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调整到工作状态,找点事做。 刚才说房价-收入比,很多人认为北上广薪水没有那么高。那么我换一个角度来聊一聊。 人力资源领域分几个板块:招聘、培训、薪酬、绩效、员工关系等。其中薪酬和绩效关系又比较近,小一点的企业,招聘和培训会放在一起。薪酬和绩效会放在一起。 薪酬福利(假定含绩效)这块,很多人观念里就是算算薪水,发发薪水,其实不然。几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对本单位的薪酬体系搭建不满),求教于这方面的牛人,一来二去认识了一位C&B(薪酬福利)专员。 这位专员初出茅庐时在一个偏劳密型外企工作,有一次赶上新分支机构大批招人。招聘体系的人说薪水没有提到3100招不到人。但是从薪酬的规划角度,给不了那么多。于是这位C&B主动要求去看一遍。走一遍算一遍下来了,七八个城市给出了不同的数据,平均下来也就2700左右,一个人省400。HRD自然是希望能少花钱招到人,于是乎用了一个接近2800的数字去招。结果基本上两周就到位了。500个基础岗位,每人每年省接近4000元。这一趟跑下来等于给公司省了200万。于是公司很痛快地出钱,让她周末飞新加坡培训。 C&B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评估一个人值多少钱、除了钱他还需要什么?此专员后来身价越来越贵,其原因是她设计的薪酬福利体系,雇员会觉得很舒服,然后还少花钱。譬如说,我经常提及,有一些保险是可以覆盖私立医院。那么这位金牌专员会怎么做呢?她会告诉员工说,我把你的名义薪水做低一点,这样社保可以少交一些。但我做一份可以覆盖你直系亲属的私立医院保险。这样公司少交钱,你个人经济利益没有太大变化,但家人得到了良好的医疗保障。这样的C&B,自然老板爱,员工爱,保险公司爱,私立医院也爱。 扯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凡属一个好的企业,尤其是招聘高薪岗位时,必然会有一些很牛叉的人在代表这家公司对你进行评估。在你坐在桌子对面谈薪水时,就已经知道你值多少钱,需要什么,多少钱加什么福利你会点头。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比较薪酬(类似比较文学)的概念。通俗地说:同等学历资历的拿多少,同等能力和技能的拿多少。要拿高出这个比较水准,就要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或者满足雇主的某种稀缺性要求。所以,更多的不是问有没有高薪岗位的问题,而是问自己值多少钱的问题。例如上文的那位C&B专员,她就是不升迁,但每被猎一次,薪水至少涨50%。甚至在旧雇主裁员时,她把该裁的都裁掉以后,会主动和老板说:裁完人了,咱们这也该裁了。我最贵,裁我吧。然后拿个大额补偿金走人。归根结底来说:还是你值多少钱。 前些年,我偶尔也参加招聘的最后一轮。一般来说,两份简历摆在我面前,一份时家世良好,学校不错,小孩也收拾得干净利落。而另一份是外省市来求职,家境一般,有点土气的。我会选择后者。为什么?因为前者生活成本高且机会性离职概率高。而后者生活成本低且离职率低。至于能力,初出茅庐的小孩,都差不多。通俗地说,前者发他4000元,只够他去MIX开个生日趴。后者给他3500,租房吃饭还能剩500给他妈。前者拿着4000元会和爸妈抱怨工作差待遇差,要爹妈给找个好点的,要不还去考萝卜坑公务员。后者打电话给他爸会说公司加班也给钱,领导还是赏识他的安排了去承德的培训。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明年能多拿一千或一千五。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在企业经营者或者直接的执行者C&B眼里,就是拿多少钱招一个什么样的人。别嫌工资低,那是因为除了你自己以外,别人都认为你不值更贵的价钱。话比较难听,但就是这么回事。 在我的价值排序里,第一位是“有用且为我所用的人”,其次是土地、黄金。如果真是有用且为我所用的人,那是不吝黄金土地的。这也是旧时代皇帝老子看上了某个人才,就赏千金封万户侯的古老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