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记事法 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 组图

 叶老师YP 2016-08-01

    上古记忆法 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 组图

    结绳记事 席慕容

    有些心情~一如那远古的初民 绳结一个又一个的好好系起 这样 就可以

    独自在暗夜的洞穴里

    反复触摸 回溯

    那些对我曾经非常重要的线索

落日之前 才忽然发现

    我与初民之间的相同

    清晨时为你打上的那一个结

1/22页

到了此刻 仍然

    温柔地横梗在

    因为生活而逐渐粗糙了的心中

     最早的记忆方法:上古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原始记事的一种方法。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晋葛洪《抱朴子(钧世》:'若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诸后作而善于前事。'后以指上古时代。 《庄子?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地安人皆有此习惯,即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传播信息。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时,常用在绳索或类似物件上打结的方法记录数字,表达某种意思,用以传达信息,处理事件。中国自古就

2/22页

    有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序》载:神农氏结绳为治, 而统其事。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

    结绳记事(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

    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大事,结个大结,小事,结个小结,结多少个结,跟随要记的事物的多少来结 有点像现在的会计做账,根据以济业务的不同,分别记各种各样的

3/22页

    账目(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等),根据金额的大小,也做种种不同的账本,便于结算。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到了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

    古人为了要记往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往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三件事,他就打三个结,如此等等。如果他在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恐怕他想记的事情也就记不住了,所以这个办法虽简单但不可靠。华夏民族有一件精美绝伦的精神衣裳---汉字。俄罗斯有句俗话: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像没穿衣裳的人。汉文字就是华夏民族最美丽的衣裳。华夏民族的衣裳也是华夏民族的一种文字。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初,先民们用“堆石记事”,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但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

4/22页

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坏。

    接着,先民们用“结绳记事”。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织女又利用植物的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当然取代了“堆石记事”。

    后来,有人嫌结绳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表示,小结用“?”表示,重结用“米”表示。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

    但这种符号只是少数人之间的秘密,难以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如

5/2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