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使用中锋行笔

 hlplkw 2016-07-26

正确使用中锋行笔

元代书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乃书法之本,这个亘古不变的根本,便是中锋行笔,然吾学书年余,终不得其解,经征询他人及查阅资料,恍有顿悟,于是作一简论,以慰同道。

一、中锋用笔前提

 1、正确执笔:

 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要求执笔要正,所谓“正”是说:动笔前笔杆于三维空间内与四方垂直,利于运动时笔锋向各方出发。运笔后为保证“万毫齐力”的用墨效果,笔杆反向倾斜于走笔的方向,但笔杆和笔锋指向构成的纵向平面仍垂直纸面。即笔杆在纵向垂直于纸面的平面内方向倾斜,越出此面为病。

2、立锋走笔:

立锋走笔是让“笔锋时刻站立着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转等笔法,以及笔锋的自然属性:弹性,达到每一次转换笔势和走向时,都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保持笔锋的相对中正,为下一步的中锋运笔创造条件。

3、恰当用笔

根据不同书体确定用笔的程度和分寸,即书写时使用几分豪。将毛笔“笔锋至笔肚”间距离平均划分为三等份,一等份为一分豪,二等份为二分毫,三等份为三分毫。通常:瘦金体用一分豪,欧、柳用二分毫,颜体用三分毫。做到书写时下笔与用力的恰当。

二、中锋用笔方法

 清末书家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提出“八面出锋”,是谓中锋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中锋用笔的方法便是“锋出八面”: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毛笔的锋面。

 如何能做到锋出八面?此乃“中锋用笔”的关键。

1、锋面划分

 将笔锋的平面走向,粗略分为八个方向,即八面。书写时采用的不同的面,而非单一采用某一、两面。

 如图:(1)。

            说明: 书理:简论中锋行笔(修改中)
    

2、中锋用笔

书法任何笔画皆从“点起”或叫“点出”,从侧锋落下形成的“点”转化为行笔的中锋是讲述的重点。

     方法一:捻管转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调峰时保持笔尖位置不变,通过手指转动笔杆调整笔锋走向。“横、提”逆时针转动笔杆,“竖、撇”顺时针转动笔杆,促使笔肚与行笔走向同。“捺”画不用转动。此过程走笔使用的锋面,与起笔点画使用的锋面相同。此法优点是:转换方便,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不停转动笔杆,影响笔力和速速,笔法也显单一。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逆时针捻动笔杆,使A面转向右边,用A面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切笔后侧锋带笔,然后转动笔杆走向想去的方向。简称:点,带,转。

     方法二:提笔折锋(纸张空间范畴内运笔)。

落笔成点后将笔锋原地略提,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迅速“顿笔折锋”向走笔的方向。“横”折向正右,“竖”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用笔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提笔的程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类似横画笔头出尖或落肚的现象。

以长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于点画原处(不离开点画)略提笔,再迅速顿笔折笔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提笔后使笔锋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顿笔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转调锋(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利用腕部的灵活转动,保持笔尖位置不变,不用提笔原地将笔锋向外(笔杆倒向怀部)或者向内(笔杆倒向反之)推送,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笔锋自然变化成中锋走向。“横、提”笔锋向外(或上)推送,“竖、撇、捺”笔锋向内(或下)推送,从而达到采用不同的锋面中锋走笔。此法优点是:行笔干净有力,转换迅速。缺点是:行笔开始部分容易形成侧锋用笔。

以横画为例。起笔用A面向右下做顿,用C面切出斜边做点,保持笔尖位置不变,然后自点画原处向外(右上)推送笔锋,让笔肚回到笔画中间,促使笔锋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锋行笔。

其它笔画书写方法理同(略)。

简单的说,就是保持锋尖位置不变,略提后按着笔围着锋尖画圆,利用手腕运动转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书家推荐后两种中锋用笔方法。

方法四:衄挫调峰法(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衄有笔锋上下、左右来回揉动、转动的意思,挫有笔锋突然逆势而行或笔锋向上或向左轻轻一挤为行笔快速转向做准备。即运笔的过程中,横画用指关节灵活地使笔锋不断上下微微提按揉动,竖画让腕左右来回微微提按扭动或提按转趯。

