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词人,其人格魅力不是一个形容词可以概括的。 苏轼,开宋词豪放之先河,他的词作'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来唱,但当他作起婉约声来,秦少游、晏小山恐怕排名要向后挪了。 苏轼有一首《水龙吟》,步章楶的韵所作。所谓步韵也叫做次韵。即按照其他人的词作,用其韵脚填词,连韵字的顺序都必须一样。可见步韵的难度非同一般。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这两首《水龙吟》
章楶,字质夫,北宋名将。宋徽宗对他的评价为:'才兼文武,学富古今'。在宋朝对西夏的战争中功不可没。 本首水龙吟,即出自他的手笔。 本词起笔即写春暮,而此时,正是杨花飘散的时节。诗人描写柳絮,飞扬飘舞,渲染了青林,又寂静飘忽,如游丝一般,慢慢飞入深院,潜进绣房,穿过珠帘,沾上佳人的春衣,悄悄占据绣床,还看到蜂蝶与池中游鱼,最后又看到闺中人望穿秋水,奈何游子不归,佳人盈盈堕泪。 诗人用笔极为细腻,整阕词如同一幅工笔,细细描摹,将柳絮的轻、飘、静、软极为传神地描画了出来,尽写了杨花的妙处。本词被苏轼评价为'精妙'。 接下来,我们再读读苏轼的和词。
本词第一句,诗人入手擒题。杨花如桃李等百花一样,春天会开放,但是又不象百花颜色鲜艳气味芬芳。因此诗人说似花又似非花,也正因为'又似非花',所以杨花的坠落不会引起人的怜惜与伤感。 而诗人一句'抛家傍路'、'无情有思'即赋予杨花以人格和情思。这里为后面的描写做足了铺垫。 紧接着诗人用三个短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进一步展开有力的铺陈,明为写杨花,实则暗喻了人的情态,此刻杨花即深闺中的佳人,而佳人即是杨花。本词至此,完成了杨花向佳人的转化, 而下句'梦'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梦'句十分巧妙,如杨花一样的佳人,在梦中欲随春风去寻心上人,可是事与愿违,却被黄莺儿叫醒。此三句即承接了前面的'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又别开生面地写魂牵梦萦,'萦损柔肠',佳人的一往情深,相思成疾跃然纸上,灵动哀婉,格外动人。 下片,诗人以更高的视角将杨花的意象,佳人的哀思与伤春的情感继续融合,不是恨杨花濛濛飞尽,而是遗憾当杨花飞尽之时,也是百花凋零、落红满地之日。更兼清晨细雨,杨花痕迹难寻,难道是落水而化浮萍?眼见这一池萍碎,平添了多少惆怅。 杨花在此刻已是春色的代称,杨花飞尽也即春色将尽,因此诗人干脆用'春色'代替了杨花,春色三分,有二分已'抛家傍路'混入了泥土,有一分落入流水化作一池碎萍,诗人的对杨花的哀伤、对春去的哀伤用极富于想象的手法表达得巧妙又唯美。 结尾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将情感推至高峰。唐人有诗句说'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苏轼化用前人的语意,将杨花的漫天飞舞,迷濛不尽,想象成泪水的点点滴滴,无穷无尽,也即是伤春的愁绪无穷无尽。 后人评价章楶本首《水龙吟》为'曲尽杨花妙处……',而苏轼的本首词,不单写杨花,更托杨花而咏人、叹春,极尽写情。因此沈谦在《填词杂说》里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苏轼的本首和词,立意之巧、铺陈之妙、想象之奇、言情之细无不占尽。宋代有很多步韵和词,但是如东坡这首新意圆融,哀婉流畅的和词珍品却寥寥无几。东坡不愧为东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