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厦门自行车“高速路”接踵而来,一北一南迎接自行车从高而行

 樓恩光 2016-07-27


近日,有关自行车电动车行业的焦点话题迭出,其热度堪比7月的天气!


北京



  北京市规划院正在研究试点建设全市首条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路,串起回龙观、上地、中关村等区域。


  原本被称作“天堑”的京藏、京新两条高速也可以顺利上跨或者下穿。


全程无机动车穿行    无红绿灯


  这种“高速”僵尸封闭式的,机动车不会穿行,而且中间没有红绿灯。目前,回龙观至上地6.3公里自行车道建设方案已确定。


  规划提出,要建设连通从回龙观出发,经过上地,到中关村的自行车专用道,中间设置自行车骑行驿站,用于解决途中休息、修车等问题。


沿途穿越绿化带     兼顾通勤休闲


  一条是从体育公园出发,南行至龙旗购物中心后继续南下,一公里后向西,穿越京藏和京新一路到达上地产业园,之后顺着现有道路向南可到达中关村地区。


  另一条几乎与第一条线路并行设计,在前一条道路向西处分岔向东,抵达规划中的材料创新园之后拐向东南,到清河区域,之后走五环辅路向西,最终在五环内会合成一个闭环。


  可以说,第一条线路是通勤型线路,从出发到上地距离6.3公里,到中关村13.9公里;第二条线路穿越多片绿化带,共15.3公里,环境更好,适合休闲骑行。


自行车行业迎重大利好


  建设自行车“高速”,对自行车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尤其是北京市场。


尽管自行车“高速路”对于我们尚属新鲜事物,但它早已风靡欧洲,德国、法国、英国、丹麦等国家都建起了先进的自行车“高速路”。例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一条自行车“高速路”,据估算每年可减少7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汽车尾气是PM2.5的重要污染源,我们要想多看到蓝天白云,就得更多地选择绿色出行。而倡导绿色出行,除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更要鼓励人们重拾被忽视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这不仅是一种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而且还将促进首都交通的“微循环”,可谓一举两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拟建自行车“高速路”的消息,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

事实上,在完善城市骑行系统、推广绿色出行方面,北京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对寸土寸金的北京而言,拿出这么多的土地资源,建设一条‘自行车高速’是需要不小勇气的。此次规划反映了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平权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北京更加注重公共资源的分配,也折射出了城市交通治理理念的更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拟修建的自行车“高速路”将设计为封闭式,没有机动车穿行,全程无红绿灯,骑行者可一蹬到底,尽享快速绿色的出行体验。同时,在这个区域还将建起一套完整的骑行系统,包括设置自行车骑行驿站,用于解决途中休息、修车等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为骑行创造更好的空间。

“修建自行车专用通道,还有利于首都建成‘高密度,窄马路’的城市路网,不仅可以分担路面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未来,北京城市骑行系统的完善升级,前景令人看好。按照计划,到2020年,五环路内将建成320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绿色出行的比例将提高到70%-75%左右。

厦门


  紧接着,远在京城数千里之外的厦门市规划委、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举办的一场项目征求意见会亦吸引了无数目光:厦门将推出首条全程高架的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规划——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项目,以满足市民骑行需求。


专门的“空中”自行车道,简直不要太炫酷!


  一北一南,不约而同。北京与厦门关于自行车道的规划设想,不仅仅是各级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要求,更折射出绿色交通出行的迫切性与大势所趋。在这一大背景下,与绿色出行密切相关的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效果图


解决路权问题 行业将迎利好


  现实中,很多人被迫放弃骑行的想法,是因为日益拥挤的城市交通留给自行车电动车的空间太少了,特别是在像北京这样拥有逾千万人口、几百万辆机动车的一线城市。事实上,随着机动车辆的几何式增长,很多二三线城市也面临着同样问题。


  问题如何解决?以厦门市为例。根据厦门市制定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该市将建设以“公交+慢行”主导的绿色交通体系,构建安全、舒适、连续的高品质自行车出行体系。为此,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全市自行车系统规划建设,引导市民采用健康、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自2013年以来,厦门持续推进公共自行车体系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骑自行车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市民青睐。厦门自行车专用道的规划设想,正是由于市民日益迫切的骑行需求。


  据厦门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全长约7.6公里,途经多个市民聚焦点,并可与公共交通交互。根据初步规划,该自行车专用道全线将与11个普通公交站点、6处BRT站点进行接驳,待未来地铁建成后,还将有2处地铁站点供骑自行车的市民换乘。


  为了解决自行车独立路权、专用道问题,厦门市规划委 “大胆”设想:在BRT桥下建两条高架,均为单侧单向两车道,只有自行车才能在上方骑行。同时,这一示范段还将构建起前往周边公共建筑的快速通道,市民可直接从行政服务中心、商业广场等建筑的二楼步行至自行车专用道骑行。此外,市民想要走上这条自行车专用道也很方便。根据规划,部分BRT站点的楼梯、人行天桥均能成为专用道的出入点。


  厦门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配合专用道的使用,沿线将设置多个服务平台与专用道连接,以供自行车的停放。平台之上,将设置标识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而这条专用道只是厦门市全面推广自行车出行的一次尝试,未来还将结合市民骑行需求,陆续开展岛内外其他区域自行车道的建设与完善工作。


  回过头来再看北京的自行车“高速”。规划提出,要建设连通从回龙观出发,经过上地到中关村的6.3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这种“高速”将是封闭式的,全程无机动车穿行,无红绿灯。沿途穿越绿化带,兼顾通勤休闲。


  业内专家表示,这一路段通勤闲人群潜在数量巨大,建设自行车“高速”,对于自行车行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段效果图


业内热议新国标 行业转型引关注


  进入7月以来,与接二连三的行业重磅消息遥相呼应,众多业内人士针对《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现行国标修订问题的讨论亦热火朝天。据相关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近日相关部门密集调研一些机构和企业。有业内人士据此预测,此举或是相关部门针对《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现行国标修订所进行的调研,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或将于年底出台。


  近年来,针对老国标的修改,一度流传出国五条、新国六条、新国标报批稿(13稿)等多个版本,但是在这场利益与安全的博弈中,生产企业和广大经销商千呼万唤的新国标一直处于难产状态。而新国标一旦出台,各地势必要制定新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如质监部门将开展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信部门将严格行业管理,工商部门将依法针对销售企业进行日常监管,对违规生产、销售不符合新国标产品的企业,依法予以整改并严格处罚,公安机关也将会加强通行秩序管理,严格查处上路电动自行车的交通违法行为。新国标出台之日,必将是行业发展转折之时。


  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指挥棒。新国标对生产企业而言,将是一个产品设计、生产的转型信号。

      

    在这一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在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中,谁能够早布局、早谋划,谁就有可能在这场转型战役中抢先一步,赢得先机。新的行业发展大幕即将拉开,你准备好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