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常熟市南部,行政区域面积80.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72096人(2014年), 辖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沙家浜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唐市、横泾两座古镇,复社先驱杨彝、藏书家毛晋定居于此,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40人。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 沙家浜镇地势低洼,河浜纵横,芦苇丛生,气候温和湿润,经济以渔业、农业为本。改革开放后发展起一大批工业企业,形成了以玻璃模具、服装、机械、电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旅游业占有重要地位,沙家浜景区内有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湿地、横泾老街等景点。2014年,沙家浜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5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8元。 沙家浜镇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国环境优美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国家卫生镇 、全国重点镇 等荣誉称号。 旅游业 “文革”年间,由于京剧《沙家浜》的传播作用,“沙家浜”之名家喻户晓,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1971年建起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到1974年陈列室关闭前,共接待参观人员11万人次。1988年重建的沙家浜革命历史展览馆和昆承湖游泳场开放,1989年又开放4公顷天然芦苇荡,1991年沙家浜风景区正式挂牌对外开放,游人蜂拥而至,6—8月的日客流量均达1万人次以上,《新民晚报》称“大上海挤垮了沙家浜”,年客流量由1989年的10万人次增长到1998年的20万人次。1999年景区由前荡村交沙家浜镇管理。2000年起,陆续举办了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美食节、阿庆嫂民俗风情节、中国常熟沙家浜旅游节、沙家浜啤酒节、沙家浜风筝节、沙家浜红色旅游节、沙家浜湿地节等节庆活动。2005年1月,沙家浜旅游发展公司成立;3月,横泾老街影视基地建成。2007年游客数量突破100万人次。2009年成立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委会。[47] 2010年,沙家浜镇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8] 2013年,沙家浜景区创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8] 获批国家湿地公园。[49] 2014年,沙家浜景区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5%,实现自营收入1.1亿元,比2013年增长14.7%。
上述文物遗迹部分因时间久远而湮没,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又有一批遭到毁坏。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沙家浜镇新发现单体文物30处。其中古建筑23处,17处为清代民国年代的民居,有北新桥、华阳桥、钓渚渡桥3座桥梁和望贤楼、民国老邮电局、飘香园中厅等;有石刻1通,为清代重修万安石桥碑;其余6处为近代革命旧址。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体3个(北新桥、华阳桥、石板街),市级保护单体4个(福民禅寺、殷氏故居、李雷故居、望贤楼),市级控制建筑2座(繁荣街51号、飘香园中厅)。 唐市集镇自明代因河成市,河街并行,整体风貌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历史街区普查结果显示,唐市集镇的繁荣街、中心街、北新街、倪家弄4处历史街区街巷完整,古建筑集中。 2008年,沙家浜镇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沙家浜镇藏书刻书 明末清初刻书业兴盛,横泾毛氏出身的毛晋终身从事藏书、刻书,其汲古阁毛氏刻本数量多、影响大、流传广,在中国私家刻书史上推为第一。 藏书方面,毛晋藏书8.4万册,来源为购买、自抄和赠送。从版本看,其收藏了大量宋刻本、元刻本、宋抄本、元抄本、名家抄本和孤本。宋元善本藏于汲古阁,其余藏在绿君亭、目耕楼、读礼斋、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追云舫、续古草庐等处。最为著名的汲古阁分上下两层,每层三间,书架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藏书分为儒、释、道三大部分。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赞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钤记。 刻书方面,始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其幼子毛扆康熙末年结束,长达90多年。毛晋共刻书602种、110879页(不包括不详页数者49种、数十种佛经和部分代刻之书),总字数超过8000万字。规模最盛时期,拥有编校、写样、刻印、装订人员近百人。毛刻本多左右双边,有界行,行款不一,书口多有“汲古阁”三个大字和“毛氏正本”小方印,白口为主;刻本重视选择底本,校刻较精,大多有题跋,内容又多自成系列,如有十三经,十七史、《周易》、诗话、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集、唐诗、杂剧、小说笔记、书画等系列。