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节目 点击上方“积木育儿”一键关注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表现得“独特”一点。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的玩耍过程中,是“跟随”的角色,或者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家长就会比较着急,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主见。 反观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有深刻的感受:小时候,尤其喜欢粘着自己的哥哥姐姐,他们做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玩一样的游戏、要一样的东西。被称为“跟屁虫”,却乐此不疲。 但有一天,当我们有了自己孩子的时候,而且独生子女太过普遍之时,我们好像就忘记了那段快乐的跟屁虫时光,焦虑着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有主见呢?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身边的人: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和父母担忧的恰恰相反,模仿同伴的过程,对孩子的自我建构和发展极为珍贵。可以说,这是孩子们的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游戏规则。 ▌模仿是和世界建立联系的途径 对孩子来说,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还是获得他人认可、融入他人活动的一种途径。它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依赖的心理安全需要,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 当孩子在模仿时,他其实正在测试自己与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他如何做与他人相像,他人又是如何与自己相像的。当孩子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对比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变成他可以进行模仿的机会了。 ▌模仿有利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 当人们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时,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经生理学者发现,大脑具有使人拥有模仿能力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 它在观察并模仿他人时,变得活跃。并且它让大脑在模仿动作的同时,还会设想他人大脑中的意图。 镜像神经元能让人通过模仿,推己及人,从而更加理解他人。例如,通过对周围人表情的模仿,孩子学会了善解人意。 台湾绘本大师曹俊彦先生曾出版过一本绘本《别学我》。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模仿同伴过程中的发展——模仿,然后超越模仿。
我们可以看到弟弟——模仿者在这个活动中的社交策略: 我虽然和你做一样的事情,但我是不一样的做法,你看,我没学你。我有我的自主性呢。 这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模仿和自主创造的联系。模仿提供了创造的基础,而创造的真正实现需要通过模仿来积累和探索。 姐姐是弟弟的极佳模仿对象,弟弟通过模仿姐姐学会了搭积木、看书、穿衣服、唱歌等。与此同时,弟弟也发展了自己的自主性:你用积木搭高楼,我就用积木搭火车,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有自己的自我表达。 对于0~6岁孩子的父母来说,你完全不必焦虑孩子的模仿行为会阻碍他独立性的建立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孩子正在打基础呢。 当然,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不同孩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而更多要去看到孩子们的不同,描述出这样的区分细节,帮孩子们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此外,父母还需要注意:孩子的模仿没有筛选信息的能力,没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模仿以兴趣为出发点,不专门模仿好的行为,也不专门模仿坏的行为,感到什么新奇好玩就模仿什么。因此,需要父母做好引导。对孩子已有的不良模仿行为,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积极加以引导。 另外,父母需要留意孩子的模仿不要变成盲目跟风和攀比。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若孩子想要一个跟同伴一模一样的玩具,父母可以考量家庭经济可承受范围,去适当满足孩子,只要开销是你完全可承受的。你向孩子传递出你用钱的规划性,那么其实不必担心惯坏孩子,或者纵容孩子攀比。孩子之所以要跟小伙伴保持一致,那还是属于他的社交游戏规则范畴。 而若孩子的要求远超出父母的承受能力,那么父母就需要适时喊停。 更多相关文章请点击: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从两三岁起,孩子就开始考虑如何与朋友交往了。如果他能从觉得“我们在一起很好玩”,发展到思考“为什么我就是喜欢这个人”,就说明他已经开始享受大人们可以享受的美好友情了。 在孩子友谊发展的道路上,作为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朋友。如果孩子和朋友的关系日益亲近,应当鼓励。同时,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处理不同意见,去面对朋友之间的冲突,甚至去亲手结束一段友情,都是他必须学习的功课。 评论互动有惊喜哦! 1. 在文末评论处参与每日互动话题讨论,最精彩的评论可获赠精美图书一本。 2. 每日最精彩的评论将收入每周一的《精选评论》栏目中。 3. 入选《精选评论》栏目后即有资格申请进入积木育儿VIP用户群,可与主创零距离沟通交流或答疑,群里不定期提供微课读书会的直播、转播,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