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夏历出现“每时辰分为八刻”和“三更相当于23时至翌晨1时”

 霜叶晴空 2016-08-03

 近代夏历出现“每时辰分为八刻”和“三更相当于23时至翌晨1时”

                     的说法,不觉得是胡闹作乱吗?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个昼夜。古代人把全天昼夜分为十二个等分时间段,每个等分的起始点称为“时”,每个等分的长度段称为“辰”。此外,古人在表示全天昼夜时间的太阳方位术语上,还有“刻”和“更”两种形式称谓,例如过去人们常说的“正午三刻”和“三更半夜”等(古代“更”发音为“经”)。由于近代不常习用,故而人们并不完全十分了解。本人认为,既然代表太阳方位的我国传统说法“正午三刻”和“三更半夜”从古流传至今,那么“刻”和“更”在我国过去全天昼夜时间中,肯定有一定的划分位置。但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本人的观点与我国近代一些文人看法完全不同。那些人以讹传讹宣称“我国过去把全天十二时辰的每个时辰分为八刻,称为上四刻和下四刻”,还胡说什么“古代全天昼夜时间划分出的一更相当于现代的19时至21时,二更相当于21时至23时,三更相当于23时至翌晨1时,四更相当于1时至3时,五更相当于3时至5时”。本人认为,这些说法纯属历法作乱行为。

如果说,所谓“八刻”指公历的两个小时,还算有情可原的说法,因为公历的一刻钟等于十五分钟,八刻钟就是现代的两个小时120分钟(15分钟×8),可是我国传统说法的“正午三刻”本指太阳升到全天的最高度位置(即现代的12点整的太阳方位),这与“一个时辰分为八刻”是矛盾的。比如“午时辰”本指太阳从午时辰起点至未时辰起点所通过的时间段(即现代的11点整至13点整的太阳方位时间段),若按“每时辰分为八刻”和“称为上四刻和下四刻”的说法,那么此时辰的“上三刻”应该是现代11点整后的“45分钟”(15分钟×3)的时刻位置点,而此时辰的“下三刻”应该是现代1215分后的“45分钟”时刻位置点。由此看出,不论午时辰的所谓“上三刻”还是什么“下三刻”,都不能堪称“正午三刻”(即现代的12点整太阳方位)。至于五个更次的划分位置(“更次”和下段的“刻次”中的“次”,指次序),也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因为现代的19点至21点(即他们所说的“19时至21时”,以下略)本是“戌时辰”太阳方位时间段,21点至23点本是“亥时辰”,23点至1点本是“子时辰”,1点至3点本是“丑时辰”,3点至5点本是“寅时辰”,这怎么能与“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重叠称谓呢?

本人认为,我国古代全天昼夜时间分段除了“十二辰”之外,还有如太阳黄道运动划分二十四节气一样,也细划分成二十四个等分段(见图二十四)。每两个“刻次”之间的长度和每两个“更次”之间的长度,与每两个“辰次”之间的长度一样,也都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代全天昼夜划分二十四太阳方位如下:

