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图书馆

 fjx117td2tcz7o 2016-07-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
工 作 简 报 
2013年第3期 (总第22期)  2013年11月28日
本期要目: 
* 第二期古籍数字化培训班成功举办
*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检查指导专家组参观我馆古籍部
*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参加“中国古籍珍本丛刊” 编纂出版座谈会暨《天津图书馆卷》首发式
*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参加2013年中国图书馆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古籍整理保护与阅读推广
*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分四批派专业人员参加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培训班
* 参加全国第三期西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情况汇报
* 学生眼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古今技艺的交融——和田桑皮纸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使用
* 上海古籍保护中心来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调研
 
第二期古籍数字化培训班成功举办
2013年8月12日上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新疆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二期古籍数字化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乌鲁木齐市成功举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化处处长艾尼瓦尔·艾力致开幕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荔京致辞。自治区图书馆党委书记艾尔肯·买买提主持了开班典礼。
培训班课程安排了珍贵古籍数字化技术及标准、业务流程、古籍元数据著录、古籍实物拍摄技术与方法、影像色彩管理技术与方法等内容,采取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推动新疆古籍普查工作,为新疆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新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课堂里安静却又不失互动,各位老师悉心讲授、学员凝神细听、认真实践。老师们都说,从听课情况和实践作业看来,学员们掌握的很好,相信此次培训一定能极大推动新疆古籍保护工作。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文化部第一时间将“新疆古籍保护专项工作”列为文化援疆的重点项目,并与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0年8月20日自治区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2011年1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展览中心举办了“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新疆珍贵历史文献的 全面展示,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影响深远。同时,在文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直接领导下,新疆各古籍收藏单位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古籍普查、征集、整理、修复、展陈、出版、研究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完成35万多册古籍的登记审核工作,出版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档》等,尤其在积极组织全区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工作中,通过申报,使新疆不少珍贵古籍浮出水面,在全国呈现亮点。
   “第二期珍贵古籍数字化培训班”启动后,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数字化工作方面做了具体实施计划,比如对入选前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02部古籍中的察合台文、清抄本的《纳瓦依诗集》,汉文、明弘治十年的《精选古今明贤丛话诗林广记十卷后集》、明版《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五十九卷》等国家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工作,届时电子版的古籍将更方便广大读者阅读,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检查指导专家组
参观我馆古籍部
  
2013年7月12日,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第13检查组莅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进行验收工作。该检查组由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兆权任组长、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邓菊英任副组长,成员有文化部社文司图书馆处巡视员贾璐、南开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柯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王军。在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马迎胜做了全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汇报后,由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历力做了我馆评估工作的汇报。随之专家组一行进行了实地考察。古籍部是第一个参观地。
  为迎接此次参观,我部门展示了馆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有:《纳瓦依诗集》、《精选古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十卷后集十卷》、《伊玛目列传》、《鸟语》、《天文之书》等珍贵古籍,同时展示了馆藏珍贵地方文献古籍《新疆仿古录》、《西域舆地丛鈔》、《西陲竹枝词》、《轮台杂记》等,展示的还有我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以来的修复成果、古籍保护成果图册、宣传册、书签等。
  专家组成员参观中,对我馆首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纳瓦依诗集》产生浓厚兴趣并长久驻足观看,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艾尼瓦尔·艾力向专家组介绍了成书源流及入藏过程。随后专家组实地观看了古籍书库的藏书情况、保存环境及消防设施等。
