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芒市镇芒核村的傣族妇女展示她们编织的傣族织锦桌旗

 扫心田 2016-07-26

芒市镇芒核村的傣族妇女展示她们编织的傣族织锦桌旗

芒核村家家户户阁楼上都有这样一间织布房

坐落于芒市机场大道附近的芒核村,民风淳朴,历史悠久,乍看之下与普通村落没什么不同,但就在这些青砖灰瓦的表面下,藏着的是一个家家有织机、户户织锦,名副其实的“织锦村”。

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刺绣工艺,傣族妇女因滨水面居,天天洗浴使得其在选择服装工艺和材料的时候,弃刺绣而不用,以织锦为重要的服装面料。加上这些傣族小卜少、小毕朗和老咩巴天生对于色彩和编织的惊人天赋,大到床上用品,小到钱包、饰件,图案别致、色调鲜艳、坚固耐用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傣锦就一代传一代地诞生于他们的指尖。

即使经历时间冲刷,傣族织锦延续着的千百年来手工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至今还顽强地保留着它独有的地域性特征,如活化石般地展示着傣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傣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具有实用、装饰和赕佛的功能,还融入了傣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注入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成为傣族群众增加收入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资源。

傣族“织女”多 传承就业两不误

芒核村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村子,一直以来,这里的傣族群众都以种田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部分的土地被征用,在寻求新的经济收入的过程中,不少村民从她们世代相传,一直留传至今的织锦手艺中看到了出路。

“在芒市约有3000名左右的傣族妇女在进行傣锦生产,但芒市镇的芒核村是其中翘楚,全村80%以上的妇女都在做织锦。”芒市文产办主任张龙孔告诉记者,芒核村全村400多户人家,有大小民族织锦作坊230多个,全村每年的织锦收入达到30多万元。

走进朗娥所织锦坊,灰黄色的院落中身着织锦的4位傣族女子立刻成为了摄影师镜头中最惹眼的亮色,她们就是朗娥所一家4姐妹,即使在织锦能手如云的芒核村,她们也都是高手,这从她们家连续在2014年和2015年包揽芒市地区傣族织锦大赛前两名的战绩中可见一斑。作为一门非常古老的纺织工艺,傣锦对工艺的要求有着自己的严谨。最小的四妹朗朵从8岁起就看母亲织锦,十三四岁她也开始学着自己织,如今坐在织机前已然一位熟手,只见她用手挡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看得人眼花缭乱,对她们来说却必须丝毫不错,否则就是前功尽弃。

织好的傣锦尽数挂在一旁,色彩浓厚艳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仅如此,其中的图案还蕴含着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图案是八角花,代表着灵魂可以畅游8国。”大姐朗过团指着几个常见的图案给记者解释:“这些图案像‘锁’,一般给相爱的人,意味着锁住爱人的心。”

从2008年成立朗娥所织锦坊至今,4姐妹慢慢摸索,几年下来也开发出了杯垫、碗垫、桌旗、围巾、手机袋、汽车坐垫、靠包等十多样产品,图案也从原先的纺织传统图案渐渐做到后来的来样出产。“我们一般都是凭订单来生产,其中比较大的都来自宾馆。”三姐朗娥所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背包她通常要织1~2天,售价在100~200元,相对复杂些的桌旗则需要一星期,价格也比背包贵一倍。

“我们想在明年把场地扩大些。”朗娥所指着家里的20多台织布机盘算着,现在织锦坊由于只有他们姐妹几个打理,生产能力太小。怎么打破织锦的设计限制,以及如何推广产品,都是她下一步的考虑。

有口碑没市场 织锦发展遇瓶颈

“虽然2011年就成立了芒核村傣族织锦文化产业合作社,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根本解决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小、散、乱问题。”芒市文产办主任张龙孔坦言,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合作社对芒核织锦产业的促进作用发挥不足、提升自身经营层次能力不强,使傣族织锦文化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不少人都觉得织锦好看,但又觉得拿回去不知道怎么用,属于有口碑没市场。”张龙孔分析,傣族织锦目前占有优势的特色拳头产品还相对较少,产品种类单一。在产品价值增值上,则缺乏系列产品链。“基本上村民的织锦产品都是在集市上摆摊售卖或者接客户订单,销售区域半径小,受众只针对当地群众,结合时尚元素的产品研发几乎没有。”

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村民们对自己产品的品牌意识也比较淡薄,只是将发展目光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方面,而不注重对商标品牌的投资和保护,所以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注册商标。“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织锦产业与大中城市的市场结合不紧密。”

公司+合作社+农户 打造傣锦“生产车间”

傣族织锦既然是一种高品位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如何破解发展难题?除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盖傣锦工艺培训室、创意设计室、产品发布展示陈列厅,为发展织锦文化产业奠定基础外,另一方面,聘请有资质的专家作指导培训,让织锦技艺精益求精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我们选择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张龙孔告诉记者,为了寻求芒市傣族织锦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经报请州文产办和与芒市海华珠宝小镇文化有限公司协商,于今年规划建设了芒市傣族织锦文化产业项目。预计用两年时间进行完成织锦技能培训规划、配套设施和设备投资建成投入使用,将傣族织锦培育成为有规模、上档次的织锦文化产业。

“现在的傣族织锦只是满足本民族日常需求,和现代社会需求有所脱节,所以在尽可能保留精髓的情况下,在设计上需要糅合现代理念,让除了本民族之外的人也能接受使用。” 芒市珠宝小镇总经理邓波给记者举例,“比如傣族的包,你会发现包带很宽,没有拉链,容量不大,而且特定场合才能背,这些都是改良的地方。同时,纯手工的东西,由于成本高,大多数人接受不了。拿桌旗来说,如果手工编织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部分用机织,这样不但提高产量,还降低了综合成本。”

为了提升傣族织锦知名度,使这一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真正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织锦产品,也切实使傣族织锦传统技艺得到传承。邓波还在芒市珠宝小镇规划建设傣族织锦文化演示长廊。“初装修已经做完了,预计春节前后对公众开放。”而同时傣族织锦产品展示销售区、傣族织锦文化创意工作室等也在同期进行。“除了实体展示,我们更多还会借助自身的‘翠源’APP,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推广。”

在邓波的规划中,芒核村将被打造成傣族织锦的“后方生产车间”,“前方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生成订单,组织农户生产,后期则由品质控制师进行指导。”从而使傣族织锦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使其传统技艺和文化也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春城晚报 欧阳小抒 文 苏颖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