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证”浅论

 供需相应 2016-08-01

“实证”浅论

                      姬领会

    生活是简单的,口渴了,端起杯子喝就是,没有人会先想我的手采用什么样的角度、达到多远的距离、要用多大的力、喝多少量的水等等;见面寒暄,直接可以说你瘦了、好看了,没人介意说的太模糊、太没有量的说明(瘦了多少斤、好看到什么程度);放水泡澡,以眼看水量、以手试水温,很少有人用容器量、用温度计测。

中医,来源于生活,所以,也是简单的:世间万病,分开来说,要么是说寒,要么是热;要么是虚,要么是实。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实”。

实,指的是邪实,也就是邪气存留的意思。因邪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实证。

中医上的实证只有四种: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下面我就逐一谈谈。

气滞

气滞,就是气的滞留。因气的滞留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气滞证。

气滞证的常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地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闷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等减轻,脉多弦。

浊气郁结,犹如气球的充盈,可出现胀;不通则痛,浊气排泄不畅滞留,可出现疼痛;气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的,浊气在一个地方郁结多了,犹如河面上漂浮物聚集过多之后的流动一样,散于其他地方,所以,气滞的部位不固定,且散时轻聚时重;浊气必排,故而嗳气、矢气(放屁)后则减缓;由于情绪的变化能影响气的运动速度,故而,气滞是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增减的。

由于清气都在被人体利用,所以,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邪气)。轻升浊降,自然之理。浊气滞留于人体上面而不下降,这时就出现了中医上说的气逆,因气逆而导致的病证,就是气逆证。

气滞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理气;气逆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降气。

人体里面气的总量相对恒定,清气多了,浊气就少,清气少了,浊气就多。上面谈到,人体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故而气滞时一定伴有气虚(即清气的不足),不过,当患者表现出以气滞为主的症状时,我们就诊断为气滞证;当患者表现出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时,我们就诊断为气虚证。这也是中医大夫在临床上见到“胀”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区分虚实的原因:拒按者,为实,治疗时以理气法为主,通常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之类的药物;喜按者,为虚,治疗时以补气为主,通常用补中益气丸类药物。

血(津液)为气之母,就是说气是藏在血(津液)中的。当血不足的时候,一部分藏不住的气就会乱跑,引起人体发病。当其因运行不畅而出现的病证,我们也叫气滞证。

气能推血,气能布散津液。当气运行不畅,气滞时:推血无力则可导致血瘀;布散津液失常可以导致痰湿水饮的滞留。治疗时:当血瘀和痰湿水饮严重的时候,急则治标,以活血化瘀、消除痰湿水饮为主;当血瘀和痰湿水饮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治病求本,则以消除气滞为主。

气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当人体内出现实邪堵塞的时候,会使气的运行受阻,这时也会出现气滞:当气滞表现严重的,急则治标,治疗以理气为主;当气滞表现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治病求本,以消除实邪为主。

血瘀

血瘀,就是血行不畅。因血行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血瘀证。

关于血瘀的诊断,很简单,只要见到“血行不畅”就可以直接诊断,不过要注意的是血管中的血行不畅是血瘀,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就是出于血管的血更属于“血行不畅”,这是因为血只有在血管里面才能顺畅流动,出于血管则“寸步难行”。

临床上,血瘀导致的症状多种多样,不过总以疼痛、肿块、出血和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其疼痛的特点是痛如针刺、疼痛的地方拒按、固定不移、晚上疼的厉害等等;肿块在体表的话则颜色青紫,在体内的则按之坚硬、推之不动;出血的特点是反复发作,颜色紫暗或夹有血块;瘀血色脉征主要是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或腹露青筋,舌质紫暗、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等。

血瘀的治疗,中医上的活血化瘀药就可以拿来直接用,不过,我们还要注意三点。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瘀:因寒导致的,还需温里散寒;因热导致的,还需清热泻火;因气虚气滞导致的,还需补气理气等。

2、血瘀又导致了其他什么证:血瘀导致血虚的,还需补血;血瘀导致气滞的,还需理气;血瘀导致的热,还需散热等。

3、血瘀的同时还有什么兼证:兼虚的,补;兼实的,泻;兼热的,清;兼寒的,温。

痰湿水饮

人体内津液出现异常,就会出现痰湿水饮:稠者为痰,稀者为水饮,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湿。