  在检查评估档案资料过程中,专家组成员文化部社文司图书馆处巡视员贾璐向丛冬梅主任详细询问了新疆古籍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开展工作情况,尤其是举办培训、展览等情况。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专家组对我馆开展的各项古籍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同及高度评价,对我馆古籍保护工作自评为满分毫无疑义。(古籍部)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参加“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编纂出版座谈会暨《天津图书馆卷》首发式
 2013年10月29日—11月1日,“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编纂出版座谈会暨《天津图书馆卷》首发式在北京宽沟举办。
 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首发式,二是讨论交流相关馆藏文献的编纂整理、联合开展“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稀见方志丛刊”“馆藏特色文献”等合作项目以及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议题。
与会代表对于《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黄显功主任认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在名称上涵盖更广,更具有普泛性,同时又彰显了馆藏,二者兼顾,效果更好,值得仿效。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李云主任认为,“中国古籍珍本丛刊”这一选题使各馆的精品馆藏得到展示。同时选目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著名版本学家、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先生提出图书馆要善于开发自己的馆藏,本书的出版兼顾了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选目不是泛泛的古籍重印,而是很新很冷,使得这些珍稀的馆藏古籍化身千百,嘉惠士林。与会代表建议加大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希望将珍本丛刊数据库同步推出。
 会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与首都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庆图书馆签署了“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合作意向书。
 通过本次会议,代表们主要结合古籍出版情况、本单位的收藏情况,在地方文献、民国文献、馆藏特色文献、少数民族文献的开发等方面发表了不少颇有启发性的看法,并对古籍普查工作、数字出版、影印文献开发提出了诸多建议。
 来自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全国四十余所图书馆的馆长、副馆长或古籍部主任共五十余名代表参加;社长方自今、总编辑贾贵荣、副社长殷梦霞、各编辑室主任及相关编辑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主任丛冬梅参加了会议,并在座谈会上结合新疆古籍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古籍数字化及整理出版等方面做了发言,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作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已完成全区古籍藏量三分之二的普查工作,约35万册普查数据;第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作为中华珍贵古籍数字化成员单位,计划第一步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先完成数字化,分步骤逐步实施,完成馆藏古籍数字化工作,实现资源共享;第三,结合新疆地区古籍文种多样性的特点,提出整理开发出版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特殊性,希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及古籍专家学者给予关注和提出指导性建议。第四,提出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的出版项目,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珍贵古籍图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联合目录》等。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做好新疆古籍整理出版的规划,实现新疆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的系统性、特色化目标。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参加2013年中国图书馆学术年会
        第5分会场:古籍整理保护与阅读推广
 2013年11月7日上午9时在上海世博中心会场隆重举办了2013年中国图书馆学术年会开幕式。当日下午2时,在上海世博展览中心第5分会场,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助理王红蕾主持,召开了主题为“古籍整理保护与阅读推广”的专题会议。
第一项:由大连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张本义做题为“图书馆与古籍经典阅读”主旨演讲 。
第二项:由到会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10位专家围绕“古籍保护”做专题发言。
第三项:优秀论文演讲与点评:第一位是由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徐忆农做题为“东亚雕版印刷在世界史上的价值”的论文演讲。文章分别从雕版印刷在古代东亚文明中占有主导地位,东亚雕版印刷对欧洲印刷事业具有决定性影响。东亚雕版印刷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过积极贡献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位由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魏晓峰做题为“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进展计量分析”的论文演讲;第三位由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周园做题为“基于古籍保护调研的比较分析”的论文演讲;最后由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廖爱娇做题为“古籍线装书书眼最优定位法”的论文演讲。
第四项: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主题为“古籍服务现状和未来发展”(阅览、 数 字化、出版)座谈。