01)【三更】(也称“半夜”)相当于现代的00点整太阳方位。

02)【丑时】相当于现代的01点整太阳方位。

03)【四更】相当于现代的02点整太阳方位。

04)【寅时】相当于现代的03点整太阳方位。

05)【五更】相当于现代的04点整太阳方位。

06)【卯时】相当于现代的05点整太阳方位。

07)【日出】(也称“清晨”)相当于现代的06点整太阳方位。

08)【辰时】相当于现代的07点整太阳方位。

09)【一刻】相当于现代的08点整太阳方位。

10)【巳时】相当于现代的09点整太阳方位。

11)【二刻】相当于现代的10点整太阳方位。

12)【午时】相当于现代的11点整太阳方位。

13)【三刻】(也称“中昼”)相当于现代的12点整太阳方位。

14)【未时】相当于现代的13点整太阳方位。

15)【四刻】相当于现代的14点整太阳方位。

16)【申时】相当于现代的15点整太阳方位。

17)【五刻】相当于现代的16点整太阳方位。

18)【酉时】相当于现代的17点整太阳方位。

19)【日落】(也称“黄昏”)相当于现代的18点整太阳方位。

20)【戌时】相当于现代的19点整太阳方位。

21)【一更】相当于现代的20点整太阳方位。

22)【亥时】相当于现代的21点整太阳方位。

23)【二更】相当于现代的22点整太阳方位。

24)【子时】相当于现代的23点整太阳方位。

此外,再明确一下古代全天昼夜划分的十二辰和十二时辰:因为【子时】是“子辰”长度段的起始点,相当于现代的23点整太阳方位;【丑时】是“丑辰”长度段的起始点,相当于现代的1点整太阳方位。所以【子辰】长度段在“子时”与“丑时”相间,即现代的23点整至1点整相间。【子时辰】是“子时”与“子辰”的合称,相当于现代的23点整至1点整的太阳方位时间段。以下各辰和各时辰依此类推。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个昼夜。古代人把全天昼夜分为十二个等分时间段,每个等分的起始点称为“时”,每个等分的长度段称为“辰”。此外,古人在表示全天昼夜时间的太阳方位术语上,还有“刻”和“更”两种形式称谓,例如过去人们常说的“正午三刻”和“三更半夜”等(古代“更”发音为“经”)。由于近代不常习用,故而人们并不完全十分了解。本人认为,既然代表太阳方位的我国传统说法“正午三刻”和“三更半夜”从古流传至今,那么“刻”和“更”在我国过去全天昼夜时间中,肯定有一定的划分位置。但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本人的观点与我国近代一些文人看法完全不同。那些人以讹传讹宣称“我国过去把全天十二时辰的每个时辰分为八刻,称为上四刻和下四刻”,还胡说什么“古代全天昼夜时间划分出的一更相当于现代的19时至21时,二更相当于21时至23时,三更相当于23时至翌晨1时,四更相当于1时至3时,五更相当于3时至5时”。本人认为,这些说法纯属历法作乱行为。

如果说,所谓“八刻”指公历的两个小时,还算有情可原的说法,因为公历的一刻钟等于十五分钟,八刻钟就是现代的两个小时120分钟(15分钟×8),可是我国传统说法的“正午三刻”本指太阳升到全天的最高度位置(即现代的12点整的太阳方位),这与“一个时辰分为八刻”是矛盾的。比如“午时辰”本指太阳从午时辰起点至未时辰起点所通过的时间段(即现代的11点整至13点整的太阳方位时间段),若按“每时辰分为八刻”和“称为上四刻和下四刻”的说法,那么此时辰的“上三刻”应该是现代11点整后的“45分钟”(15分钟×3)的时刻位置点,而此时辰的“下三刻”应该是现代1215分后的“45分钟”时刻位置点。由此看出,不论午时辰的所谓“上三刻”还是什么“下三刻”,都不能堪称“正午三刻”(即现代的12点整太阳方位)。至于五个更次的划分位置(“更次”和下段的“刻次”中的“次”,指次序),也不是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因为现代的19点至21点(即他们所说的“19时至21时”,以下略)本是“戌时辰”太阳方位时间段,21点至23点本是“亥时辰”,23点至1点本是“子时辰”,1点至3点本是“丑时辰”,3点至5点本是“寅时辰”,这怎么能与“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重叠称谓呢?

本人认为,我国古代全天昼夜时间分段除了“十二辰”之外,还有如太阳黄道运动划分二十四节气一样,也细划分成二十四个等分段(见图二十四)。每两个“刻次”之间的长度和每两个“更次”之间的长度,与每两个“辰次”之间的长度一样,也都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代全天昼夜划分二十四太阳方位如下:

01)【三更】(也称“半夜”)相当于现代的00点整太阳方位。

02)【丑时】相当于现代的01点整太阳方位。

03)【四更】相当于现代的02点整太阳方位。

04)【寅时】相当于现代的03点整太阳方位。

05)【五更】相当于现代的04点整太阳方位。

06)【卯时】相当于现代的05点整太阳方位。

07)【日出】(也称“清晨”)相当于现代的06点整太阳方位。

08)【辰时】相当于现代的07点整太阳方位。

09)【一刻】相当于现代的08点整太阳方位。

10)【巳时】相当于现代的09点整太阳方位。

11)【二刻】相当于现代的10点整太阳方位。

12)【午时】相当于现代的11点整太阳方位。

13)【三刻】(也称“中昼”)相当于现代的12点整太阳方位。

14)【未时】相当于现代的13点整太阳方位。

15)【四刻】相当于现代的14点整太阳方位。

16)【申时】相当于现代的15点整太阳方位。

17)【五刻】相当于现代的16点整太阳方位。

18)【酉时】相当于现代的17点整太阳方位。

19)【日落】(也称“黄昏”)相当于现代的18点整太阳方位。

20)【戌时】相当于现代的19点整太阳方位。

21)【一更】相当于现代的20点整太阳方位。

22)【亥时】相当于现代的21点整太阳方位。

23)【二更】相当于现代的22点整太阳方位。

24)【子时】相当于现代的23点整太阳方位。

此外,再明确一下古代全天昼夜划分的十二辰和十二时辰:因为【子时】是“子辰”长度段的起始点,相当于现代的23点整太阳方位;【丑时】是“丑辰”长度段的起始点,相当于现代的1点整太阳方位。所以【子辰】长度段在“子时”与“丑时”相间,即现代的23点整至1点整相间。【子时辰】是“子时”与“子辰”的合称,相当于现代的23点整至1点整的太阳方位时间段。以下各辰和各时辰依此类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