方法五:翻笔调锋法(纸张平面范畴内运笔)。

即让笔锋从一面直接翻向走笔的相反的另一面。

三、笔法书理总论

啰嗦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本人也不会,所以众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论多加练习。总之,笔法的“王道”是中锋用笔,侧锋辅之,用笔的方法是锋出八面,调锋的手段是学习的关键(内行称功夫)。

     外行说道,误人子弟,勿怪为盼。

 

中锋行笔有两大困难要克服。
    
一、克服行笔侧偃。
    
笔锋受压太重的时候行笔,笔肚接触纸面且被笔杆拖着走,是很难使点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锋行笔要避免侧偃。书学两大派别,都对此有共识。
    
但是,是否必须让笔尖聚拢于笔画中央来行笔,两派的要求不一样。帖学,董其昌:“发笔处便要提的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之语。”意思是尽量提起笔,让笔尖在笔画中央行走。碑学,包世臣:“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着纸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铺纸上亦。”很明显和帖学不一样。——两派行笔有所不同,书写的效果也不一样,帖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清挺遒劲”,碑学的中锋行笔效果多为“苍茫浑厚”。——但是,两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让笔锋侧偃又能力透纸背。
    
二、克服使转时的偏侧。
    
为什么在转折的时候会出现偏侧,写几个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懒的说了,又不是视频解说......
    
怎么克服这个困难?主要的办法有四:
    1
、分笔法。
    
也就是一笔分成两笔写的意思。比如横折竖,写完横,断笔,再写竖。六朝碑版楷书大多如此,唐楷偶为之。于右任许多字的转折之笔都是分笔写的,有时候连勾都是。
    2
、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分笔法的快写,只是分的不明显。这个方法需要弹性稍好的笔,写起来很轻快。写行楷、行书(特别是唐以前的行书)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这个方法。
    3
、顿挫法。
    
顿,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这样说滴:“挫者,顿后以笔略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离于顿处的意思不是断笔,后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无非是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转也好,直也罢,啄也行!比如柳公权的字以及米字都是这个方法,唐楷以后也基本都用此法。

庸人屈伸


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

说明: 怎样正确使用中锋行笔

庸人屈伸

清代刘熙载《书概》指出: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姑能免堕、飘二病。他不但点明了用笔按时须提,按中有提,提时须按,提中有按,这一提按之大义,还指出了提按结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轻飘的笔病。

说明: 怎样正确使用中锋行笔

庸人屈伸

调锋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写横画的过程中,笔锋送足,再轻轻一提,使笔锋挺直,在纸平面上没有任何方向,再下按写竖画,笔锋在这时通过“朝左→无方向→朝上”的转换便顺利地调整到位了。已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陈簠斋在《习字诀》中所说的“转折即同另起一笔,不是断开,只是换法”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常说书法要“八面出锋”才能变化无穷“八面出锋”的关键是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徐永学

   中锋书写的线条饱满有力,有三维立体感。不能全面掌握中锋行笔技巧,就不能打好书法的基础,就不能掌控笔锋的中、侧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书法线条的美感和书法作品的质量。

 

  中锋行笔“对关窗” 调锋动作解析

中锋行笔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书家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感悟才可得其法。中国书法的神奇和魅力就在于,她根植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笔者曾想:能否从某种物象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发现其基本规律,用简单直观的物象来解决复杂的中锋行笔调锋问题呢?

笔者在多年的书法研习和教学中,发现传统的木质“对关窗”的关窗动作,就正好对应对了书法中锋行笔调锋的基本动作,并通过大量的书对比试验,予以印证。

 

 

“对关窗” 的关窗动作是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动作。“对关窗”分左窗扇和右窗扇。关左窗扇是从左向右动作,手腕必定逆时针转动;关右窗扇是从右向左动作,手腕必定顺时针转动;以右手关插销为例,大多数人的习惯动作是:从左至右发力往下插,手腕必定顺时针转动。

中锋行笔就是用调锋动作使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间运行,而调锋动作是靠转腕(捻管)完成的。“对关窗”的关窗扇、关插销的转腕动作与中锋行笔的转腕动作具有惊人的吻合:

