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论“反切”

 cxag 2016-07-26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京剧界吐字发声讲究“反切”,一些谈及京剧的文章中,常能见到“反切法”的字样,大概意思“反切”为京剧的“法门”之一,据说唱程派者,“反切”尤为讲究。

 

        什么是“反(也作翻)切”?它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文字传统的注音方式。最早的注音方式是“直音法”,即拿一个相同发音的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到了东汉末的时候,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开始引入新的注音方式——反切。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其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反切的产生,是对以前“读若法”“直音法”的重要改进,也标志着汉语注音学的开始。

 

        说起“反”与“切”的不同,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中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简单说,就是如果上下字合在一起连读就成字音,那就是“反”;如果上下字各取“声”“韵”才能成音,那就是“切”。张伯驹先生在《京剧声韵》中就这样解释反切。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清代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说:“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也就是说,“反”、“切”实际上意思一样,但是唐代的时候“反”这个字,统治者很不喜欢看到,所以唐朝以后改成“切”。

 

        今天的我们,就注音来讲,实际上用的是更为先进的“汉语拼音标准方案”。举个例子,“交”这个字,用“反切”的方法,【集韻】中为“居肴切”,汉语拼音则是:jiāo;再如“青”,【唐韻】【集韻】中为“仓经切”,汉语拼音则是:qīng。

 

        京剧唱念讲究“上韵”成腔,说白了,就是得把字拉长了唱念,为了保证一个字的完整与正确,使台下观众听得清楚,必得把字头字腹字尾都念明白、唱准确了。再拿“交”做例子吧,我们说话这个字固然可以脱口就出,简直算是一个单音节的字。但在戏曲舞台上,要先出字头“ji”,再过度到字腹“āo”,最后归韵到字尾“u'上(注意:ao的归韵位置是u)。如果说到要求,那就是字头“ji”要清楚有力,字腹“āo”要“引入长声”,响亮清辙,字尾“u'字要归韵准确。(演员闭口音好的,在“i”上面着力使腔儿;开口音好的,就在“a”上面着力使腔儿)

 

        把“反切”与京剧唱念结合在到一起,无非是为了帮助演员认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以前京剧艺人大多没有文化,为求一个字唱念正确,自然要拿通行的注音法做为帮助。特别地,北京话读作团音的一些字,京剧声韵要求是尖音,“反切”能直接将其标明。如前面讲的,“青”字,为“仓经切”,“仓”,cang,自然就是尖字了。

 

        但是说了归齐,“反切”是工具,并非方法,拿“反切”法说事,并不能说明白京剧字头字腹字尾唱清念明的要求。如果说念“交”字,要先念清楚“居”,再念明白“肴”,岂不真成了“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吗?

 

        以前京剧演员或研究者顾曲家,说“四呼”、说“五音”、说“四声”、说“尖团”、说“清浊”、说“反切”,说到了底,就是说把字念对——口型要对、位置要对、声调要对。但这实在算不上是“法门”,现在动辙回到旧时代说“反切法”,不是错用概念,反失要领吗?

 

—————————————————————————————————————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