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讲啦:痞证解读与《伤寒论》五泻心汤运用

 陈鑫医师 2016-07-26

明医微课第11期
策划:胡鑫 李邦源 刘祎妮   嘉宾:鲁法庭


提示:完整版语音收听请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
        鲁法庭老师从伤寒条文分析起,“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详细分析了痞证之由来——脉浮而紧,病在表,反误用下法,徒伤里气,表邪乘机内陷,邪结于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升降失常,气机窒塞,而成痞证。
        对于五泻心汤,鲁老师亦是从条文分析,结合医案,深入浅出:

    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药用大黄、黄连、黄芩,治热痞。

    2.附子泻心汤,于上方加附子一味,此方寒温共用,   消补兼施,则治疗热痞而复恶寒汗出者,诚如尤在泾所曰:“此正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

    3.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治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证以呕吐为主,故方以半夏为君,并以之为名。全方寒温并用,辛苦苦降,佐以甘温,故能双解寒热之邪,令脾胃功能复常,共奏和胃降逆之功。

    4.生姜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仍为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剂。与半夏泻心汤相比,此方水饮食滞较甚,故重用生姜为君,其辛温善散,宣泄水饮。

    5.甘草泻心汤,是以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治痞利具甚,以此方调中补虚,和胃消痞。
                                 鲁法庭 
       中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副教授,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仲景专委会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会员,基础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伤寒论》经方临证研究,精于辨证论治。临床长于经方辨治儿科及呼吸系统、脾胃系统病证。发表论文近80篇,参编医学教材6部,医学专著5部。
       
        看到这里的读者就有福利了,凡是在文章下面评论留言,点赞数前五名的,就能够免费获赠一本鲁法庭老师推荐的《伤寒来苏集》和一个明医小安公仔。活动截止日期:5月27日晚18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