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烘云托月,妙夺化工

 杏坛归客 2016-07-27

 “烘云托月,妙夺化工”

 

宁源声

 

烘云托月,原是指绘画时以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是指从侧面着意加以渲染或描写,从而使所要表现的主体或题旨更加鲜明突出。烘托的用法,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物烘托景物,一是以景物烘托感情。清代学者方熏有言:“烘云托月,妙夺化工。”(巜山静居画论》)现代学者钱钟书也说过:“假以为烘托,使读者玩其景而可以会其情。”(《管锥编》)

 

以景物烘托景物。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意谓雨后水田迷濛无际,给人以浑茫旷远的感觉;“阴阴”,是说经过雨水滋润,林木更加葱茏浓茂,给人以苍郁幽深的感觉。水田飞白鹭,明白可见;夏木啭黄鹂,深藏不露。这两组镜头相互配合,又从色彩、声音方面加以烘托,使整个画面显得富有层次,栩栩欲活。又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首句说,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两侧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紧承上句,把“花满蹊”更具体化和形象化。繁花千朵万朵,沉甸甸的,把技条都压弯了。春花怒放的情景,宛然在目。三、四两句的“时时”与“恰恰”对举,其意义也存在某种对应性。“时时舞”,是说蝶儿恋花,上下翻飞不停;“恰恰啼”,则谓黄莺见繁花盛开,频繁地鸣叫歌唱,殷勤报道春天的到来。全诗正是以蝶的“时时舞”和莺的“恰恰啼”,有力地烘托出“花开满蹊”,春光烂漫,一片繁闹的景象。诗结束在黄莺悦耳动听的啼鸣声中,余韵袅袅。

 

以景物烘托情感。如“千里黃云白日矄,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別董大》)这首诗,由于环境之辽阔与别情之壮阔互为烘托而成为千古名篇。前二句以黄云白日和漫天大雪开场,渲染出一种沉重的令人压抑的自然氛围。后二句笔势一变,峰回路转,一扫悲凉的离别气氛。第三句以“莫愁”将友人的担心一笔抹去,第四句既是对友人社会声望的由衷赞美,也是对友人未来前程的深情祝愿。诗人这种赞美和祝愿,声情慷慨,气势豪壮,不禁令人精神为之振奋,心胸为之宽广。诗中劝慰之情因苍凉之景烘托而愈加动人。再如“夜半回舟入梦乡,月明山水共苍苍。孤猿更叫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戴叔伦《夜发袁江寄李颍州刘侍御》)这首诗的佳妙之处全在于烘托。秋风、夜半、月明、山水、孤猿诸种意象,交织出一个设色层次非常丰富的境界,月色中清幽深邃的山水和悲凉的猿声将旅人秋夜行舟中的愁绪,渲染得极为成功。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卿宿别》,也是成功运用烘托艺术的一首诗作。在“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两句悱恻动人的抒情之后,诗人用“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两句描绘了环境和景物。“孤灯”、“寒雨”、“湿竹”、“浮烟”四个意象的合成,渲染出一种寒冷淒清而迷离恍惚的气氛,将诗人当时迷惘的心态和复杂的情绪刻画得更加细腻,烘托得更为浓郁。这种以景物描写烘托情感的手法,其特点是景物并非作为表现的中心,而是作为一种表现媒介呈客观状态出现。它的色调总是与作者的心境相吻合。它以不经意的姿态出现,无形中给诗注入了浓郁的情味,使诗变得血肉丰满,富有韵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