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加拔罐出血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疗项背炎 郭之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摘 要] 目的:观察以齐刺加拔罐出血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运用齐刺加拔罐出血法,每隔2日1次,每周2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毫针针刺加拔火罐,每隔2日1次,2周为1疗程。两组均在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结论:齐刺加拔罐出血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主题词]项背肌筋膜炎∕针灸疗法;齐刺法;拔罐;出血法;阿是穴 项背肌筋膜炎又名项背肌纤维织炎,指由慢性劳损、拉伤和受寒等原因引起的项背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多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之范畴。自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用齐刺加拔罐出血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8例取得明显疗效,并随机设毫针针刺拔罐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校医院门诊及出诊治疗的患者,均符合项背肌筋膜炎的症状体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8~69岁;病程7个月~21年;轻度者(局部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较轻)7例;中度者(局部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较明显)9例;重度者(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均显著)22例;体实者即无明显的气血不足31例;体虚者即气血不足7例。对照组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19~66岁;病程9个月~18年;轻度者(局部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较轻)8例;中度者(局部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较明显)10例;重度者(疼痛、压痛及功能受限均显著)19例;体实者即无明显的气血不足32例;体虚者即气血不足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要点 ①病史:临床上多有长期劳损、轻度持续拉伤如伏案支肩低头作业、或背部肌肉韧带急性损伤和受寒等病史。②多有反复发作病史,病程较长。③颈背部多发于肩胛岗上下窝,集中于肩胛内角斜方肌、菱形肌等肌腱附着处疼痛、酸胀、沉重、麻木、僵硬,运动受限。④患处压痛,可触及有弹性硬韧的肌腱筋膜的条索,并有弹响征;也可有自外向内沿肌纤维方向至椎旁压痛,压痛局限且不沿神经走行方向放射。⑤X线片或CT检查排除颈椎增生、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取手太阳经经穴为主。主穴:阿是穴、曲垣。配穴:秉风、肩中俞、 肩井、天宗。体虚即气血不足者配合毫针针刺脾俞、膈俞、气海俞、足三里,针用补法。
3 疗效观察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4 典型病例 孙某某,女,21岁,学生,2011年5月30日初诊。双侧颈肩背部疼痛3年,近因学习紧张,加重3天。2008年夏天曾被雨淋,当时即感颈肩不适,之后便出现头颈部紧缩、疼痛,时左侧头痛,双肩痠沉,遇风冷则上证加重,局部冷感,出汗后更显。多汗,纳少,睡眠欠佳,时早醒且难入眠,二便调。舌淡红,齿印,苔薄白,脉虚弱。检查:颈部两侧斜方肌与肩胛岗内缘肌腱附着处压痛,左侧显著,触及肌腱如条索状,有弹响征,并有斜角肌处深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颈椎X线检查无异常,无颈椎病和风湿病等临床表现。按中医证型属湿痹阳位,经脉痹阻,肺脾气虚。以手太阳经经穴为主,取阿是穴、曲垣,用5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分别刺入一针,在阿是穴内侧近旁再刺一针,采用以齐刺加拔罐出血法为主;辅以秉风、肩井、肩外俞等穴毫针加罐,另取脾俞、膈俞、气海俞、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每隔2天治疗1次,每周2次,治疗2周痊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5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项背痛”等证范畴,其发生有多种病因,多与长期劳损、轻度持续拉伤、伏案支肩低头作业以及感受风寒湿等病因有关。主要由于长期的慢性劳损,如连续伏案支肩低头工作学习,使肌肉韧带长时间持续过度紧张、痉挛;也可因项背部肌肉韧带急性损伤,使肌筋膜组织尤其在肩胛内角附着点处的肌腱肌纤维发生渗出、水肿、粘连等炎性变,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复因劳累、受寒等诱因易产生疼痛而形成本病。中医认为本病内因项背部筋腱劳伤或汗出之后经脉气血空虚,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外因临风冒雨,寒湿之气乘袭项背阳位,痹阻经络,脉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引起疼痛而发为本病;病位属手太阳经经筋分布范围,按照中医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手太阳经经穴为主;既病,往往因患者反复劳伤、受寒,导致寒邪与瘀血互结,深聚于肩胛内角筋腱附着处,病灶虽小却痼着难除,而使病证缠绵难愈。因此,在选穴上取阿是穴为主穴,以其调节局部经气、疏筋通络作用强,决非邻近的经穴所能替代;一方面,本病很符合《内经》齐刺法所主治病证,《灵枢·官针》云:“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另一方面,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宛(郁)陈则除之”,并有《灵枢·小针解》释曰:“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血脉中有蓄积瘀血的地方,应当用针刺放血的方法排除它。依照这一原则,遂采用齐刺加拔罐出血法,祛其瘀血、逐其寒邪;寒瘀二邪既祛,经脉通畅,项背经筋复得气血荣养,则病痛痊愈。而且,在针灸治疗实践中往往得到立竿见影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