又以丛书辑刊著称,《津逮秘书》等开启其后刻书新风。 毛晋之子毛扆克承父志,从事藏书、校书、刻书活动50多年,著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汲古阁刻本后流落四方,有“海内争传汲古书”的之说。 唐市人杨彝爱藏书、校书,其藏书楼凤基楼藏书逾万卷,与毛晋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齐名。刻有宋谦《护法缘》十卷、释法护译《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释不空译《圣迦棍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大沙门百一羯磨法》、释义净《手杖论》一卷、《观总相称论》一卷。 沙家浜镇文化遗产水乡婚俗 沙家浜水乡婚俗具有江南普遍特色,除常规的婚俗礼节之外,其显著特点是:有迎亲船、嫁妆船,用于接新娘、接嫁妆;新娘上轿时哭哭啼啼,亲娘同时也要哭哭啼啼,哭被认为大吉大利,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迎亲船行驶中,要有人“外出跳”(摇船时水手与摇船人以相反方向站立摇晃而不落水中),以此显示船家和水手的高超技巧;迎亲船要在新郎家前头的河道里来回行驶三次,称为“摇出水”;迎亲船到达男家前,男方的父亲必须拿两只提桶,抢在新娘起岸前到迎亲船前飞快地提两桶水,用于厨房中落团圆,俗称“公爹抢水落团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婚礼特邀堂名鼓手演奏乐曲,有茶担艺人为结亲新人担任司仪;此外婚礼中还有“传代”、吃“跳板茶”等习俗。 苏南水乡婚俗被列入江苏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湾山歌 沙家浜有“山歌之乡”之称,尤以石湾村的石湾山歌为最。石湾山歌题材十分广泛,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歌词非常讲究比兴的运用,句式以四句七字韵文为基础,但又不限于七字,长短句参差又不失音乐节奏。石湾山歌曲调柔美,特别是女性所唱的情歌,轻柔婉约,分外缠绵。“文革”以来,石湾山歌渐趋衰落。2008年成立了石湾山歌艺术团,共抢救挖掘各类歌谣近千首,初步整理826首,谱曲40首,具有代表性的有《长工苦》《长工歌》《姐勒园里摘杨梅》《亮月亮》《十二月花名山歌》《为啥勿替我做媒人》等。2010年沙家浜镇举办了民歌邀请赛和石湾山歌高峰论坛。2011年汇编出版了《沙家浜石湾山歌集》。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南船拳 船拳是在船上打的拳术或器械。为适应船身的晃动,习武人需桩牢身稳;船头狭窄,武者以身为轴,一般在原地转动;船拳手 法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防御动作以手为主,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似闭未闭。明清时期江南船拳开始在立夏、端午、中秋等节日里亮相,有掷石锁、叠罗汉等表演内容。民国后期至解放初,船拳成为重大节庆庙会活动的必备节目。解放后活动逐渐减少。主要表演项目有对打、飞鱼叉、铁石锁等。2016年被列入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旅游景点 ![]()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是沙家浜风景区的核心景点,建筑面积4492平方米,布馆面积2400平方米,其中平面展示区1800平方米,声光电展示区600平方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两大主题,主要展示了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抗日游击战历程、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京剧《沙家浜》诞生历程和沙家浜部队发展历史等情况。 ![]() 水上芦荡迷宫是模拟当年新四军藏身养伤的场景;陆上迷宫略小于水上迷宫,内有小径、竹桥、凉亭;迷宫百菜园是一处包含种养殖、观光、采摘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展示区;湿地植物园位于景区西北角,主要展示芦苇、菖蒲、香蒲、荇菜等江南湿地植物品种;湿地渔乐园位于景区东南角,有蟹趣滩、觅虾台等沼泽体验区及净水潭、浊水潭等展示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的景观设计。 ![]() 横泾老街影视基地于2005年竣工,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横泾古镇的风貌,有城墙、市河、老街、小石桥、更楼、碑亭、民居、江南农俗馆、春和博物馆、翁家酒槽、刁家大院、染坊等景点,《沙家浜》《精武飞鸿》《春去春又回》《风声传奇》《激战江南》《金色年华》《闪闪的红星》《中国酒王》等电视剧先后在此取景拍摄。 ![]() 红石民俗文化村以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为主,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 包括牌坊、文昌阁、土地庙、根雕馆、婚俗馆、春来茶馆、戏台等景点。 ![]() 沙家浜国防教育园位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侧,占地130亩,由拓展训练区、彩弹射击区、军事武器展示区、抢滩登陆射击场、户外野营帐篷区等部分组成。
馆友溱湖之恋: 您好,您的原创文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报道(0103-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已经被360doc个人图书馆采纳,您可在阅览室中的“精彩原创”栏目下看到自己的文章,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对“精彩原创”栏目的奉献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