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精选:我读杨绛

 昵称535749 2016-07-29

花花  日期 : 2016-07-28  来源 : 阅读时间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心,浮躁的人性。和这盛夏的天气一样,可以把人逼仄得透不过气来。

有时,想过逃离,可逃离之后又何处安魂?

昨天有位网友妹妹问我,她说怎么可以改变她有些忧郁的生活现状,转来转去我还是推荐她看书。

于我来说,我能想到的也就是用书本来强摁下生命的烦躁,以及浮夸的那些情绪。

但我不能自诩自己做得够好,只能与书里的精妙之处会晤,不断做着干净的洗礼。

自然,看书,便要看好书。我应该感谢这些日子的闲散,才可以有大把的时间自在地看书,我很快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非常喜欢!

喜欢之处不仅仅是她的干练而大气的笔法,更是字里的生活态度。

她说她和钟书在牛津留学的时候就喜欢一有空余就出去“探险”,所谓探险就是出去散步,但总要走不同的路,以求总有新奇的发现。这个习惯直到老去自然保持。这应该是一个极有生活情趣的人。

但更不容忽视的是,她这种生活情趣在生活的各色妆容下都一直存在,无论是他们在国外留学的无忧岁月,还是回国之后的艰辛与困苦之中。留学期间他们开始学着做饭,那种自给自足的乐趣,以及相亲相爱都让人羡慕不已。而回国后钱钟书先生的工作不如意,以及她不得不被迫寄住在父亲家,后来又不得不为有钱人家的女儿做家庭教师。不管是做“灶下婢”,还是“散工”,字里都读不出她的悲愤,更没有多少的抱怨,她的叙述就像一条河,顺着时间的河床就自然而然流淌了过来。

她说她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很快乐的,但在那些岁月,她们仨总是不能在一起。开始是异地工作,再后是下放、四清等等,她们的生活可谓颠沛流离。谁能想到这曾是江苏名缓,想到这是名门之后。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一样接受着百般的锤炼。

我感受着她的平静,平和,佩服。油然而生。

文中总提到钱缓像父亲。刚出生,杨绛先生托着她的小手小脚就感觉骨骼结构像父亲,后来她用两个手指夹着翻书,看书的样子也像父亲,连拙脚笨手也像。正如她甘心做丈夫背后的那个女人一样,字里行间总能读出她对丈夫的爱,以及对他的尊重。她口口声声是钟书,这一生她都把她的丈夫放在首要显眼的位置,一切,以他为重。

她不是没有光芒的女人,只不过她从来不愿盖过丈夫。

她是多么睿智的女人啊。

回国后,钱钟书先生先是在清华大学任职,后来因为家中父亲强迫,非让去蓝田师院。自然,杨绛先生不同意,但她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她遵守着他们之间的可"各持异议,不必求同"的原则。一个聪明的女人总是懂得理解,然后释怀。

这一家仨的相处可谓其乐融融,温馨和满,可我不得不说这其中于杨绛来说,有着极大的功力。

幸福,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懂得经营幸福的人才能牢牢攥紧幸福。

有些人,可同甘,却未必可以共苦。但我分明读到了他们苦涩的岁月,却品不出悲伤的味道。

不放大悲伤,于一切微笑从容。我喜欢这样的杨绛先生。

她说: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她还说:我们从来不唱爱国的歌,非但不唱,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跑出去做二等公民,仰人鼻息,我们不愿意。

不做作,低调,从容,这又是我喜欢她之处了。

女子之美,不在外表的华丽,亦不是耀眼的璀璨。如她这般,淡淡地,素素地,却轻易就种在了别人的心里,喜欢不已,也膜拜不止。

她还说过,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酙低酌,细细品尝。

当生活用来品尝,而不是承受的时候,境界,就大不一样了。(文/指间年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