座谈会由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格主持,到会的领导有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荔京,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助理王红蕾。参会的有各省图书馆馆长、古籍部主任、获奖论文著者代表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等55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艾尔肯·买买提,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主任丛冬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代表就古籍文献阅览服务、古籍数字化及古籍整理出版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艾尔肯·买买提做了发言。在发言中,他首先感谢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一直以来对新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如,人才培养、设备配置等方面,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他结合新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谈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间征购各文种古籍文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展古籍保护与普查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实施情况。
新疆古籍保护中心分四批派专业人员参加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培训班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不断推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全面展开,为加快《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出版工作进度,总结普查登记工作阶段性成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今年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计划组织举办了五期“《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培训班”,来自全国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参加了培训,培养了一批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业务骨干。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在“第一期《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人员培训班”致辞中强调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希望各单位加快进度、克服困难、互相协作,早出成绩。
    古籍普查审校人员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纂出版流程及要求、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标准讲解及实践等。每期培训班期间都举行座谈会,就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标准及常见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了统一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审校标准。
古籍普查数据审校培训班的举办对《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训,学员们的审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提高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速度和质量提供了保障。
在举办的五期培训班(第一期5月13日-24日;第二期7月22日-26日;第三期8月19日-23日;第四期9月23日-27日;第五期11月6日-9日)中,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非常关注和支持新疆古籍普查人员的培养,均给予了培训名额,我中心5人分批参加了其中四期的培训。新疆古籍保护中心专业人才队伍底子较薄,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普查登记、古籍普查管理人员、古籍数字化等各主题的专业理论培训,并在古籍普查实践工作中不断磨练,现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日渐成熟的专业团队。
参加全国第三期西文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
情况汇报
2013年8月14日至9月28日本人参加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中山大学图书馆和香港歌德学院图书馆联合承办的“第三期西文古籍修复技术基础班”的学习,本次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地大学图书馆、省内及澳门特区文博系统的人员25人参加,此次培训的导师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还有来自德国的资深文献修复专家。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在45天的学习中,本人按照培训计划要求,认真学习、实践操作,按时上下课,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现将培训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关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实验室建设情况。
本次学习地点设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8月14日报到后,中山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珊珊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山大学古籍修复实验室,中山大学古籍修复实验室是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设施齐备,人员充足。
二、关于西文文献理论知识的学习。
8月15日上午举办了开班典礼,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王红蕾、王杨出席开班典礼。下午召开了座谈会,学员介绍了本单位馆藏情况及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情况,并就西文古籍修复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疑问。
