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定大舞台剧场历史变迁

 唯我英才 2016-07-30

 我们的更新文章。太行人家是有太行乡土、保定古城、创意生活、小人物情节深厚的教书匠建立的公益公众号。相信我们,有不一样的地方
   
”大舞台'剧场座落在保定市东大街西侧路南,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该剧场的前身是一民助的消防组织——保仁水社。该水社建于清朝咸丰初年,当时房屋很狭小。1919年(民国八年)春,由水社所辖区各商户的股东(俗称文善)集资在水社原祭祀火神的地方建起了此座南北长36米,东西宽15米,  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的戏园。建成后的剧场,舞台宽阔,设备齐全,取名'大舞台”延续至今,是保定市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商业性剧场。

民国时期大舞台鸟瞰图(陈伯涛老师提供)


    剧场座南面北,全是砖木结构。厅内南面为舞台,东西两廊各有六根方形通天明柱,分有上下两层排坐。楼上围以高约80公分的木栏并用木板分隔成包厢。厅内北墙中央依然供奉着火神像,大厅中间池座摆有三十张方桌围以木板凳,池座后边摆有两套桌椅,供地方警察维持秩序坐用,当时叫'弹压席”。

    戏园落成时,有保定艺人韩锦秀从高阳县请来皮簧梆子为戏园助兴。水社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此举办会演,酬谢水社的文善、武善(义务消防人员)们。为了增加水杜的收入,水社即派韩老同经管戏园终年对外营业演出。韩又将戏院租给前台“三行”  (瓜子案子,手巾把,水柜),卖票收入除交水社租金外,由前台和后台(戏班)双方分帐。保定因是河北省(原直隶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常年都有剧团上门演出,非常热闹。建国前期省政府的要人宋哲元、于学忠、商震、吴瓒洲等常来看戏,因此,国民党的特务、宪兵、  警察也经常出没于戏院,稍有不慎,砸戏园子的事时有发生。

宋哲元


    1919年至1936年是“大舞台”最兴盛的时期。在河北省民间流传最古老的剧种,首推北昆及高腔。这两个剧种均来自南方。明末清初传到北方的昆曲与弋腔,由于长期在河北民间演出,与当地语言结合而形成新的昆、弋支派,这些艺人大多是保定附近高阳、安新一带的人,故又称高阳昆腔和高阳高腔,即北
方昆曲的前身。在1917年有当时著名艺人王益友、韩世昌、候益隆、陶显庭、

韩世昌与梅兰芳


郝振基、侯永奎、马祥麟、庞世奇、侯玉山、白云亭、白云生、李风云等人先后组成了“荣庆班”、 
 “祥庆社”、  “庆生社”经常来往于京、保之间。曾一度使昆曲在北方复兴,由于唱、演用北方语言,表演开朗粗獷形成独特的风格。在保定主要在“大舞台”演出,其剧目以历史戏和武打戏最有特色,如“安天会”、  “夜奔”、 “麒朋阁”、  “探庄’、  “嫁妹”、  “快活林”、  “擒猴”、  “芦花荡”、  “昭君出塞”、  “西厢记”等。艺人们精彩的演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昆曲在大舞台极盛一时,好多北昆名演员是在大舞台演红的。如:1925年侯永奎年方14岁时在大舞台演出了他的开蒙戏“芦花荡”颇受好评,从此名声大震。1936年(民国2S年)大舞台举办花选活动,京剧公演三天,通过演出评选出最佳演员(名花),选出后还要在当时报纸发新闻刊登广告、照片等,使得大舞台名噪一时.1940年韩世昌,白云生、李风云连台在大舞台演出,以优美的身段,清脆的嗓音而扬名。1928年,以韩世昌、白玉田两个名旦为首的昆弋“荣庆杜”来大舞台演出,戏院门前搭起了彩牌楼,上悬大幅横标“热列欢迎韩世昌来大舞台演出”,彩灯高照,又在保定城内大街小巷广贴红底金字的大海报,从而使每场戏三天前就将票抢购一空,场场爆满,于是使这一古老的剧种在保定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了根。大舞台也成了培育昆曲艺人的摇篮。

    日本侵占华北后,保定变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大本营,大舞台开始萧条下来。起初日本人安藤一雄任大舞台经理,此人不懂经营之道,  弄得剧场混乱不堪。直到1941年4月,  由当时后台负责管理戏装的韩锦秀和张福山等人出钱从北京请评剧班来大舞台演出,其内有正在京城走红的名演员“小宝珠”  (当时评剧五珠之一),主要剧目有“珍珠衫”、  “桃花庵”  “杜十娘”、  “窦娥冤’等。该团直演到1942年8月,每天日夜两场,场场爆满、深受保定观众的欢迎。