关左窗扇,即从左向右行笔(或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行笔,或从左下方向右上方行笔)。凡是从左至右行笔,要逆时针转腕调锋。

关右窗扇,即从右向左行笔(或从右上方向左下方行笔,或从右下方向左上方行笔)。凡是从右至左行笔,要顺时针转腕调锋。

关插销,即从上往下行笔。写竖画,要顺时针捻管调锋。

只要做到了这些转腕调锋的基本动作,就一定能够打好中锋行笔的坚实基础。

汉字由八个基本笔画及其变形构成。笔者在中锋行笔“对关窗”调锋动作探索中发现,有的笔画调锋动作不明显,只需转腕即可。如有的“点”画,笔头按下收笔即成,不需调锋。

有的笔画调锋动作要大,需要做转腕加捻管动作;有的使转笔画,则要多次转腕转换调锋才能完成。中锋行笔调锋动作大的笔画有:竖、撇、折、钩画等。特别是钩画,为许多人书法中的一大瓶颈。在一幅作品中,有的“心”字钩、“戈”字钩、竖弯钩往往写的不如意,使作品质量大打折扣。上述三种钩画出钩的行笔指向多为关右窗扇动作,即从右下方向左上方行笔,其调锋动作:在顿笔后顺时针转腕出钩。若出钩为隶书笔意(褚遂良、欧阳询等楷书),其行笔指向是右上方,则要在顿笔后逆时针转腕调锋出钩。动作到位,钩定漂亮。

 

   中锋行笔“对关窗”调锋动作训练要领

中锋行笔“对关窗”调锋动作的运用,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弄懂弄通其基本原理、心中有“窗”的基础上,尔后按步骤进行训练。

中锋行笔“对关窗”调锋动作运用的前提是要掌握中锋调锋的三大方法:一是转腕;二是捻管;三是旋锋,即顿笔后提笔做旋转动作。三大调锋动作可交叉训练和运用。

(一)对“窗”直观训练。制出一幅《中锋行笔“对关窗”调锋转腕方向示意图》:画一个方框,在框内按“米”字形,分上中、左上、右上、左中、右中、左下、右下七个方向,向内画出线条、箭头、转腕方向。把示意图挂起来,先对“窗”作凌空转腕训练,然后实笔进行调锋基本功训练。

(二)水墨对比训练。由于墨汁的主成份是水,且为黑色,偏锋写出线条多为一半墨重、一半墨淡的情形是很难看出的。为了解“内情”,可用水写布进行水写,也可用红墨水在纸上书写,观察不调锋和调锋行笔痕迹的浓淡分布变化。通过对比训练,从中发现问题,纠正偏锋的毛病。同时按正确的调锋动作用墨汁书写,以巩固提高中锋行笔技巧,以至达到“折钗股”、“屋漏痕”的线条美感效果。

(三)习字综合训练。调锋基本功训练的目的是要运用于书写过程。中锋行笔“对关窗”调锋训练要分步实施,逐步提高,综合运用。第一步是基本笔画的训练。第二步是选择笔画较少的字进行训练。第三步是选择复杂字形进行训练。有的一个笔画的中锋调锋,需要顺时针转腕、逆时针转腕多次转换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反复训练。通过习字综合训练,让指、腕、臂等肌腱形成调锋习惯动作。

只要把握节奏,做足动作,反复训练,就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就能全面提升书法线条质量。

 

 

高云峰
    
为了较快地掌握中锋运笔的技巧,笔者摸索出一套中锋运笔的空写操,经练习,可较快地掌握中锋运笔要领。坐立均可,全身放松,右手执笔,臂微屈,把笔伸出在体前,高与胸齐,目视笔端。先按顺时针画一圆圈,边运笔边按逆时针方向捻动笔杆;接着逆时针画一圆圈,边画边按顺时针方向捻动笔杆。然后按点、横、竖、撇、捺凭空练习,同时按笔画的要求捻动笔杆。每天要练3050次,持之以恒地经过各个角度、方向和弧度的练习,以后在书写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笔画都写的得心应手了。

说明: http://www./images/default/attachimg.gif 说明: http://www./attachments/day_090607/20090607_3913156a02581a72560cM4nIRkRFj7J0.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