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之道与弟子之道

 hnhksyf 2016-08-03

师之道与弟子之道

   

弟子受教之时,灵台清朗,意志坚强,向道心定;然,「时过多日,却觉道心颓弱,渐为六根所拘」。一言之逆,勃生怨怒,转念无能;或目睹耳闻,顿失聪慧,而懊悔不已。

 

类此情形,乃由于:弟子心中之烦恼、迷惑,只是一时之昏倒,而非全然打死。闻教道坚,力量属师;非弟子道心纯粹所致。

 

若是弟子平日,触诸缘境,心朗如师,不失师教,方才「真是弟子之道力」;而惟臻此境,方足保持不失。

 

否则,初闻师训,立即说:「说得对,我也一样可以做到」。

 

然而,片刻之顷,却发现,无一可做到。此时可知:当刻之明慧,乃师者加持之力量,非弟子道心之护持。必须研究、思虑,静悟至纯清、纯明,不用问师,即可答出师之所答,如此,「才是弟子的道力」。

 

是以,弟子往往明知六根缘境,无一非幻,仍受其惑,若论其因乃「吃苦不足」。盖吃苦既足,则经验、历练丰富,自然产生智慧、力量、功夫。

 

在未有经历之前,行事宜深思:「如此做下去,会不会如坠深崖,断手残足」?

 

绝不可想:「不跌下去,怎知会如何」?好吧!跌下去看看!其实不用跌下去亦知其后果。纯用静虑,即知坠落之后,必然惨死。

 

绝不可疑信参半:「人真的不堪此坠?或许可以吧」!

 

是知,凡事不是非一一经验不可,而是三思可知矣!触境一再地静思、禅虑,则与经验相同。

 

诸如:胃肠不好之人,人告其何物不可吃;然,口欲难禁,非吃不可,于是胃痛重袭。迨乎下一次,即能自省:「贪食而痛与忍贪不痛,何者为快?还是忍贪不食为佳」!

 

如此,再思而思,即能显诸不执、不贪之明慧。若是无一次之经验,则唯凭私心,立得利益而已。能于三思、四思、五思之后,再再而思,必可得诸正理。

 

欲得真道,宜多思,省察为要,则真实之利益,方能于朗朗智海中,显现出来。

发布者:无畏上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