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惺惺相惜三十年——马连良与张君秋交往轶事

 lsjxs 2021-12-14

图片

马连良与张君秋

  马连良先生和张君秋先生相识于1936年,当时张君秋的艺术刚刚学成,恰逢初出茅庐之时。这时马连良的扶风社正需要引进一名优秀的青衣演员,为马连良配戏。张君秋本身条件优秀,马连良也对他十分喜爱,有邀请张君秋之意。但此时扶风社的二牌旦角是林秋雯,尚在合约期内,双方均考虑到林先生的位置和感受,暂时作罢。于是经友人介绍,马连良收张君秋为义子,自此开始了他们两人30年的交往。

  在这30年间,他们在扶风社时期合作五年;在上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上海、香港及自港返京期间合作三年多;从1957年到1966年,在北京京剧团时期合作了十年,前后相加20年,是合作时间最长的生、旦艺术伙伴。

图片

《龙凤呈祥》 张君秋 饰 孙尚香

  1937年4月,上海黄金大戏院金廷荪老板进京邀请马连良赴沪演出,于是马连良介绍张君秋给“黄金”方面,表示将偕张君秋一起参加此次上海演出,并要求马、张二人并挂头牌。“黄金”方面虽然对张君秋不太了解,但是考虑到马连良的大力推荐,预料张君秋将会是京剧界的一颗新星,于是以2400元的包银签约张君秋。

  来到上海之后,张君秋果然不负众望,在头一天的打炮戏《龙凤呈祥》中,以他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歌喉声震沪上,深得上海观众的喜爱,从此也开始了他与马连良长达五年的合作演出。

图片

《打鱼杀家》 马连良 饰 萧恩、张君秋 饰 萧桂英

  张君秋在扶风社期间,主要演出剧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马、张合演的生旦“对儿戏”,即《打鱼杀家》《游龙戏凤》《汾河湾》《桑园会》《南天门》《三娘教子》等;二是张君秋做主要演员的马派名剧,如《四进士》《清风亭》《法门寺》《苏武牧羊》《龙凤呈祥》等;三是张君秋主演的剧目,有《宇宙锋》《玉堂春》《祭塔》《金锁记》《春秋配》《六月雪》等。从这些剧目中可以看出,张君秋在其所学的传统剧目演出上实践了自我,其中许多剧目后来都成了他个人和马、张二人的保留剧目。

图片

《春秋笔》 马连良 饰 王彦丞、张君秋 饰 王夫人

  与此同时,张君秋还参加了一些马连良创编的新剧目的演出活动,并且在这些新剧目的演出中,他担任的都是配演的角色,如《串龙珠》中的剜眼妇、《春秋笔》中的王夫人及《临潼山》中的窦太真等。他在新编戏中努力创作,并不因角色小而草率,而是尽职尽责,让每一个角色发挥出应有的光彩,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夯实了丰厚的根底。

图片

《临潼山》 马连良 饰 李渊、张君秋 饰 窦太真

  在当年马连良的新戏《临潼山》中,张君秋饰演配角窦太真,戏份不是很重。《十日戏剧》杂志在评论他的表演时曾这样写道:“五场窦太真(张君秋)歌[西皮慢板]上,头戴改良过桥,两旁各有并排粉红绒球两个,身穿红官衣,扮相台风均佳。四句[慢板],新腔迭出,博得满堂彩……十三场,杨广(刘连荣)在临潼山截杀,李母、李子皆逃过,窦太真被认出,坚拉不放。太真力争,李渊(马连良)急赶上,刀斩断窦袖,乃得脱。此时君秋摔一坐子,连良持刀亮相,连荣口打'哇呀’,三人同时,紧凑好看。”

  马连良对于他看重的年轻演员一向是关心备至、寄予厚望,不愿意看到他们在艺术以外的地方荒废时间。他曾经多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扶风社里的张君秋、叶盛兰、袁世海等青年人,希望他们从中有所感悟。马连良有一段关于“二十岁”的讲话曾发表在报纸上:

