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一千二百多年前,滁州的西涧边,站着一个落寞的身影,在江风淮雨的吹拂下,这个身影更加的落寞和清瘦,他久久地站在这里,站在这里,他喜爱这片土地,深爱着这片土地,他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他要用他的笔,记录这里,为滁州歌唱,为西涧高亢——他就是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在春天繁荣的景象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面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一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官世态,寓意显然,清楚地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外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泊在河里。一个“急”字,既是雨后潮涨的实景,也可以理解为诗人所处社会的风起云涌——诗人在十五六岁就做了玄宗皇帝的侍卫,任侠放浪的性格招致了不少非议。玄宗皇帝一死,他的日子自然不好过,这才发奋读书作文,由武官变成了文臣。安史之乱的余絮、文臣墨吏们的倾轧,不就像这涌动的春潮一样么?
第四句中的“横”,历来倍受称道,说是“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我却以为“横”字固然用得妙,但“自”更胜一筹,它和首句的“独”相呼应,强调了诗人独立自主的人格:无论世事怎么纷繁复杂,我都只情愿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无论渡口如何冷落,我也只想做那只自由自在的小船。 从写景来看,诗人选取的只不过是诸如野草、黄鹂、春潮、渡口、小舟这些常见之物,但通过巧妙点染,这些景象又组成了一幅意蕴悠远的美妙图画——下有青翠碧草,上有黄鹂啼鸣,春潮急来是动,野渡舟横是静,独怜是情,自横是意……有色有声,动中有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幽雅致的景致与诗人清高恬淡的胸怀相衬,荒凉寂静的氛围和诗人寂寞忧伤的情感相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当然,这首诗的成功绝不是只因为艺术手法的高妙,而是诗中反映了一种极为高尚的人格:淡于名利,看透世情,任其自然又有所坚持——这也正是韦应物的性格。都说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继承王维、孟浩然的风格,我觉得韦应物实际上应该是后来居上的。
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精心构思,大家都绞尽脑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选,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观赏。原来这幅画在构图上比别的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明“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说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之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许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