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是如何成功迁都北京的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8-03

有句话可以说是给了明朝很高的评价: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君主死社稷,天子御国门。而“天子御国门”的重要证明就是朱棣的迁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这么评价朱棣迁都北京:“(朱棣)迁都北京之举在军事和经济组织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新的行政要求以及边境各地区的防务有关。”可是在历史上,朱棣迁都北京的过程是相当复杂和艰难的。

朱棣抢了侄子朱允炆的皇帝,入主南京后,暴露了大明王朝的一个重大问题:没有了燕王朱棣的守卫,北京就没有安宁的日子,趁着靖难之役,周边的藩属国纷纷发动叛乱,想要摆脱明朝控制,最为突出的就是蒙古军趁着北京空虚,屡次南侵,由于没有了与之抗衡的朵颜三卫,守卫北京的将领沈永又是个无能之辈,一味听任蒙古骑兵烧杀抢掠,还隐瞒不报,直到大批难民涌向南方,中央才知道。朱棣听说后,怒不可遏,立刻把沈永砍了。

蒙古军南下侵犯一事,促使朱棣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从此改变,甚至对后来的清朝和现今的中国也有一定影响。永乐六年,朱棣向群臣宣布,迁都北京。

这个诏令刚颁布,朝廷内部就分成了两派,北方派举双手赞同,南方派则大力反对。北方派多是些参加靖难之役的武将,以朱棣为首,理由很简单,他们的家在北京,在南方吃住都不习惯,也不适应天气情况。朱棣虽然在南京出生,但还不到20岁就被派到北京做燕王,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和军队,北京不仅是朱棣的根基,更是他的家。再说了,朱棣的皇帝是抢来的,如果迁都到北京,不仅可以证明他的合法性,也容易开展他的宏图大业。

反对迁都的南方派,大多是从小就生长在南方的儒学之士,他们习惯了南方懒散的生活,爱好山清水秀的风景,如果到了北京,不仅风沙大,连水源供给都不充分,叫人怎么活。在这些儒学之士的心里,北京只适合当兵的去驻守。

尽管反对派的呼声很高,意见一大堆,朱棣还是力排众议,坚决迁都,朱棣的意思是,迁都是死命令,只能无条件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谁不知道朱棣的铁腕与威严,南方派便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反对派向朱棣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迁都后,粮食问题怎么办?

那时的北方还没怎么开发,一大片的不毛之地,不适宜种庄稼,如果全国的重心向北京转移,必定会牵连很多人,假如粮食供应不足,存在很大的叛乱隐患。再说,倘若不安排好相关配套设施,肯定有一部分人违抗诏令,拖着赖着不走。如此一来,明朝可能出现两个政治中心,朱棣远在北京,就很难控制南京,要是有人在南京发动叛乱,势必危及朱棣统治。

面对这个难题,朱棣从三个方面下手去解决。第一,派遣军队去开凿从南京到北京的漕运,保持河流畅通。第二,大力修建北京城,要建的比南京大,比南京华丽。最后,迁移百姓,让他们去开垦北方的土地。

为了修建北京城,前后算起来大约花了15年时间,共征用工人二三十万人之多,在这期间,整个大明王朝的重心都向修建北京城这个大工程倾斜,无论是工匠、粮食,还是建筑材料,都先考虑满足北京。现在的紫禁城就是朱棣留下的杰作。

迁都后,发生了很多让人心惊肉跳的天灾,很多城市都发生了火灾,联系到朱允炆是自焚而死,很多反对迁都的南方大臣就借题发挥,指责迁都的不祥。

听了这帮腐儒的言论,朱棣勃然大怒,将呼声强烈的萧仪给杀了,杀了萧仪后,朱棣又放了狠话:往后谁敢再反对,就跟萧仪一个下场。

如果没有朱棣的坚持,北京就不会成为大明的国都,而迁都北京,也为永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从当时情况看,北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首先,非常广阔的肥沃土地,为大批驻扎军队和迁移到此的百姓提供生活保障,其次,北京在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带,向内可守卫大明疆土,向外可进一步扩展领土。

正如费正清教授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原因,北京优于其他一切地方,它既可以充当对付北方入侵中国的堡垒,又可以作为支持皇帝在北方执行扩张政策的一切活动的中心。”可见迁都的意义和影响之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