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功原理第四讲注意平衡

 雪地情缘 2016-07-29

 平衡,或称平衡运动,它是宇宙自然中一种和谐态。这种和谐态会使事物的生机保持的非常恒久。反之,如果违反平衡,打破平衡,一个完美的事物就会遭到破坏而导致损亡。所以,平衡与平衡运动对于人的生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说,平衡之所以是运动的,它就不是一种绝对。比方我们说“平静的湖面”,这个“平”,其实还是有微波动荡的,而不是像桌子上摆上一盆水水面那样平。前者不绝对的“平”,显示书不息的生机,后者接近绝对的“平”,显示的是一片死寂。由此可以领会,最完美的生命运动就是一种微波式的平衡运动。

由上例再引申一个比方:我们可将人的生命程序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形式。先天生命程序是生前决定的,全部程序都是按平衡原理设定的。如果后天能服从先天,人就能享尽天年。而所谓后天程序,是人后天人为违背、破坏了先天平衡程序,使生命运动失去平衡,导致偏激极化、生命就会发生病变,早衰早亡。下面以图示说明。

动功原理第四讲 <wbr>注意平衡

 

我们懂得了平衡,掌握了平衡,把它们以“功”的形式体现在养生的全过程中,就会把被我们已破坏的后天衰病之身心修复过来,成为一个完好只生命程序和完好之身心。

平衡是什么?在道家的哲学里,它被称为“一”,表示既是最初的“有”,也是完美无缺的“有”。什么“生”的内涵功能,都平等的包含在内。故《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天下正。”古哲曰:“得其一,万事毕。”表达的都是以上之涵义。平衡又反映“中”性。“中”者,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内不外,应一切,顺一切。人在日常生活中,情感不偏激,欲望不偏激,饮食起居不偏激,如释家曰:“不思恶,不思善”;如儒家言:“喜怒哀乐只未发”;如道家言:“念头不起”。如此等等,皆谓之中。“中”之妙在于因中得和。故孔子之弟子子思曰;“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天地位”就是天地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这是宇宙自然中和的表现。古哲又曰:“中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说,宇宙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中和,除此则不是根本的“道”。平衡,古哲又称为“太极”。太极乃不极之极,一阳一阴,相团相抱,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顺天顺时,故能常清、常静、常应、长明、长生。

我们要将平衡的概念转为平衡功法,可分功内功与功外功。

先说说功外功,它包括如下内容:

1、心态平衡。人生在世要“尽人事,听天命”。要有进取之心,但不可有攀比之心;要有容他之心,但不可有嫉妒之心;要有众生平等之心,但不可有媚上欺下和嫌贫爱富之心。

心。行道于身,随遇而安,达则兼善天下,贫则独善其身。临御宴而不荣,举瓢饮而不耻;心如澄水,性若明月。

2、行为平衡。行,不过急过慢;眠,不久别久恋;食,不过饥过饱;味,不过酸过辣;事,不过躁过怠;衣,不过单过厚;饮,不过冷过热;性,不过抑过荡。

心态平衡,益在心静;行为平衡,益在气顺。心静气顺,内丹之基已筑成大半矣!

总之,功外之功是指专门练功之外的日常身心行为。这些虽不是专门的形成功夫,却也要修为,故而也是一种功夫。为别专门形式的功夫,我们权且称它为功外功。但功外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是不可或缺的。功外功就像功内功的“育婴床”,没有功外功的保障与护卫,功内功是无法实现和完成的。

再说功内功,指的就是专门形式、专门时间、专门方法的修炼功夫。从全过程的需求和形式而言,大体分为动功和静功两种。而无论静功动功,下手之初,都贵在手段与方法上的调节,使心息形三者各方面达到阴阳平衡。例如桩功,它看似静,其实为动。静的是外形,动的是内气。而各种动功,动的是躯体,静的是心意。因而,无论动功静功,动静之间都要保持一种高度的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