  做人最难做在二十左右,做好人在此,做歹人亦在此;成功在此,失败亦在此。盖二十岁之青年,血气心志未定,最容易受外界之诱惑,自己并无能力抵抗,稍不留心,竟堕入无底深坑,卒至身败名裂,无可自拔。我辈以唱戏为业,全靠嗓音,以度生活,举凡声色货利,俱是害人之魔,染其一即可使嗓音损坏。在此紧要关键,如能打破难关,杀出重围,即可安然无恙而登彼岸。我在二十岁以前,亦曾亲历此境,为好为恶,危在一发之间。幸有父母之管束,师傅之监督,而自己向上之心究亦较强于作恶些须,微名乃得赖以保全。若在此时任意妄为,随波逐流,今日梨园中群雄竞技之秋,恐无我马温如吃饭之处。

图片

马连良、张君秋(左一)、刘连荣(左二)、
马富禄(右二)、叶盛兰(右一)
被观众誉为“扶风五虎”

  从张君秋在这一时期的突出进步可以看出,他没有辜负前辈艺术家的指引,以自己骄人的艺术成绩,得到了马连良对他的认可和欣赏。在张君秋19岁的时候,他已经与马连良、叶盛兰、刘连荣(后为袁世海)、马富禄被观众称赞为“扶风五虎”,这也奠定了他和马连良长期合作的基础,二人成了艺术上和谐且默契的黄金搭档。

  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日寇入侵,北平沦陷,京剧界的境况也日渐凋敝。当时正逢富连成和中华戏校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毕业,但是业界有“搭班如投胎”之说,从业非常困难。这时有一种非常不正常的挑班风气在业界流行,在不少“捧角家”和“捧角嫁”的煽动下,依仗背后有人支持,不少人决定自行挑班挂头牌。虽然敢为天下先名噪一时,但毕竟自身功力有限,只能昙花一现草草收场。

图片

张君秋在后台化妆

  张君秋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却异于常人,虽然他才20岁左右,却有着超人的定力和对自己、对前途、对环境清醒的认知。他当时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二牌的享受——精神与物质两方面》,从中可以管中窥豹,了解他此时思想的一斑:

  说真格的,像我这样挂二牌,不能不算是幸运,尤其是与马连良老板在一起,论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全都十分满意。与其挑个班儿,而为应付戏完了开份儿着急,实在不如在这儿享受美满,环境优越的二牌地位上舒服。同时还有一件我认为最满意的,就是我在这二牌的地位,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让我来学戏、用功。这种类似做买卖增加本钱的收获,当然又比目下精神与物质方面享受的价值强得多了。说到我将来的态度,我真没有那么大勇气,脱口就说出了,不过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不能没有向上的希望,所以我现在只有预备能耐,如果能耐学得可以凑合着应付头牌的时候,说不定也许试验一下,不过现在还没有一点挑班的把握。

图片

《四郎探母》

谭富英 饰 杨延辉张君秋 饰 铁镜公主

  1942年,马连良已经人到中年,他的马派艺术代表作中,做工剧目占大多数;张君秋是以“铁嗓钢喉”著称的青衣,唱工戏是他的主打。一些他擅长的生、旦合作唱工剧目,马连良基本不动,使张君秋的艺术不能得到全面的发挥。比如,《红鬃烈马》这出戏,马、张唱过,但次数不多;还有《四郎探母》,马连良30岁之后基本都是在义务戏中才偶尔扮演杨延辉,而且是由几个演员分饰杨延辉,不是一人到底的唱法,马、张合作这出戏的机会相对很少;像《大·探·二》这出戏,马连良根本不唱。因此,为了自身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张君秋离开了扶风社,自组谦和社,结束了他们长达五年的合作。虽然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马、张双方均抱着一种互相理解的态度来面对这一事实。

  北平沦陷时期,日伪当局的统治日益残酷,艺人的生活也时常受到汉奸的欺压,被敲诈勒索的事件司空见惯。一天,张君秋正在一个朋友家做客,正赶上日伪当局搜查秘密电台。这个朋友家有一部商用电台,于是所有在场人士一律押往宪兵队,准备接受严酷的审问。这天正好赶上张君秋、谭富英、金少山三位铁嗓钢喉主演《二进宫》,这出大合作戏可谓万众期待,戏票早早地就被一抢而光。因为张君秋被捕,必然要临时回戏,剧场方面非出乱子不可。为了营救张君秋,他的母亲请马连良出面帮忙,求人说项。

