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馒头和包子

 wps0321 2016-07-27

馒头和包子

聂鑫森

馒头和包子,是我国的传统面点,无人不知。在现代生活中,与油条、大饼等物,充当我们的常用早点,功莫大焉。

《三国志》载:“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白牛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明人郎瑛对“馒头”一语,则有另解:“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代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七修类稿》)。

唐人赵磷说法又不同:“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因话录》)。他认为馒头在孔明征南之前,早已是蜀人的一种面点。

总之馒头在三国时已有了,以后为人祭享、宴享时所用。特点是个头大,以肉为馅。

晋以后,古人常把馒头称作“饼”,“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名义考》);“馒头,饼也”(《集韵》)。

到了唐代,馒头形制变小,称之为“玉柱”“灌浆”。“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汇苑详注》)。

宋代又把馒头称作“包子”,因是以面包馅,故云。“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燕翼诒谋录》),包子后注解为“即馒头别名”。这时候的包子馅,有肉类、菜类、酱类诸种。当然,也有无馅的馒头。

直到清代,馒头和包子则有了比较明确的分野。北方人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有时称为大包子。但在我的出生地湘潭,则将有馅者称为包子,无馅者谓之馒头。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扬州的小馒头赞不绝口:“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箸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

馒头和包子,到了今天,特征渐趋于统一了,即以无馅和有馅来区分。此中南北皆有名品,如长沙德园里的大肉包、苏州的小汤包、北京的开花馒头,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