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个百年皇家老窑里, 这30几个人成了千窑古都的末代窑工

 水流柴 2016-07-29

| 生活·艺术·家 |

极致生活方式的发现者


“嘉善大钻大锯子,

干窑大包子,

乡下旋旋子···”


沈家窑


从上海虹桥站出发,

只需二十多分钟,

便能到达嘉善南。




以前总会坐小绿皮回去,

火车沿着沪杭铁路往浙江行驶,

一路颠簸,一路繁荣。




如今祖国上下一片“火红”,

浙江高温直逼40度。

蒸茏似的小绿皮,

实在坐不得了。



在嘉善干窑镇的沈家窑里,

即使冬天也有50多度,

此刻更是如同火炉。

窑工们猛灌一口凉水,

想也没想地闷头钻了进去。




干窑镇曾以生产皇宫专用的“京砖”闻名于世,史称“千窑之镇”。如今,大多窑墩已熄火,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沈家窑还冒着烟。



这一支由30多名窑工组成的队伍,

成了“千窑瓦都的末代窑工”。




北京故宫太和殿,

地面4718块地砖,

油润如玉、光洁似镜。

走在上面不滑不涩,叮叮脆若金石之声。




“一两黄金一块砖”,

这些“金砖”并非金子所制,

而是出自干窑镇,

由嘉善特有的泥土烧制而成。




一块“金砖”,

从取土到完工,

通常需要8个月之久。




盘窑、烧窑、出窑、装窑···

繁杂的制作工序,

要求每个工种都要,

责任明确,各司其职。



盘窑工负责建砖窑。

一只砖窑,不用钢筋水泥,

完全凭师傅手感,

用泥土把50000余块砖

一块一块堆成一座无梁窑堡。




解放前,

嘉善全县也只有五六十人,

掌握此项技艺,

如今更是难觅。



一束阳光,

从窑脐射入窑内。

在移动的光束中,

窑工们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装窑,

必须由技术熟练的装窑师傅完成。

装窑装得好不好,

将直接影响窑货烧制的质量,

装一窑砖坯一般需要装窑工14人。



烧窑工专司烧制。

装好的砖坯,

需要十多天的烧制,

才能变成特有的水墨色。



即使是在三伏天,

工人们也要每天24小时,

不间断地烧窑。




烧制完成的“金砖”,

得依靠人力,

一块一块从窑洞里搬出。




凌晨三点,

趁着后半夜和上午略凉快,

出窑工们便赶紧忙活起来。




窑体余温还未退却,

炙热的砖块和居高不下的气温,

把古窑礅密封成一个蒸笼。

六七十度的高温,

逼得窑工们汗流浃背。





汗水怎么擦都擦不尽,

厚厚的窑灰落在窑工的身上、脸上,

混着汗水变成浑浊的泥浆,

一天下来,一个个都成了泥人。




再热再累,

出窑的活不能间断。

窑工们只能在换班的几分钟里,

抓紧时间吃饭、休息。



历来女子不可入窑。

男工们在窑炉内作业,

负责把烧好的砖瓦运出窑。

女工们只能守在窑口充当搬窑工。




一块普通的“金砖”,

足足25斤重。

女窑工将粗麻绳扎紧裹于腰间,

将砖抵于一角以分担重量。



一窑“金砖”,

大概有8000多块,

出一窑“金砖”,

要连续劳作10个小时以上。



当年的姑娘,

在窑口与场院的往返中慢慢变老,

在炙热的窑墩里耗尽了青春。



沈刚是沈家窑的第六代掌门人,

他接触烧窑已有15年,

但父亲还是放心不下。




70多岁的沈步云,

会盯着火势大小,

控制空气流量,

就像几十年前父亲教自己的那样。




各地仿古建筑的兴建,

让京砖重新走俏,

沉寂了几十年的古窑,

重生之火星星复燃。




沈刚和父亲却依旧开心不起来:

现在的窑工大都已经六七十岁,

没有一直年青的窑工队伍,

沈家窑如何才能重生?



古旧的窑墩,污浊的空气,

飘散的粉尘,弥漫的高温,

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

没有年轻人愿意在窑墩里过一生。




他们更愿意搭上火车,

去二十多分钟路程外的上海,

好像只有那里,

才配得上他们的未来。




沈家窑的老窑工们,

随时都会像老窑墩一样,

熄火、塌陷···

他们和沈家窑都在等待,

等待一个属于他们的明天。


- END -


转载须知

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无需获得授权。

微信公号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

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