图片

马富禄(中)、张君秋(右)、叶盛兰(左)合影

  1947年11月,为了弥补亏空,马连良决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长期驻场演出一段时间。他希望能够再现“扶风五虎”时代的强大阵容,重新组建扶风社。但这时候要重现扶风社当年的风貌,可谓困难重重。因为张君秋早已有了谦和社,叶盛兰也成立了育化社,他们各自都要维持着一班人马。如果他们加入了扶风社,各自班社的成员就可能另谋出路,散班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时他们还要在经济上承受一定的损失。另外,这几位当年扶风社的“四梁四柱”,现在已经成为京剧界的“一线明星”,艺术上均有了各自的发展,在演出方面继续当年的合作形式,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图片

《楚宫恨史》 马连良 饰 伍奢、叶盛兰 饰 太子建

  在多方协调之下,以马连良、张君秋、叶盛兰三大头牌为招徕重组的扶风社,于1947年12月5日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打炮,开始了这次在中国京剧历史上少有的超长演出。此次演出票房成绩斐然,经常是同一剧目连续演出两到三场尚且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对马连良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演出直到1948年4月中旬停止,连续演出时间超过四个月。如果不是最后马连良体力不支,这次扶风社的演出不知要在何时才能打住。

图片

《串龙珠》 马连良 饰 徐达、叶盛兰 饰 康茂才、
张君秋 饰 剜眼妇、马富禄 饰 花婆、
曹连孝 饰 侯伯清、韩金奎 饰 老王

  能够完成这样的骄人业绩,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首先要感谢上海观众对扶风社的热爱和对马连良近况的理解与支持,在他们每一张戏票的背后,都体现了对马连良的声援。中国大戏院是马连良在上海的根据地,为了让马先生尽快补上亏空,剧场方面打破一个剧社最多“一转”40天的常规,将剧场完全留给了扶风社,没有安排任何后续的演出内容。最重要的是多亏了张君秋、叶盛兰、马富禄、袁世海等剧界同人的仗义援手,他们屈己让人,在自己蒙受经济损失的前提下,为了帮助马连良,尽了他们最大的心。

图片

《四进士》 马连良 饰 宋士杰、袁世海 饰 顾读

  当然,艺术家都是思维方式比较感性的人,在这样超长的演出安排之中,进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出于对包银、牌位、戏码的不同看法,主演与剧社之间不免出现矛盾。以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作为社长的马连良出面协调。但是这次不同了,因为毕竟是大家在帮他的忙,让马连良的位置比较尴尬。如果处理不好与大角儿的关系,就会导致演出不能顺利完成,这种事情让马连良十分头疼,不得不从北京特别约请华乐剧场经理万子和赴沪协调演出事宜。

  这时候张君秋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在这次演出的安排方面一切服从大局,不提任何无关的要求。参加演出就是为了帮助马连良纾解困难,不做不利于这个大前提的事情。他的所作所为,对这艘在风雨飘摇中航行的扶风社“大船”来说,起到了压舱石的决定作用,使演出能够得以顺利进行。马连良对张君秋此时的举动,一直心存感念。

图片

1949年于香港的京剧电影《梅龙镇》
马连良 饰 正德帝、张君秋 饰 李凤姐

  1948年底,马连良、张君秋、俞振飞合组剧团,在香港举行演出活动,在三个剧场演出20场左右。由于演出市场不好,友人提出参加电影拍摄,用以弥补大家的损失。于是马、张在香港拍摄了彩色舞台艺术片《借东风》《玉堂春》《梅龙镇》《渔夫恨》,留下了他们两人的宝贵艺术资料。

  这时内陆战争频仍,马、张决定在香港逗留一个时期,等时局相对太平之后再行回京。在香港期间,他们依然坚持演出,让京剧的火种在这个尚未发达的南国小镇不断播撒。像全部《一捧雪》这样的大戏,马连良“一赶三”演出前莫成、中陆炳、后莫怀古;张君秋演出前雪艳、后莫昊(反串小生),这样的演法在内陆时从未有过。由于在香港的演出场次少、收入低,他们只好靠朋友的借贷来维持生活。

图片

马连良、张君秋在武汉受到热烈欢迎(1951年)