因痰湿水饮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痰湿水饮证。

一、痰

人体内的痰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痰,即我们能看见和感觉到的从嗓子排除的痰;另一种是广义的痰,也就是存在于体内但我们一般看不见的痰。

狭义之痰的诊断:感觉嗓子中有痰或者能咳吐出痰的,就说明有狭义之痰存在。

狭义之痰的寒热:颜色白、质地清稀的为寒;颜色黄、质地粘稠的为热。颜色发白、质地较粘稠的,为感寒之后化热所致;颜色黄、质地清稀的,为旧热又新感寒所致。

狭义之痰的治疗: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大法之下,还需要健脾化痰和补肺排痰。这是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也就说痰的生成是因脾虚脾功能低下所致的,痰的不能向外畅排是因肺虚肺功能低下所致的。

广义之痰的诊断虽然比较困难,但只要把握两点就成:一是采用排除法,排除了虚证,排除了血瘀、气滞、积滞和水饮与湿,还排除了狭义之痰,这时病证的出现一定就是广义之痰所为;二是看舌苔较厚、脉较滑且患者没有狭义之痰及水、湿出现,这时也可以判断为是广义之痰所为。

广义之痰的寒热是根据其所致的表象(症状、舌、脉及其他的体征)来判断,根据表象诊断出热的,则广义之痰就是热;根据表象诊断出寒的,则广义之痰就是寒。

广义之痰的治疗,和狭义之痰的治疗大法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不用“补肺排浊”,这时因为狭义之痰需要外排,而广义之痰则需“内消”。

二、湿

人体内湿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比如感受寒湿或者湿热、暑湿等;另一种是内生的,即脾虚之后布散津液功能失常,津液停滞而成湿。

由于湿邪具备“重浊”、“粘滞”的特点,故而,凡是见到患者出现“沉重”症状的,在排除了水肿之后,就可以直接诊断为湿邪致病;临床上用常规对症的办法治疗之后,病情总能缓解但久久不能治愈的,这时就要想到体内有湿邪存在,这是因为湿邪粘滞,不容易去掉。

治疗时,多利用湿邪的“趋下”特点而用通利二便的办法来除湿。当然,根据湿邪的存在部位及其严重程度,我们还采用其他的除湿办法,如化湿、燥湿、利湿等。兼有脾虚的,一定要健脾利湿。

舌苔黄的,为湿热,此时的治疗需清热利湿;舌苔白的,为寒湿,此时的治疗需温散寒湿。

三、水饮

水饮,包括水肿和饮证两种。

水肿,也包括两种,一种是我们能看见的体表出现的肿胀、浮肿,另一种是我们看不见但能感知的引起腹部胀大的水肿。

饮证,根据停留部位不同而分为四种:水饮停留于胃肠的,是“痰饮”,我们能听到肚子里有漉漉的水声,但腹部不胀大,这是和水肿不一样的地方;水饮停留在胁下的是“悬饮”;水饮停留在胸肺的是“支饮”;水饮停留于四肢的是“溢饮”。

关于水饮的治疗,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下,给水饮之邪以出路是必须的:要么从皮肤外散,要么从二便外排。

积滞

积滞,积,是堆积;滞,是滞留。

积滞,临床上常见到的有四种:食积、虫积、结石、肠滞。因积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积滞证。

社会发展到了现在,对于体内的虫和结石的检查比较容易,其治疗方法也很多,能药物治疗的就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了的,手术等也是治法之一。

食积和肠滞的诊断也比较容易:胃这个地方感觉堵闷,饭后更严重的,这就是食积,就是我们常说的积食;腹部不适,大便数日未行的,这就是肠滞,就是我们常说的便秘。

它们的治疗:食积,消食导滞为正治;肠滞,通肠下滞为正治。不过,上医治病靠谋略。治疗食积的时候,在消食导滞的基础上适当的通便,则可使积食更好消散,这是因为“旧不去新不来”的缘故(肠道之物外出,给从胃中来的东西腾出了地方);治疗肠滞的时候,在通肠下滞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滋阴的药物,则可使肠滞更好外排,这是因为“水能载舟”的缘故(肠道中的宿便如“舟”,药物的滋阴结果如“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