8月16日,林明副馆长讲授了《简明西方书史》介绍了西方文字的起源、文献的主要载体、西方文献的装帧形式,下午学习了民国时期文献面临的问题和警示。8月29日程焕文馆长讲授了《英美目录学基础知识》,下午中山大学特藏部主任倪丽介绍了《中山大学图书馆西文古籍特藏的整理与保护》
三、 关于西文古籍装帧形式的学习及实践。
8月19日至30日在林明馆长及中大图书馆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动手缝制书样,纸张裁切、缝线、起脊、定型、粘贴纱布、搭头布、封面版裁切、粘贴中条板、环衬、封面绘制、直到书籍粘贴成型,每一个步骤无不小心谨慎,力求完美,在遇到问题时及时请教老师,两个星期时间完成了埃塞俄比亚装、法式装订半包布装、全包装三本书样的制作。在展示点评中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与赞扬。
四、 西文古籍修复实践
    9月2日开始,在前一阶段书样制作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修复西文古籍,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首先对发到手的两本西文古籍做了修复登记和拍照,根据两部古籍的破损程度制定了修复方案和步骤。
    ㈠ 平装文献的修复(用时四天)
    书籍基本情况:平装文献成书1949年,全书24叶,装帧形式是,铁钉装订。破损程度,书皮书脊上部缺损,纸张老化,书心铁钉脱落,由于纸张的密度与铁钉密度差异,装订孔锈蚀、磨损严重。
    采取方法:1.拆书,除去铁钉,去除锈蚀
   2. 采用长纤维皮质修补装订孔
   3.修补书皮,测试书皮厚度,确定补纸层数,将长纤维皮纸按层填补在残缺部位
    4.用吸水纸铺垫压
修复前   修复后
平后,重新装订书籍,采用线装的方式。
    ㈡ 精装本西文文献的修复(用时6天)
    书籍基本情况:封面板为黄纸板,封面布破损变色,封面脱离,露出书脊,搭头布缺失,装订綫断裂,老化变脆。环衬印有文字,首位页面虫蛀。
修复方法:1拆除封面去骨胶,用5%的甲基溶液
2.拆线,处理每一贴的书脊部位残留杂质,后修补漏洞
3.喷水压平后,按照原来的装订孔手工装订
4.用长纤维皮纸修复虫洞
4.起脊,定型,粘贴背条纸和搭头布
5.保留原书封面有字部分,用剪刀剪下。染制颜色与之相近的封面布,将原有黄纸板换成灰板,粘贴封面。
7.粘贴内封成书,压平,修复完成。
四、德国老师讲解的半牛皮装埋线法毛边装及半牛皮竹节毛边装的学习与实践。德国老师具
体演示和讲解包括西文精装书、皮革图书等西文文献
    修复前  修复后
  修复前 修复后
的装帧形制、修复原则、修复方法及修复档案的建设等。
学生眼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的国图师傅杜伟生
   
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员工,有幸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特殊培养计划,来国家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一年。新疆的古籍修复工作起步较晚,来国图之前,我对古籍修复工作是只闻其名,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自己能否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点信心不足。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领导很重视新疆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他们给我安排了国内顶尖的修复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老师,让他亲自带我,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杜老师1974年就进入国图,长期从事古籍修复事业,已有近40 年的丰富经验了。他曾亲历了《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大部头古籍的修复工程,也见证了这一工作从传统的“望闻问切”到借助科技手段的变化。他的《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一书,让我受益匪浅。杜老师还曾赴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帮助修复敦煌残品。该项目期间,他结合国内修复情况,改进了传统技术,制定出一套符合现代图书保护理论的修复原则和操作简便、节省经费、修复质量较好的敦煌遗书修复方案。杜老师还参与修复了国图馆藏的敦煌遗书。这些修复工作的质量得到了领导和古籍专家的一致好评。为推进传统手工修复古书的方式,解决古书修复旧纸来源枯竭的问题,他与人合作提出制作“纸浆补书机”的设计思路,并主持制作了纸浆补书机样机,获得成功。该项目于1998 年通过文化部科技司鉴定,获得文化部颁发的“ 科学进步奖”。他在古籍修复领域不断探索,于2001 年主持完成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的制定,该标准于2008 年被定为国家标准。数年的工作实践和刻苦钻研使得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面对荣誉,他从来都淡然处之。
    而对于我这样一位新人,他非常耐心,鼓励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修复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说到古籍修复的重要性,他这样告诉我:“古籍修复人员就是这些古书的医生。医生看病要有治疗方案,古籍修复也是如此,修复前要先诊断,有针对性地制定修复方案。拿到一册古籍,我们要先看它是什么年代的、什么版本的、使用的是什么型的纸张,它的装帧形式和特点是怎样的。”杜老师还反复对我说:“修复古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来。干我们这行,三分技术,七分经验,必须进行长年累月的学习和反复实践练习,才能掌握其门道。”跟随杜老师学习的一年中,我对古籍修复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他的引导下,我逐步坚定了学好古籍修复的决心。
    杜老师不仅在工作中帮助、指导我,在生活中也像慈父一般关心我。我是维吾尔族,刚来北京时,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我很不适应,有段时间身体也不太好。杜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我查询了多家医院的相关信息。我对北京和国家图书馆了解不多,杜老师在工作之余,经常向我介绍相关知识,使我对首都和国图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在杜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国图的学习生活非常充实。这段经历增强了我今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的信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在国图的实践,我基本掌握了中国传统古籍和欧式精装古籍的装订技术和方法。如今,我已回到新疆,将从国图带回的古籍修复技艺运用到新疆的古籍修复工作中,用我的双手生动地诠释着国图人的文化援疆。与此同时,我的修复理论也有了很大提高,我的第一本书——和国图一位同仁合作编译的汉文、维文双语古籍修复用语手册即将面世。
    近日,欣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揭牌、国图八位年轻的修复馆员正式拜杜伟生老师为师的好消息,我非常激动。我相信,在国图的大力支持下,在杜老师这样有着精湛修复技艺和相关理论知识的修复师傅的带领下,更多的古籍将会得到新生!
