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刺拔罐治颈肩背疼

 wyfx100 2018-12-24

项背肌筋膜炎

齐刺加拔罐出血法


孙某某,女,21岁,学生,2011年5月30日初诊。

【主诉】双侧颈肩背部疼痛3年,近因学习紧张,加重3天。

【现病史】2008年夏天曾被雨淋,当时即感颈肩不适,之后便出现头颈部紧缩、疼痛,时左侧头痛,双肩痠沉,遇风冷则上证加重,局部冷感,出汗后更显。多汗,纳少,睡眠欠佳,时早醒且难入眠,二便调。

【查体】颈部两侧斜方肌与肩胛岗内缘肌腱附着处压痛,左侧显著,触及肌腱如条索状,有弹响征,并有斜角肌处深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颈椎X线检查无异常,无颈椎病和风湿病等临床表现。

【舌诊】舌淡红,齿印,苔薄白。

【脉诊】脉虚弱。

【辩证】湿痹阳位,经脉痹阻,肺脾气虚。

【取穴】阿是穴、曲垣(以手太阳经经穴为主)。配穴:秉风、肩井、肩外俞、脾俞、膈俞、气海俞、足三里。

【治法】用5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分别刺入一针,在阿是穴内侧近旁再刺一针,采用以齐刺加拔罐出血法为主;辅以秉风、肩井、肩外俞等穴毫针加罐,另取脾俞、膈俞、气海俞、足三里等穴,针用补法。每隔2天治疗1次,每周2次。

【疗效】治疗2周痊愈,随访3个月未复发。


医案分析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项背痛”等证范畴,其发生有多种病因,多与长期劳损、轻度持续拉伤、伏案支肩低头作业以及感受风寒湿等病因有关。主要由于长期的慢性劳损,如连续伏案支肩低头工作学习,使肌肉韧带长时间持续过度紧张、痉挛;也可因项背部肌肉韧带急性损伤,使肌筋膜组织尤其在肩胛内角附着点处的肌腱肌纤维发生渗出、水肿、粘连等炎性变,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复因劳累、受寒等诱因易产生疼痛而形成本病。

中医认为本病内因项背部筋腱劳伤或汗出之后经脉气血空虚,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外因临风冒雨,寒湿之气乘袭项背阳位,痹阻经络,脉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引起疼痛而发为本病;病位属手太阳经经筋分布范围,按照中医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选取手太阳经经穴为主;既病,往往因患者反复劳伤、受寒,导致寒邪与瘀血互结,深聚于肩胛内角筋腱附着处,病灶虽小却痼着难除,而使病证缠绵难愈。

因此,在选穴上取阿是穴为主穴,以其调节局部经气、疏筋通络作用强,决非邻近的经穴所能替代;一方面,本病很符合《内经》齐刺法所主治病证,《灵枢·官针》云:“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另一方面,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宛(郁)陈则除之”,并有《灵枢·小针解》释曰:“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血脉中有蓄积瘀血的地方,应当用针刺放血的方法排除它。依照这一原则,遂采用齐刺加拔罐出血法,祛其瘀血、逐其寒邪;寒瘀二邪既祛,经脉通畅,项背经筋复得气血荣养,则病痛痊愈。而且,在针灸治疗实践中往往得到立竿见影之效。



小 编 注

齐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具体刺法是,先在病变部位正中深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再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称“三刺”,得气后再施补泻手法。本法有加强针感及局部刺激量作用,适用于腰部及四肢的肌腱痹痛、肌肉痹痛及软组织损伤、震颤麻痹、面瘫、肩周炎、腱鞘炎、痛经、失语、吞咽困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