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四十年前,他们曾赴唐山抗震救援

 渐近故乡时 2016-07-28

40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虽已渐渐抚平,但有些人、有些事却令人终身难忘。那些记忆刻骨铭心,那些故事需要有人讲述,更需要有人聆听。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经参与地震救援的两位医者,听他们讲述当年在抗震救援医疗队的故事。

 


第一时间组队、第一时间救援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为里氏7.8级地震。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4万人重伤。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震后,许多医院在第一时间组建了医疗队。28日一早,肿瘤医院就召开了紧急会议,一支由外科医师、针灸医师、药剂师、护士等十余人组成的抗震救援医疗队宣告成立。



彭惠婷医生)


“地震发生之后,医护人员纷纷堵在党办门口踊跃报名,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前往震区出力参与救援”,针灸科医师彭惠婷回忆说。当得知自己被组织派去唐山救援时,她有些惊讶。虽然心系灾区,但一般来说这种救援任务大都交给外科医生,作为针灸的自己医师去震区能做什么呢?随后,医院党总支书记告诉她,由于当地药品紧缺,希望她能运用通过针灸的方式麻醉,协助医师完成手术。彭惠婷恍然大悟,责任感油然而生。


28日晚,医疗队一行启程,辗转搭乘火车和军用飞机,终于在7月29日到达灾区。刚下飞机,一眼望去满是倒塌的房屋和受伤的群众。时间紧急,在上海医疗援助总队的指示下,同志们不顾个人安危,直接进入震区腹地,分散开来寻找受伤群众,并在第一时间就地给予紧急救治。曹云开回忆说,由于彼时震区多是伤骨病和伤口溃疡的患者,前往救助的队员无论本职是什么专业,在当时的情况下都需要做大量伤口处理、包扎等护理工作,一个人需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量。

 



“将医疗队的食物留给灾民”


7月下旬唐山正处于高温肆虐的时节,一边是高强度的救援工作,一边又是高温、缺水、缺粮的生活困境。医疗队一行住在军用帐篷中,苍蝇满天飞,大小余震经历了1000多次。更糟糕的是,地震破坏了整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供水系统受损严重,水成为了极为稀缺的资源。可这水需要供那么多人饮用和使用,真的是太紧缺,太宝贵了。我们的队员甚至用草上露水缓解口渴。”曹云开补充说。队员们有时一天都喝不上几口水,恶劣的环境给高温下的救援增加了难度。


即便这样,医疗队的全体队员却没有一个抱怨条件艰苦,也没有一个贪图安逸。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挽救更多的伤员。灾区物资有限,为了更好地照顾伤员,队员们甚至将组织为其配发的水和副食品留给了当地灾民,自己则嚼着难以下咽的压缩饼干。

 


“我们在震区曾接生过一个婴儿”


谈到医疗援助过程中最难忘的事,彭惠婷医生清晰地记得,他们曾在灾区为一名孕妇接生过。“我们是肿瘤专科医院,妇产科的工作并不是我们医师的强项,但当时情况紧急,专业分工就不那么细了。新生命的降临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让我们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激励着我们继续救援工作。


接生婴儿只是众多感人救援故事当中的一个。在为期3周的医疗援助过程中,医生们凭借着耐心细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帐篷内完成一台台手术,挽救了一批批伤员。救助工作结束后,医疗队中的医护人员很多还和灾民成为了好朋友,甚至在回到上海后,彼此还保持了多年的书信联络。

 
(曹云开医生回忆当年救灾故事)


据曹云开医生回忆,在他们一行人之后,肿瘤医院又先后派出了两批医疗队前去救援。时至今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年过古稀,甚至有的已经离世。然而当说起这段早已逝去的岁月,他们平淡的言语中还能透露出年轻时的热血情怀和满满的医者仁爱。这正是医者伟大之所在,虽救人于危难,但在其内心只是认为做了一件份内事、平常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