古今技艺的交融
——和田桑皮纸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使用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作为新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全面了解维吾尔族桑皮纸的制作工艺和现状,我馆相关工作人员于2013年10月10日至13日,借和田地区图书馆骨干培训机会,到和田墨玉县桑皮纸之乡——普恰克其乡布达村(桑皮纸一条街)对桑皮纸第十代传承人——国家级桑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托乎提·巴克家和制作作坊进行了桑皮纸制作工艺及现状实地考察和调研。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有:
1、维吾尔族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及特点;
2、维吾尔族桑皮纸在人们生活及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使用情况;
3、了解传统制作工匠们的现状;
一、维吾尔族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及特点
1.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流程
桑皮纸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南部新疆和田地区的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皮山县、墨玉县,其中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是桑皮纸的集中产区。桑皮纸是以桑树皮为原料,经剥削、浸泡、锅煮、棰捣、发酵、过滤、入模、晾晒和粗磨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全部由手工完成,费力辛苦。其中粗磨工序为如需要质量更好的桑皮纸,用玉石粗磨后的桑皮纸薄而透,用于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及文书记载。
2、桑皮纸的特点
用这种传统手工工艺制造出来的纸呈米黄色、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骨,吸水性强,不腐虫不腐蚀,桑皮纸含100%纤维,没有任何其它原料。此种纸张生态无污染,可天然防虫,适宜长期保存。此种纸张生态无污染,可天然防虫(制作过程无任何防虫剂添加),适宜长期保存,被称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
二、维吾尔族桑皮纸在日常生活及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使用情况
1、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据考证和田桑皮纸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桑皮纸记录了我国传统造纸工艺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西辽统治时期,和田以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纸已经很有名,成为当地维吾尔族的一项重要家庭手工艺,在新疆地区颇负盛名。明清时期,新疆地区桑皮纸非常盛行。和田地区博物馆馆藏的清代维吾尔文典籍《诺毕提诗选》、《维吾尔医药大全》等诸多典籍,以及民间写在桑皮纸上的《古兰经》手抄本,也都用桑皮纸书写或印刷而成。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公文、契约和包装都还在用桑皮纸。直至20世纪70年代,维吾尔族民间仍部分在使用桑皮纸(维吾尔绣花帽中防走形用桑皮纸做衬料,药品包装等)。
中华书局1936年版的《我们的中国》一书中说:和田桑皮纸,为全省官厅缮写公文之必需品。上世纪初,桑皮纸还曾被短暂地用于印制和田的地方流通货币。
随着现代工业化造纸业的兴起,新疆桑皮纸已基本退出了市场。2006年,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国家和新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已采取各种措施对其实施抢救、保护,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保护、传承、弘扬,开启了美好前景。
2、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桑皮纸在文化传承、文物修复和典籍维护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被人们进一步认识发掘,并作为特选材料在故宫大修中大量使用。对于我们新疆古籍保护工作来说,桑皮纸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自治区文化厅不断开发桑皮纸的新用途,拟用桑皮纸再造古籍善本文献、绘画和书籍装饰应用等,探索和推动新疆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在我们古籍修复工作中和田桑皮纸存在着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
1)我们现有的古籍文献所使用的纸张和目前和田桑皮纸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差异。据托乎提·巴克老人介绍,要达到古籍文献所使用纸张的质量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这项目前还需要实践证明,如老人所说的方法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纸张,需要进一步研究工艺),这样会提高和田桑皮纸的价格,因旅游和经济问题,普遍提高纸张质量所需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投入,对于他们来说目前不能够接受。但我们古籍修复工作来说必须使用薄而细腻的高质量纸张,目前的纸张质量还不能完全达到古籍修复的要求。
2)目前和田桑皮纸制作技艺基本在保护和旅游层面上,如要进一步为我们古籍修复工作所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提高质量,需要立项研究,需要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训等诸多工作。
三、了解传统制作工匠们的现状
上世纪50年代,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高档桑皮纸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桑皮纸已经完全退出了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市场需求,造纸

匠人纷纷转行,这门古老制作工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托乎提·巴克老人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让他世人瞩目。2002年,美国史密梭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通过一位在华的美国记者得知,在新疆民间有一位掌握千年桑皮纸造纸技艺的手工艺人,便邀请托乎提·巴克到威斯康星州举办的第36届史密梭民俗生活艺术节上表演。当老人向一群高鼻子蓝眼的当地人演示维吾尔族传统工艺桑皮纸的制作过程时,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喝彩声,他带的桑皮纸也被观众一抢而光。
