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德

 昵称535749 2016-07-26

2016-07-25 04:00 | 豆瓣:陈树泳

童年时迟钝怯懦,青年时勇猛精进,这种人格上的变化,给了读者极大的激励。我记得四年前在上海读完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时的激动,我记得当年读完这本书之后整个状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般恍若新生的轻松。今天重读这本书,我感到前三分之二的内容有些沉闷,但如果没有那段冗长的童年少年经历,青年时代的纪德,这个沉重而敏感的灵魂如何变得轻盈呢——没有不劳而获和无需代价的成果。

当他位于金字塔顶端俯瞰自己的整个生命时,必定会发现基座上那些为数众多的粗笨石块,正是由于它们没有意识到要挣脱这个整体,才显示出难能可贵的朴实可爱。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在童年时的心性是放任自流的,不,他的父亲尤其是母亲,对他的教育和约束不可或缺。当然生命从来不存在假设,它偶然而唯一,而纪德愿意花这么多的笔墨去写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无疑是承认那些即使令人沮丧的经历也对后来自己思想的反转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何况,一目了然地,他并没有流露出抱怨的情绪,他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出生、教育、成长。

这本自传出版于1926年,此时纪德57岁,然而他只写到了自己26岁时的生活。这可能暗示着26岁之后的生命已经成为定局,或者应该这样说,他26岁时的思想已经确立,往后的生命便是在已确立的方向上向前推进。因为表面上的生活经历,事实上是一个人的思想史——更确切地说,是纪德接受影响的历史。

纪德是那种非常奇特的人,是那种能清晰地将爱、道德、品格、欲望等等这些原本错综复杂交织渗透在一起的精神加以一一区分的人,这种人思想高度明晰,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极具行动力的人。耽于思想的人容易行动迟缓,而纪德,是那个知道水对自己有益,看到可以跳进去的水就会毫不犹豫跳进去的思想-行动家。我只能这么去说他,他那句“我相信没有我的热忱战胜不了的危险,任何谨慎都是怯懦,对危险的任何重视也是怯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给我必要的提醒,可能还会在以后某些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纪德的另一个奇特的地方,在于他信仰的是精神而不是某一个宗教,并不信奉某一种形象和言辞,不需要任何教条,可以说是一个无信奉对象的信徒,正是这一点使我阅读他的书时感到格外亲近。你知道基督徒是无法真正领悟基督的,佛教徒也成不了佛。一个人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看到这一点?不,这种认识有可能是先天的,而不是判断上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典籍本身远离着信仰,学术本身远离着艺术和思想。这是难以证明而一目了然的事实。有很多道理并不能付诸言语形成道理,阅读唯一重要的事情恰好不是吃透某一本书某一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是它没有被说出来的那一部分。我这种将文学往神秘境地里引申的做法不止一次并将引人发笑,不过我并不负责为我这种感受的合理性强作解释,它不存在合不合理的问题。

但是这本表面上看令人激励的书,事实上隐含着某种令人绝望的暗示:先天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压倒性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提到这种人们称之为天分的东西并不是为了嘲笑和放弃后天的努力,而是你会更加留意纪德是如何在后天因发现了自己的天性而有能力赋予自己新的生命。但是如果获得这一新生要以母亲的死去为代价呢?你仍会这样去行动吗?这样说未必会过于残忍,这本书没有写出来的那部分,正是纪德游历非洲时母亲的忧心和痛苦。但是一个无法看到自己在本质上孓然一身的人,他无法去爱人,更早早地就失去了第二次生命。你意识不到的,必将离你而去,你不在意的,也必将不属于你。他所投身参与的事物,哪怕是分量很轻的事情,没有一件在他看来不是重要的,不存在可有可无、没有所谓、不过如此的态度。这个人,他是自己思想的信徒。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