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学者首次提出心肌梗死后心脏损伤的分级标准

 str08 2016-07-28

  正文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命的急症之一,心肌梗死急救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因此,心肌梗死患者后续康复及劳动力水平的评估显得愈发重要。然而,对于1次心肌梗死后究竟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心肌损害,临床上始终缺乏一套简明的分级评估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何奔教授团队原创性地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损伤的全新分级标准,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1]

1.新标准建立的背景:

再灌注治疗的发展和普及,及时挽救了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的缺血心肌,使得这部分患者心肌损伤小,甚至不伴有任何的心功能损害;而另一部分梗死面积大、心肌损伤重的患者,常常出现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症状。虽然这两类患者均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其真实的心肌损伤程度及预后却大相径庭。目前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损伤程度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和常规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前者完全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感受,常和心肌梗死后的心脏损伤程度不匹配;后者且仅限于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无法反映心肌水肿、坏死等组织学改变,无法准确评价心肌损伤程度,尤其对于范围较小的心肌梗死。因而,随着更敏感的新的影像学技术发展,建立新的心脏损伤评价标准对临床医生评估预后、制定二级预防方案意义重大。

2.新标准的重大突破:

何奔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常规开展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的基础上,基于病例的随访研究,原创性地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全新分级标准,为心肌梗死患者定制了一套准确、客观、简便的心脏功能分级预警评价体系。

新分级以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向导,结合MRI和心脏超声各自的影像评价优势,利用心脏MRI准确评价心肌活性,同时结合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射血功能,探查病理性心脏重构,从组织学、病理学、功能学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心肌梗死造成的心脏损伤。

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分级新标准分为5级(图1)。0级:心肌梗死后仅有心肌水肿而无心肌坏死,心肌损伤小,预后最佳;1级:造成心肌坏死但未导致心脏功能和结构改变;2级:不伴有明显心脏重构的心功能减退,心功能有望通过二级预防和后续康复治疗获得明显改善;3级:当心脏出现明显病理性重构,即在心脏扩大与重构明显基础上出现的心功能降低,提示心脏损害严重;4级:在3级的基础上,如果出现显著二尖瓣反流,则提示心脏失代偿,预后不良。

3.新标准的临床意义:

初步结果显示,新分级是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今后,相信随着新分级的普及推广,每位患者都有望在出院后得到属于自己的分级预警标识,就像气象预警一样,不仅便于患者直观了解自身状态,更能帮助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间更精确地沟通患者病情,推动冠心病患者的注册管理,并为劳动力评定提供科学准确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He B, Tao X, Gu Y, et a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and the expression of disease-resistant genes in oryza meyeriana under native condition[J].PLoS One, 2015, 10(12):e0144518.DOI: 10.1371/journal.pone.01445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