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史上的今天:11月2日

 戏迷知音 2023-11-02 发布于天津

今天刊登的是1937年11月2日北京的演出广告。

当天京剧的吴素秋、袁世海、吴彦衡、阎世善、李洪春、高盛麟、宋遇春、李盛藻,评剧的赵艳蓉,文明戏的张笑影,曲艺的荣剑尘等都有演报道。

别看北京的版面丰富,但是实际演出不多。两张图为三份报纸组合,在这则广告中,京剧的都是白天戏,翻看前后几天的报纸,各报都没有夜戏演出,只在平报上找到了评剧、文明戏和曲艺的晚间演出消息,不知是什么原因。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当天北京演出比较费袁世海,他在俩剧场分别演《青风寨》,在另一个剧场还有演出,应该是赶场,也真够他忙的。

11月02日
1937 · 北  京

【新新戏院】
白天:袁世海《青风寨》,吴彦衡《小商河》,吴素秋《龙凤宝环》;
【华乐戏院】
白天:阎世善《马上缘》,袁世海《青风寨》李洪春、高盛麟、宋遇春《麦城升天》(1-4本)
【中和戏院】
白天:戏曲学校《摇钱树》,《四平山》《洪洋洞》,《辕门射戟》,《梅玉配》(1-4本)
【庆乐戏院】
白天:李盛藻、袁世海、高盛麟《英雄义》《虹霓关》《搜孤救孤》《范仲禹》
【三庆戏院】
白天:赵艳蓉等《回杯记》《珍珠衫》等
夜戏:赵艳蓉等《醒世钟》
【开明戏院】
白天:张笑影、白玉卿、纪月亭《九州铁》《梅玉配》
夜戏:张笑影、白玉卿、纪月亭《双婚配》《卖水》《桃花庵》《花魁女》
【青云阁吉顺堂】
夜场:荣剑尘《杜十娘》等
略谈文明戏
---- 兼谈新剧

广告中有新剧泰斗张笑影的演出消息,这个新剧,在这里指的是民国时期盛行的文明戏。

在旧报刊上经常会看到新剧一词,对于新旧有不同的解释:新编演的剧目简称新剧;京剧在清末民初时的改革,也称新剧,这是相对旧剧而言的,新旧剧之争即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争,在民国时期可是闹了挺久的;另外还有一种改动比较大的戏被称为新剧。新剧与后来的文明戏不同,也有北之别。

北方的新剧起源于光绪末年,宣统初年,为名人王钟声始创。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西洋的很多东西被传入中国,老一代的京剧名伶逐渐逝去,京剧也在无形中变革,王钟声就创造了新剧,随后,关菊隐、奎星恒、林子美、常巨川等相继提倡。

新剧是由一种半京剧组成,依然按照京剧演唱,只是剧中情节无相对的定义,是一种见景生情的表演。只要是某地发生一件离奇的新闻,他们就会编出一部应时戏来,一则可以号召观众,二则伶人也可以此成名。张笑影的成名就因为他演了一部应时戏《锔碗丁》,这个清光绪年间轰动北京的实事,被奎星恒编成剧本,张笑影首演,连演月余满座。

光绪三十三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立,演出《茶花女》等剧,相当活跃,当时也被称为新剧,是中国话剧的萌芽。

南方的新剧是光绪三十五年,上海约翰书院在耶稣圣诞日,演救主复活的故事做纪念,但是很多人不懂。次年南阳公学又演了《六君子》及《义和团遗事》才被人们接受,自此新剧兴盛起来,沪上学校多以演剧做纪念,学校和民间都成立了演剧会,新剧团等组织,遍布长江流域。到民国初年,许多人回国发展,春柳社又组织西洋学者介绍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作家,并逐渐形成中国的话剧。

文明戏也是起源于上海,但形成却在天津。

民国初年,上海的潘月樵、夏月润等人希望能通过改革京剧以赢得更多的市场,他们曾到日本参观学习过,回国后便组织了一个新舞台,还在上海十六铺建造了比较新式的剧场,按照日本舞台的样式,设计成可以旋转的。他们的布景道具都不像京剧那样固定,按照剧情而改变。演员们都穿着时装,但唱腔还是西皮二黄,只是表演的方式方法变得自由许多。最初演的都是《新茶花》一类的剧目,后来又编了很多戏,在内容上都含有民族思想及社会改良的观念,通俗易懂的演剧形式,取得一定的市场。

不久,天津出了位天才坤角金月梅,在天津连唱一百天不重样,轰动京津,名声大噪,但她并不满足,又编演很多家庭社会方面的新戏。金月梅的演出方式虽然没有大的改良,但她吸收了时装戏和南方戏的优点,并使用真道具上台,同时废除了京剧的刻板道白,完全采用北京话,她的配角则大讲天津土话,所以很受观众欢迎。金月梅的动作都是写真的,有时观众并不以为是看戏,而以为台上的伶人在跟他们叙家常。她的这种改革,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京剧及后来被称为话剧的新形式,人们习惯称之为文明戏。

应该说文明戏是在北方新剧的基础上,改革了京剧时装戏,又以当时很火的南方新剧(即后来的话剧)为基础形成的。文明戏注重念白,稍加了戏曲的唱,主要是流行的皮簧、梆子,或二者同台并存。场面还是京剧的为主,在演唱中经常会使用五音联弹,由于唱词都由演员随时自编,所以使用扭嘴示意的方法衔接,被戏谑成扭嘴联弹,有时甚至还搬用相声的表现手段,很滑稽热闹。

文明戏的演员很多都没专业学过,剧本也是荒诞离奇,即使是依照京剧剧本演出,剧中情节也多是见景生情。文明戏虽粗糙,但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比京剧更好接触,很受妇孺的喜爱,曾盛行一时。又因演员良莠不齐,品行不端,剧目也多有伤风化之处,故在北京曾被多次禁演过。

中国式的话剧初具规模后,新剧的名词也被文明戏使用,其实这时的文明戏已失去了往日辉煌,特别是七七事变后的经济萧条,也加速了粗糙的新剧彻底失去市场的步伐。张笑影曾重组新剧团在京津等地演出,也是平淡无色。1938年秋,张笑影抑郁而终,之后很多文明戏演员也都陆续地改唱评剧、梆子、京剧等,到四十年代中期,文明戏基本就销声匿迹了。

文明戏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民初的二十年间,正是中国各种剧种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对中国早期的电影、中国话剧以及评剧、越剧等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明戏伶人张笑影剧妆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