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精要(一)

 巾帼 2016-07-30

勘伤寒证,全凭胆识。

望形察色,辨舌诊脉,在乎识;

选药制方,定量减味,在乎胆。

必先有定识于平时,乃能有定见于俄顷。


一.六经病位:

太阳主胸中、主皮毛;
阳明主脘中、主肌肉;
少阳主膈中、主腠理;

太阴主大腹、主肢末;
少阴主小腹、主血脉;
厥阴主少腹、主筋膜。

六经分主三焦,《伤寒论》一则曰胸中,再则曰心中,又次曰心下,曰胸胁下,曰胃中,曰腹中,曰少腹。虽未明言三焦,较三焦更为详明。




膈膜以上,清气主之(肺与心也);
膈膜以下,浊气主之(脾胃二肠肾膀胱也);
界乎清浊之间为膈膜(乃肝胆部分也)。

从膈上至胸胁,皆清气与津液往来之所。其病不外痰涎水饮。
由胃下抵少腹,乃有渣滓瘀浊之物。渣滓燥结,邪气附之而成下证。

此三焦病症之大要也。


二.六经病理:

太阳、少阳、阳明、皆为阳病、热病、实病。
少阴、厥阴、太阴、皆为阴病、寒病、虚病。

(表)
太阳发热恶寒,可汗;
少阴无热恶寒,不可汗。

(里)
阳明胃实,可下;
太阴自利,不可下。

(半表半里)
少阳寒热往来,可清解;
厥阴厥热进退,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气血御外,正邪交争而发热,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因皮肤开合,汗腺通塞分为有汗中风和无汗伤寒二证。
伤寒为散温技能衰退,故以麻黄汤发其汗,中风为散温机能亢进,故以桂枝汤解其肌,凡此发汗解肌而愈者,即名太阳病。


 若病未愈,遂碍三焦水道,引发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各证,称为少阳病,谓之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为本病之主方。
正邪交争愈久,津液蒸散或发汗利尿过多,肠胃津液枯竭,于是发生不大便,但恶热不恶寒,烦渴谵语之阳明里实症。轻则白虎汤,重则承气汤。


 若肠胃虚弱,失于运化,水谷不化,上吐下利,即为太阴病。
此与阳明病正成反比。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实而太阴虚也。理中汤温中去湿,故为太阴病之专剂。


 若产热机能衰减,体温降低则为少阴病,
因心阳不振,故脉必微细,但欲寐也;
因体温不布,而四肢必厥逆也
(少阴寒厥多而热厥少,厥阴热厥多而寒厥少)此与太阳病正成反比。
太阳必发热而恶寒,少阴必恶寒而不发热。四逆汤强心生温,实为少阴病之主剂。


注解:凡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阴病乃正气消长进退之重要关头也。
热多于厥,故主病退。
厥多于热,故主病进。
但厥无热,病主不治。
此与少阳病正成反比。
少阳之寒热往来,不过三焦不和,可以和解了事。
厥阴之厥热来复,则出生入死,关系重大。
厥阴之主剂,亦不离四逆辈,盖非生温无以退厥也。


 纵观六经之变化,
三阳病惟恐其热,三阴病惟恐其寒;
三阳病惟恐其实,三阴病惟恐其虚。

三阳病正气未衰,病多属进行性,故无死症(其有死者,皆由误治);
三阴病正气衰弱,病多属退行性,故多死症。

精简言之∶“三阳言实,三阴言虚。三阳言表实、里实、半表半里实,三阴言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一部伤寒,盖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