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的托乎提·巴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国家级的传承人,托乎提·巴克老人成为国家级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享受国家每年8000元补助的同时,墨玉县政府每月还给他发1000元工资,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
现在制作桑皮纸的人家已增加到了18户,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独门技术’,互不外传。墨玉县宣传部称,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是帮助这些商户成立协会,统一对外销售。托乎提·巴克告诉我们,他38岁的儿子阿不都热米提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这项手艺,是家族的第11代传承人。老人还告诉我们他几个孙子也在学习并制作和田桑皮纸,目前老人已有了两代传承人。
上海古籍保护中心来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调研
9月13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研究员一行四人来我馆古籍部进行调研,主要内容是了解新疆地区收藏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的有关情况。 
    首先,我馆古籍部丛冬梅主任对自治区图书馆古籍文献收藏与保护情况、少数民族特色文献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王鹤鸣研究员就上海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与开展特色馆藏-“家谱”研究整理工作作了介绍,并有针对性地就今后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家谱”专题项目与古籍部业务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王所长一行先后参观了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藏部、少数民族文献部,详细了解有关新疆少数民族家谱的情况。
   在新疆古籍保护中心领导的协调下,来到新疆社科院图书馆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办公室进行了“少数民族家谱”的专题调研。王所长感慨地说,此次调研工作在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历力及党委书记艾尔肯买买提的大力支持下,很有收获,初步了解了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家谱的收藏与源流,值得欣喜的是看到了新疆社科院图书馆收藏的年代约在清末年间的长达8米的圣人默罕默德家族家谱原稿,可谓弥足珍贵。
自治区图书馆党委书记艾尔肯?买买提在调研结束后,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的家谱-《穆罕穆德·尼亚孜家史》作为上海图书馆馆的永久馆藏,这也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第一本新疆少数民族家谱,填补了空白,丰富了上海馆的特色馆藏资源。
    通过一天紧张而充实的专项业务调研工作和考察,我们又一次深入了解了上海图书馆的先进工作理念,对上海图书馆的特色馆藏与整理开发有了认识,为我们今后开展新疆古籍普查及家谱调研摸底提供好的工作方法。
    王鹤鸣研究员一行四人的调研组,将在随后的一周里,前往阿勒泰地区、巴州地区、喀什地区及吐鲁番地区进行调研。
                    《四库全书》
            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乾隆下诏编《四库》,至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七年)编成。成书后,乾隆帝对其存藏十分重视。他决定仿效 “天一阁”规制,修建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共七座藏书楼。先行缮录的四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紫禁城文华殿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亦称“北四阁”),北四阁《四库全书》专为御览,仅供乾隆帝随时调阅,外人无缘得见。后来,乾隆帝考虑到文人学子读书需要,命将续缮的三套《四库全书》分别送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亦称“南三阁”)。南三阁《四库全书》均对外开放,而且鼓励文人学子入阁阅览。
   《四库全书》作为完整的一部丛书,它清晰统一的体例,规模的宏大,收罗的全面,资料的丰富,都是其它图书难以比拟的。几乎收罗了从上古至乾隆时代所有的典籍资料,分经史子集详细罗列,有了它,几乎无需再阅读其它文献,就可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了解。因此,从收罗文献之历史跨度来说,《四库全书》是所有丛书中最长的,因而就单部的丛书来说,它的历史意义也最为深远。
目前出版的四库全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台湾商务出版社的据台北故宫藏为底本的文渊阁本,另一种为大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据国家图书馆藏为底本的文津阁本。文渊阁本即原藏于北京故宫乾隆身边的版本,成书最早,为第一部完成的四库全书,抄写极为精美。文津阁本即藏于承德避暑山庄中的版本,两个版本内容上略有不同,各有优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书与《四库全书》同时抄刻,世间仅存一部,专供清乾隆皇帝御览。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463种,其中经部73种,史部70种,子部81种,集部139种,原书总计20288卷,11178册。咸丰十年 1860年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新书通告:《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天津图书馆卷》是“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系列的第一种,全六十册,共遴选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其中经部十三种,史部五十八种,子部三十种,集部六十九种,丛部九种。以版本计,明刻本六十五部,稿钞本九十八部,其中一百三十多部为存世孤本。这些善本古籍,除少数几部,均为首次影印出版,其历史文献和版本价值值得重视。目前,该丛书已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既是落实国家古籍保护和善本回归工作的具体举措,也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馆现存珍贵古籍进行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