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首词的写法,就是古人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风过竹笑 2016-07-28

这首词的写法,就是古人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小读宋词”的第二十四课

这首词的写法,就是古人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

词解

中国人对于艺术的审美有一个词,叫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意思是说,好的作品,刻画出来的形象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太跑题,在像和不像之间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美。

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没有准则,没有教科书,中国人在艺术上,讲究的是“心领神会”。

这样说的有些虚了,就跟很多人都说唐诗的李白,宋词的苏轼都是天才,是学不来的一样,让人无从下手。

但我们细细品味他们的作品,还是能够找寻到大师给我们留下的“蛛丝马迹”。

拿这首《水龙吟》来说吧,苏轼的词,不被某种风格所限定,可豪放,可婉约,甚至他可以打破规则,不被格律所限定。这首词的前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一首唱和之词,这样的词,要按照主词,也就是章质夫的词的格律韵脚来写的,尽管如此,但他还是可以“戴着镣铐起舞”,写出不亚于甚至要超过主词的一篇作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有人说这开头一句,提领全篇,这首词 写杨花的一个特点,就是“似花还似非花”。像花但又不是花,杨花就是柳絮,虽然叫做花,但其实并不是花,正所谓“开宗明义”。春风一过,杨花飞舞,没有人会怜惜这种花,任凭它坠落。白居易那首写梦境的诗说:“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里的写杨花的似花非花,也写出了全面的感情基调,一种怜惜之感油然而生。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然而诗人眼中,杨花虽然平凡,虽然路边处处可见,看起来无情,但细思起来,却又是富有感情的事物。

杨花的感情如何描写出来呢?诗人先勾勒出一个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把杨花的无力感呈现出来,如此的柔弱,如此的身不由己,只能任凭这春风把自己吹到哪里是哪里。

这种柔弱可怜的形象还可以继续用拟人手法写出来,“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里写的是一个思念情人的女子被黄莺惊扰了梦境,并不是写杨花,但却又进一步把杨花女性化的形象呈现给了读者。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转入下阙,很自然地又是用一个女子的形象来下笔,这位思念情人的女子有不恨和恨,好像有所区别,但其实重点还是在恨,恨的是春光易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我个人觉得这是全篇最好的一句,特别是“一池萍碎”,冯延巳的词说:“吹皱一池春水”。用的都是“一池”,不是一溪,不是一河,更不是一江,一溪后面往往是桃李,一河一江往往是星月,用不同的单位表达出的事物情感特质不同,一池,更适合盛载春愁。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句是妙语,用得巧,如果直接说春色全都随了尘土于流水,虽然意思一样,但表达就显得呆滞了。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没有直接说天下的才华都差不多被曹子建和自己占完了,用得也是妙语。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收尾这一句再次点醒主题,诗人严重的杨花并不是那个实实在在的杨花,一个实实在在的杨花有什么好写的呢?哪怕你写得再生动,能算是好诗词吗?能打动人吗?要打动人,不在于写实,不在于你把事物描写的多么真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诗人不过是借杨花起笔,写“点点离人泪”的情感,整篇都在写杨花,但我们眼前出现的不仅仅是杨花的形象,更深刻的是拟人的情感。

在大师的笔下,诗人的眼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因人的气质眼界而决定的,是我们学不来的。

这首词的写法,就是古人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从小读宋词”:leishusongci,一起来听语文老师不会讲的宋词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