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沈聊戏:马连良与叶盛兰

 明日大雪飘 2018-12-13

马连良是位在表演艺术上追求“面面俱到”的京剧大师,他不仅要求自身的艺术完美,而且对配角演员的选择都有严格要求,使每场演出都达到“红花绿叶”的效果。小生名家叶盛兰就是马连良所倚重的一位,叶当年长期给马“跨刀”,给马的演出增色不少,叶在和马同台演出中自己的艺技也日臻完美。

老沈聊戏:马连良与叶盛兰

叶盛兰生于1914年,9岁时进入其父叶春善担任社长的富连成,属第四科即“盛”字辈。叶在科班里最初学旦角,因柔媚不足、英气有余,后改习小生,得到其姐父、名武小生茹富兰的悉心传授,奠定了文武全才小生的基础。由于他天资聪明、嗓音条件极佳,再加上其练功学习刻苦,因此七年的科班学习期间脱颖而出,很快承担了戏班里头路小生的演出重担,像《群英会》《临江会》的周瑜一角非他莫属,叶尚未出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科里红”。

比叶盛兰高两科的马连良当时早已成名并在1930年独自挑班扶风社,声震南北。当时扶风社的当家小生是姜妙香,姜脂粉气较重,适合与旦角配戏,而马派戏里很多是有英武气的小生角色。因此马连良看上了还在富连成“效力”的叶盛兰。马连良特意邀请叶盛兰合作演出《群英会》,叶盛兰的周瑜英俊潇洒、功力深厚,大受观众欢迎,马连良十分满意。于是,马回富连成和叶春善先生商定,叶盛兰结束“效力”后立即加入扶风社。叶氏父子自然也很高兴,出科后能搭上扶风社这样的大社是求之不得的。1933年初,叶盛兰正式入盟扶风社,从此开始了马连良与叶盛兰在扶风社长达十多年的合作。

老沈聊戏:马连良与叶盛兰

《全部借东风》是马连良的看家戏,十分叫座,逢贴必满,特别是“借风”一场“识天文习兵法犹如反掌……”那段二黄更是马派标志性的经典唱段,人人哼唱、家喻户晓。马去外地演出必然用这出戏“打炮”,以壮声色,回京后也必然是《借东风》打头阵以飨广大戏迷。这出戏里周瑜的份量不亚于鲁肃和孔明,前半出《群英会》里周瑜更是吃重。马连良在刊登广告时特别把《全部借东风》改为《群英会 借东风》,以便突出周瑜这个角色的地位,当然也是为了捧捧小师弟。每演此戏,戏园子门口都给叶盛兰单戳个牌子,广告上也把叶的名字单挑出来放在醒目位置。

马连良如此捧场,叶盛兰知恩图报,演来格外卖力。他那时刚刚20岁,少年英俊,飒爽风姿,与曹营说客蒋干的对白中,字字珠玑、句句有力;“舞剑”一折,双剑如雪,矫若游龙,令观众如醉如痴。叶盛兰在前边的演出高潮迭起,给马连良后面“借风”一折做足了铺垫,两人的合作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此,马叶成为主演《群英会 借东风》的最佳搭档,1957年这出戏被拍成电影,诸葛亮和周瑜就是分别由马连良和叶盛兰扮演,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马连良曾把《淮河营》、《监酒令》、《盗宗卷》三出折子戏连缀为一出完整剧目,起名《十老安刘》。马连良本人主演前部的蒯彻和后部的张苍。而中间的《监酒令》十分关键,如果这一折演的平淡那整出戏就塌下去了,因此《监酒令》朱虚侯刘章一角非叶盛兰莫属。这一折本来也是叶盛兰拿手的唱功戏,但如果原封不动地“插”进去,站在那里唱一段二黄就显得“瘟”了,不能把全剧的气氛烘托出来。于是,叶向马连良提出了改进的想法:一是前边“巡宫”的唱改为唱底调的唢呐二黄,二是后边在酒席宴前增加一段单手舞剑。马连良听后立刻点头同意,并且叫人马上购置大肚子灯笼,灯笼上还贴上“朱虚侯府”的金色大字,以代替传统写意性的小圆筒布灯笼。伴随刘章巡宫的校尉也从两人增加为四人。

新编的《监酒令》令人耳目一新,刘章在手执宫灯的校尉们引领下出场,叶盛兰“扯四门”唱了一段新颖的唢呐二黄,他的嘹亮歌喉竟然压过了两只唢呐的伴奏音响,把刘章勇武性格和满腹幽怨充分表达出来。后面吕后大宴诸吕,刘章席前一段单手剑舞,新颖别致,堪与《群英会》的双手舞剑相媲美。最后刘章怒杀两名吕氏宗亲,大快人心,戏园子内气氛热烈,经久不息,一直到马连良扮演的张苍出场才平静下来。可见叶盛兰的《监酒令》为《十老安刘》增色不少。

马连良和叶盛兰在艺术理念上意气相投,因此在舞台表演上都刻意改革创新。《打侄上坟》是马叶合作的好戏,按照老的演法,陈大官脸上不施脂粉而抹香灰、眼角要点上“眼屎”、鼻子下面勾出两道“鼻涕”,用这种形象来表现此人的穷途末路的窘态。这种“纯自然主义”的装扮破坏了艺术的美感,令人恶心。因此饰演陈大官的叶盛兰试图改变人物的外形装扮,通过表演而不靠外形来表现他的落魄。这个想法立刻得到马连良的赞赏,因为他也是净化舞台和人物造型的倡导者。当然这需要观众的认可,叶盛兰对此还是有点担心,他对马说:“要是挨了骂……”马连良立刻回应说:“我替你兜着!”

这出戏的陈大官就按照新的形象出台了:他脸上略施白粉,“眼屎”“鼻涕”全都取消了,叶盛兰凭借自己的丰富表演把这个角色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叶盛兰对人物造型的创新以及精彩表演获得极大成功。戏唱完了,马连良走过来,拍着叶盛兰的肩膀说:“师弟,恭喜你!你对啦。”从此,陈大官的新造型就承继下来。

除了以上几出戏之外,马连良在扶风社所演的新戏大戏如《苏武牧羊》《八大锤》《串龙珠》《胭脂宝褶》《火牛阵》《一捧雪》《春秋笔》《白蟒台》等,叶盛兰均扮演重要角色。

老沈聊戏:马连良与叶盛兰

马连良与叶盛兰的合作直到解放前夕才告结束。马连良去了香港,1952年返回内陆,在组建马连良京剧团时,叶盛兰已加入了国营剧团不能身兼他职,可缺了叶盛兰,那出最叫座的《借东风》就没法唱了。最初请到的是姚玉刚,没过多久就被别人挖走了。接替他的是茹富华,茹是梨园世家,在家排行第三,两位兄长是著名武小生茹富兰和名丑茹富蕙。茹富华在富连成是“元”字辈,曾用名是茹元芳和茹元蕙,后改为现名。

茹富华嗓音宽厚,但高音不足,因而大段唱腔就勉为其难。从在马连良剧团到后来的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主演《全部借东风》时周瑜一角一直由茹富华承担,虽不能同叶盛兰相比,但也难能可贵了。茹富华的道白功力很深,他陪赵燕侠演《得意缘》,有20分钟的现场录音传世。那一口“风搅雪”(即韵白与京白混搭)念白还是很可听的。这对于当前重唱轻念到小生演员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