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和小朋友玩总当“跟屁虫”?不要阻止,混龄教育好处多

 优家教育 2023-01-09 发布于北京


文丨 优宝
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这小区里、公园里扎堆玩耍的孩子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一下雪,孩子们总会凑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可玩着玩着,孩子们之间产生的各种“社交问题”也会接踵而至。
 

所有图源:头条新闻

有些 妈妈就经常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喜欢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耍,即使大孩子不愿意还经常凶他,孩子仍屁颠屁颠地找大孩子玩耍。
 
真是让干嘛就干嘛,让去哪就去哪,简直就像个小“跟屁虫”。
 
每每看到这种情况,老母亲们内心愤愤不平,十分苦恼:“平时在家里也挺有主见,怎么一出门就变成了这样?”
 

爱做跟屁虫,是否没主见?

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欢迎那些只会做“跟屁虫”的人,并认为这样的人没脑子、没思想、没主见。
 
可孩子的世界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那些成年人因为部分性格特征所衍生出的行为选择,与孩子童年时的角色定位也并无太大关联。
 

相比于同龄人,孩子更喜欢与大孩子玩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营养养分”。
 
蒙台梭利就曾说过:“把人根据年龄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冷酷而又不符合人性的事情。
 
对于儿童也是这样,这样也就会打断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学习。”
 
实际上,大部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选择的玩伴也会随之改变。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说过: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游戏中成为领导者,有一堆孩子跟随着他,这其实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如果非要把这种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很别扭。
 
如果孩子很享受这种跟随,就去跟随就好好了,谁来领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觉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够跟随别人一起玩游戏的孩子,恰恰说明他的社会性发展得很好,群体意识强。
 
这是一个好的表现,难道你还希望他做什么事情都和别人不一样才好吗?
 
归根结底,还是父母把一些问题扩大化了。
 
我们总是在鼓励孩子进行社交,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其实当孩子在与大孩子相处时就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和大孩子一起玩,产生的益处简直不要太多。
 

混龄教育,好处多多

每逢节日,优家经常会举办各类亲子活动,不但鼓励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还会提供场地、玩具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玩在一起。
 
这种场合会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
 

图源:优家春日亲子活动

在蒙台梭利关于混龄的魅力中讲到:
 
“对于一个3岁孩子来说,有很多事情老师不能向他们传授,而5岁的孩子却能轻而易举办到。
 
3岁孩子和5岁孩子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心理联系,一个3岁的孩子可能会对5岁孩子所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因为5岁孩子所做的事情与他们的能力相距不远。
 
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就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或老师,令年纪小的孩子仰慕不已。
 
年龄小的孩子受大孩子的激发,会不断尝试大孩子所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混龄教育的好处还会体现在这3个方面:
 

1、促进语言发展
 
由于年龄层的不同和认识行为的差异,年龄大的孩子一般比年龄小的孩子词汇量更多。
 
当他们进行交流时,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那些"高级词汇"的熏陶下获得更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而年龄大的孩子则可能由此变得更加健谈。
 
2、建立规则感
 
在优家的活动中,有些妈妈会听到隔壁的孩子对自家孩子说:“那你得遵守我们这边的规则,不懂的时候,你听我们的就可以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马上让自家孩子俯首帖耳。
 
这时候妈妈们就很疑惑:“为什么自己耐心的告诉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规则孩子不听,而那些大孩子只是说了一次孩子就很遵守规则呢?”
 

图源:优家中秋DIY亲子活动

这是因为,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在孩子的世界里,大人总是处于权威优势的一方,而孩子则处于被动劣势的位置,孩子往往会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完全接受大人的想法。
 
然而,孩子与同伴之间的玩耍通常是基于合作的关系,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其实,孩子对规则依旧不太理解,但他会变得更容易沟通,也更愿意接受与学习。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我不理解,但我大受震撼”,规则感由此诞生。
 
3、提高孩子的认知
 
混龄教育会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在与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大大增加了认知冲突的机率。
 

在处理冲突的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认知和智力得到发展。
 
而大孩子在给小孩子提出建议、教导做法的同时,自然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清晰。
 
优家老师们也在一些动手类、艺术性的活动中发现,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互相合作,无明显竞争的方式,更能促进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群体活动中,有的孩子属于主意多喜欢表达善于主导的领导型,而有些孩子可能属于安静地旁观型或顺从的配合型。
 
无论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父母都不要用成人的观点来评价好坏。
 
接纳孩子的特性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群体,更好地与小伙伴相处。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