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基础是写字,写字的基础就包括笔法,这也是最基础最基础的知识。笔法有多少种,我回答如下: 笔法包括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总结的“五字执笔法”,还有经常运用的“永字八法”“腕法”“用笔法”及笔势等等。 执笔法,如㩎、押、钩、格、抵,要求指实、掌虚、管欲直、脚放平等等。执笔还有高低之分,一般情况,写小字,执笔要低一点,笔管无名指抵笔处离笔头一寸左右,写中楷或大字,执笔要高一些,约二寸左右,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高,约三寸左右。虞世南说过一句话,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中锋运笔,传统的基本笔法。指笔毫铺开后,笔锋沿笔画中线移动的方法,叫中锋行笔。 收笔,字的每一个点画全靠收笔以最后完成,要使一笔形神兼备,一是将笔运行到终端,稳、准、利,不可仓促或迟疑不决,二是起笔时回锋映带。 疾与涩,疾即疾势,一般用于啄、磔、趯等笔。仍起伏行笔,急遽有力。涩,即涩势,是使笔毫行墨要留得住,又非停滞不前,需紧而快向前推进。 换笔心,笔心即主毫、主锋,在运笔中,改变主锋方向。 接笔,即笔画相接之处。字的结构中,左与右相接,上与下相接,必有固定位置。 搭锋,字的第一笔点画起笔的笔锋,承上一字最后一笔的笔锋写法。
浓与淡,用毫表现出来的深浅和墨色的浓淡。 抢笔,即运笔至笔画尽处,提笔离纸时的回力动作。笔锋不落纸,凌空作折势。 顿笔,即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笔的动作。其按力程度大于蹲与驻,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 挫笔,顿笔后略起,略微转动笔锋,稍离顿笔之处叫挫笔。 提笔,在垂直方向上向上用笔的动作。 按笔,与“提”相反。 转笔,写字笔画转角曲折之处,也叫围转。 绞锋,行笔时要运指,类似转锋。 翻笔,指运笔过程中翻转笔势,急剧而行的用笔动作,方笔多用。
2对于楷书而言,最著名的就是“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趯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其中每一个笔法又延伸出很多笔法。 3例如侧法延伸笔法:左点,上点,下点,挑点,相向点等等。勒法又演变出:左尖横,右尖横,斜横,短横等笔法。努法演变出:悬针竖,垂露竖,短竖等笔法。趯法演变而来的笔法更多:背抛钩,卧钩,戈钩,竖弯钩,拖够等等,掠法演变笔法:长撇,竖撇,中撇等等。磔法演变:正捺,反捺,平捺等等笔法! 4根据书体的不同,所学风格的不同,毛笔分为很多笔法,以上所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想了解更多笔法,请关注头条号:王羲之搞笑书法!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书法! 书法的笔法有十二种。折,顿,挫,蹲,驻,提,转,抢,尖,搭,侧,衄。 折:笔锋欲左先右,往右回左。用于笔画的起笔处。 顿:力注毫端如透纸背,笔重按下。 挫:顿笔以后笔略提,使笔转动,笔锋离开顿笔处,调至行笔方向。在转角及钩角的地方用。分寸的把握是挫锋的关键。 蹲:如顿笔的方法,力感不及顿笔。 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急不得。还滞审顾,则为驻。横画起笔收笔时用。平捺的弯曲处也用。力到纸面即行。 提:顿后必提。蹲与驻后也要提。 转:圆转回旋。 抢:与折笔相近而分寸不同。抡的分寸少于折笔。折笔为实,抢笔半虚半实。抢与折的应用,视笔的枯润灵活运用。 尖:两个笔画间的承接点。 搭:上笔带起下笔。 侧:侧势起笔,以侧取势。点、竖尤宜用侧取势。 衄:笔既下行,又往上。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