    1943年春,保定东街电影院维修时,影院租借了大舞台戏院,开始放映电影,临时改名*青年电影院”,上映的新片有“韩兰根”、  “殷秀芩”、 “慕容婉儿”等,还有周旋主演的一些影片。1944年春节影院迁回。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有保定市原国民党三青团占据丁大舞台,团部设在了西院,并改名“青年大戏院”.此时戏院比较衰落,只有一些地方性剧团如保定老凋、评剧、丝弦等来这里演出。到1947年,大舞台很少有人修缮,已破烂不堪。

    保定城于1948年11月22日共产党接管了政权。大舞台气象也为之一新,首先是将散居在保定的皮簧梆子艺人们组织起来,把大舞台改为“人民解放大戏院”,经过修整,很快就恢复了演出。在市文教局的领导下,加强了对戏院的管理,整顿了剧目,革除了‘楼上包厢’,“手巾把”等旧规陋习。1949年11月2日又组成了群力剧社,前台后台实行丁统一管理。1950年建立了基层工会,筹资金对大舞台进行了维修。1951年7月,在保定市文教局领导下将群力剧社和市人民评剧斑合并成立了私营公助的保定市实验剧团,下分京剧、评剧两个队。京剧队和大舞台合并管理,实行了民主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旧班子制度,取消了包饭制度,在分配上根据工作能力和艺术水平评定分数,然后按分批红,大大提高了演员主人翁的责任感。1952年戏院改名为“新新大舞台”。1953年5月,京剧、评剧两队分别建团,  京剧团仍与大舞台合并管理,业务团长是著名演员马又良。

    1954年春天,京剧队排练(白蛇传》、  (火焰山),特请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同志夫人安娥和戏剧研究导演主任李子贵来保指导,田汉同志也亲临大舞台做现场指导,跟团排练一周多时间,使得表演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为大舞台提出了不少改建意见。田汉同志在大舞台为河北省文艺界做了报告,同年夏在省汇演中京剧队的{火焰山)获得了演出奖。

    1956年秋,市政府批准大舞台为国营剧场,并拨款对剧场的附属设施如宿舍、厨房等进行修建。当年11月正式对外营业,实行企业管理,请来了艺术大师苟慧生,演出剧目有“红娘”、 “红楼二尤”、“霍水玉”、“玉堂春”、  “十三妹”等,共演出12天,场场爆满,使保定市人民一睹艺术大师的表演风采,进一

步推动了河北省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大师盖叫天

    1958年8月全国十省(市)文化工作现场会在保定召开,  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璃同志在大舞台剧场观看了市京剧团演出的{红色卫星闹天空)。在此期间还邀请奚啸伯、王紫灵、童祥龄、梁慧超、吴素秋、李桂云等十多位著名演员来剧场演出,进一步丰富了保定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1969年春,市文化局筹资9万多元对大舞台进行扩建,历经半年竣工。扩建后的剧场宽48米,长19.8米,厅内安装了1132个铁腿排椅,并装有电扇和通风设备。正门高大雄伟,当地著名书法家张步舟书写了“大舞台”三字,并用上好的红松雕成二米高的大字镶嵌在剧场门楣上,为古城保定增添了光彩。新剧场修建后,经常接大型剧团来这里演出,先后有河北省歌舞剧院,天津跃进梆子剧团、北京鸣华京剧团、郑州京剧团、青海省京剧团、吴桥杂技团、天津音乐学院等十几个文艺团体来这里演出。1963年8月著名艺术家盖叫天来保定在大舞台剧场观看了保定老调演出的{潘杨讼),并给以很高的评价。

东方红剧场的门票(白国斌老师提供)


    文革开始后,大舞台改名为‘东方红剧场”,除演出一些样板戏外闲置不用,演出业萧条。1976年5月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1978年1月影剧院进行了一次维
修,1979年改名为“大舞台影剧院”,1980年2月恢复”大舞台剧场”。1981年7月剧场停业进行大型维修,增加观众坐席,安装电器设备等.1982年12月竣工对外开放。先后被评为“1987年大舞台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剧场”。1988年,由保定市给排水设备公司承包,改设成以跳舞为主的“大舞台乐园”。

当年保定日报报缝之间的演出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