脉气不利而致脾气不展,难于运化与升清,终致脾不运湿胃不降浊,湿在下焦一则寒水内盛,真阳不能升达,脾阳失于温煦,二者困闭肝木,木壅土遏皆使脾不散水气,因此不论上下之焦,一旦湿困必然涉及中焦,肝炎尤为如此。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相互促进、相互滋生上,即先天的肾滋养后天的脾(水涵木之意),而后天的脾又来促进先天的肾,这就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脾的疏布运化正常必须依赖肾功能——肾阳的温煦,达到脾肾运作正常,随之五脏六腑的生克制化趋于正常运作,何来湿邪缠体,肝炎病毒又何而存之?
案例B:张XX,女16岁,患有甲乙两型肝炎,伴肝腹水,肝功化验报告单上:TTT(+),ALT200↑,HBsAg1:128,A24,G46,每天午后体温38.4℃,在传统医学上属典型的湿邪壅阻中焦进而恶变三焦阳气受阻,从叶桂“通阳不在于温而在于利小便”之法三仁汤主之,一剂后体温复常,余热除尽!此乃湿从热化,热属湿中,湿蕴热外,阳热为湿邪阻闭,如通阳则热邪不能宣透,阳气不能宣达,如用辛温更助热势。所以叶桂说:“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他创立的利小便通阳之法,旨在引三焦弥漫之湿浊从小便而去,则热邪自然宣透,阳气得以通达。体温复常后用茵陈五苓散两剂后面色开始红润,腹水消退。随后用活血软坚、增加免疫之法,组成药物有:鳖甲30g、桃仁泥15g、三棱9g、莪术6g、柴胡9g、厚朴6g、黄芪30g、潞党参24g、青皮9g、丹参15g、败酱叶30g、冬虫夏草5g,连续10剂后肝脾缩回原位,附子理中汤三剂后告捷,停药一月后月经来潮,容颜回到如花似玉。
案例C:包XX,男46岁,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下肢巨肿,畏寒,手足冰冷,用金匮肾气丸加利尿药物,茯苓皮30、大腹皮30、猪苓30,5剂告愈。
此属肾阳、脾阳虚,阳虚不能利水,阳虚膨胀,肾虚及脾不能制水,故用肾气丸复阳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