  中南局方面为了让马连良早日回归内陆,派胡兴寿秘密赴港与他接洽。由于当时台湾方面在香港的特务比较多,出于安全的考虑,中南局要求马连良不得对任何人透露回归事宜。最后商定于1951年10月1日秘密启程,但只能安排马连良和弟子李慕良一起先行。马连良郑重地对胡兴寿说:“君秋是我约他来香港的,我不能只自己回去了,把他搁在这里不管。”胡兴寿代表中南局做出承诺,只要马连良能安全地回到广州,在张君秋愿意的前提下,中南局负责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他们回来。

  马连良平安到达广州后,立即打电话给在香港的夫人报平安,并要求夫人和中南局的同志一道,一定亲自找到张君秋当面说明原委,并说:“千万别让君秋担心害怕,不是我不管他,因为他居住在朋友家里,这家人背景太复杂了,实在不能讲。他如果愿意回来,一切有人安排。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广州等着他。”

图片

《苏武牧羊》 马连良 饰 苏武、张君秋 饰 胡阿云

  此后,马、张在中南局的安排下,在武汉组建中南联谊京剧团,两人分别担任正、副团长,一路北上,返回家园。1952年3月12日,马连良、张君秋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苏武牧羊》,表明心迹,寓意深刻。

图片

《秦香莲》 马连良 饰 王延龄、张君秋 饰 秦香莲

  1957年初,经过两次合团,终于形成了以马、谭、张、裘为团长兼领衔主演的北京京剧团。当时张君秋正处在年富力强的时期,张派艺术已经形成,一出《望江亭》红遍大江南北。看到他取得的成绩,马连良感到十分欣慰,他深知此时正是张君秋在艺术上出成绩的大好时机,自己作为同事和前辈,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张派艺术进步得更快、更好。他发现荀慧生送的《秦香莲》剧本非常适合张君秋来主演,并由自己饰演以做工见长的王延龄。虽然是个配角,但通过“寿堂”一场中皮里阳秋的精彩对白,起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张君秋在创作《状元媒》时,马连良主动要求出演配角状元吕蒙正,并为剧中人设计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皮流水]唱腔“非是臣心彷徨不肯前往”,成了剧中的一个亮点。当这两个配角的演出取得成功以后,马连良高兴地对张君秋说:“君秋,你什么时候唱《玉堂春》,我给你来蓝袍。”

图片

《赵氏孤儿》 马连良 饰 程婴、张君秋 饰 庄姬公主

刘雪涛 饰 赵朔、小王玉蓉 饰 卜凤

  众所周知,马派艺术最后的高峰是1959年创作的《赵氏孤儿》,马连良的表演有“集毕生所学于程婴一人”之说。张君秋在剧中所塑造的庄姬公主,更是新腔频出,动人心魄。特别是他们两人在“盗孤”一场中的那段感人肺腑的对唱,“可怜我一家人俱把命丧”,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至今依然传唱不止。

图片

《青霞丹雪》 马连良 饰 冯丹雪、
张君秋 饰 闻淑英、马长礼 饰 沈小霞

  在这一时期,马连良还参加了新剧《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的创作,张先生创作了《西厢记》《诗文会》《秋瑾》等新剧,他们两人还共同参与了老舍新剧《青霞丹雪》的创作,一时间京剧事业一片繁荣。

图片

马连良为弟子张学津说戏

  这时,张君秋的长子张学津已经成长为京剧舞台上的一名优秀青年演员。他问父亲:“我想拜师深造,您看我拜谁合适?”张君秋经过深思熟虑后说:“你还是应该拜马先生。”果然,张学津后来成为了马派传人中的佼佼者,张君秋对马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图片

《年年有余》 马连良 饰 雷老四、
张君秋 饰 刘金玉、李淑玉 饰 雷大娘

  1966年6月4日,在北京和平里第五俱乐部,马连良先生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京剧《年年有余》,舞台上另一个主演就是张君秋先生。这一场演出竟成了马、张两人毕生最后的合作,也是他们两人命中注定的缘分。

  在马、张两人艺术合作的道路上,虽然大环境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路途中时常有顺流和逆流,但他们总能够做到在顺境时相互支持辅助,逆境时彼此扶危济困,三十年间风风雨雨,却一直秉持着这一理念不变,彼此欣赏支持,惺惺相惜。(作者单位:马连良艺术研究会)

  (摘自《中国京剧》2020年第10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