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儿抽搐症,其眨眼睛,身体抽动为其主要症状,且阴虚生内热,邪热入里,消灼津液,治疗上应以平肝熄风止痉、镇肝潜阳与养阴泄热为主。请看刘樊老师如何诊治小儿抽搐症。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以频繁地眨眼睛、做怪脸、摇头、耸肩,伴有不自主发声(咳嗽声、清嗓声),甚至有语言障碍为临床特征的儿科疾病。起病在2-12岁之间,病程持续时间长。归属于中医的慢惊风,抽搐证等范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慢惊风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由于小儿真阴不足, 柔不济刚, 肝风易动, 且小儿腠理不密, 易感风寒之邪,外风易引动内风,故反复发病,迁延难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指出:“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也。”风邪善行而数变, 风胜则动, 肝风内动上行于头面, 而目连于肝, 所以临床上抽搐患者多数都有眨眼睛的症状,因其病在肝, 目系肝故也。万全《幼科发挥》:”慢惊又三因,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 口鼻亦冷; 因得惊风, 医用利惊之药太多,致伤脾胃, 元气益虚, 变为慢惊.”陈复正《幼幼集成》:”小儿惊风,肝病也,亦是脾肾心肺病.盖小儿之真阴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在中医学里尚有“瘈疭”一证,瘈即抽搐。清·张璐《张氏医通·瘈疭》说:“瘈者,筋脉拘急也;疭者,筋脉驰纵也,俗谓之抽。”此病的病位在肝,肝阴虚生风,风胜则动,肝开窍于目,故眨眼睛,身体抽动为其主要症状,且阴虚生内热,邪热入里,消灼津液,治疗上应以平肝熄风止痉、镇肝潜阳与养阴泄热为主。杜希燃,男,11岁。于2015年2月突然发病,以频繁眨眼睛为主,伴鼻痒、鼻塞。患者于2015年7月下旬就诊,症见频繁眨眼睛,咳嗽,鼻痒,情绪烦躁,喜食辛辣和鸡肉、牛肉,巧克力,三餐纳差。面色萎黄,目下肿脬,体形偏瘦,夜间睡眠不安稳,偶见遗尿,平素少饮水,小便黄,大便偏干,每日一次。查:舌淡嫩苔白滑,脉缓、细、弦。2015年7月28日一诊:综上可判断患者系肝阴虚,柔不济刚,肝风内动所致,又患者发病半年,肝气升发太过,肝木克伐脾土较甚,脾胃功能较弱,气血生成不足,患者面色萎黄,体型瘦削、纳差、喜食辛辣肉类、大便干燥、目下肿脬即是佐证。首次治疗以健脾和胃,消积导滞为主,辅以平肝息风止痉泄热。中药处方:桑叶、金银花、夏枯花、蝉花、菊花、天麻、钩藤、石决明、焦楂、建曲、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百蔻。水煎服,3剂。耳穴压籽法:脑点、心、神门、肝胆、脾胃等安神定志,调和肝脾;2015年8月2日二诊:服药后频繁眨眼睛症状明显得到控制,患儿母亲由悲转喜,半年来带着儿子四处求医,服西医能短暂控制,但之后症状反而加重,所以一直焦虑不安,怕影响儿子的面容和生长发育。此次继续巩固治疗,患儿母亲诉很长时间以来偶尔会出现遗尿,故此次治疗平肝息风止痉,泄热养阴,补肾缩尿为主。中药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僵蚕、蝉衣、全蝎、磁石、桑叶、菊花、淮山药、益智仁、乌药、山楂、炒二芽2015年8月16日三诊:半月后眨眼睛的症状控制地较平稳,停药期间也没有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夜间遗尿半月未发,睡眠较安稳,胃口较好。近日感冒,咳嗽,吐白痰,鼻塞,鼻痒,舌淡胖苔白滑,脉浮,弦细。治疗以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宣肺通窍为主。中药处方:南沙参、苏叶、枳壳、桔梗、杏仁、前胡、百部、苍耳子、半夏曲、陈皮、僵蚕、蝉衣、全蝎、蜈蚣、建曲。2015年9月7日四诊:这次看到患者时,眼睛已经恢复正常,眨眼睛症状已完全消失,治疗效果令旁边的其他患者都感到惊讶。患者最近开始鼻痒,鼻干,喜揉,通过其母得知他患有过敏性鼻炎,换季则发,于是在巩固治疗的基础上兼治鼻炎。治疗以健脾和胃,宣肺清热养阴为主。中药处方:南沙参、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甘草、黄连、柴胡、枳壳、白芍、羌活、苍耳子、辛夷花、薄荷。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搐证效果显著,这个患者前后治疗一月半,而诸证皆平。小儿阴气未充足, 性禀纯阳, 身内易生热, 热盛则生风生痰, 而且小儿腠理不密, 易感风寒邪气, 治疗时应把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全面考虑,辩证施药,根据患儿的具体的病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并嘱其家属重视患儿平素的饮食,睡眠,和情绪变化,所以抽搐症状很快就消失了。当然,需要特别指出治疗效果能够如此显著,离不开医生与患者和其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患儿本人也在针刺、放血治疗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