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太极的那点儿事儿 ——太极拳的使用原理

 李国良李国良李 2016-08-03




上半部

 

太极拳是我国自古以来,经无数先人通过实践,进而完善的一门独有的身心运动。

 

它虽然是武术当中的一种,但却以松柔和缓,高雅别致,老少皆宜,且又没有筋骨搓磨折曲的痛苦,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太极拳这种武术的习练特点是基于它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粹的汲取。这从其贵柔,贵静,贵养,贵中,贵和当中可见一斑。在武术谚语中有句老话儿:拳怎么练就怎么使。体现了练拳是为了服务于使用效果的因果关系。这样,练拳所消耗的时间,精力也就有了意义。

 

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太极拳的练和用如果与科学原理不相符合,甚至是反科学的,那么,我们就要研究它的问题出在哪里,从而便于能够真正的维护太极拳的健康发展,以及知道什么是伪的,什么是真的。去伪存真,才能让自己的付出不至于误入歧途。


话说在京城高温持续的这个盛夏,曾经火极一时而又沉寂了4年之久的闫芳再一次的重出江湖。

 

且不说其中的始末,今天我呢,就着闫芳现象,咱老话重提,说一说闫芳这类现象形成的原理和太极拳的发放到底应该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的信息采集,可以得知,像闫芳这类“神乎其神”的现象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是师徒之间,或者是“深明此道”的人。反之,则无法体现出神乎其神的效果来。

 

从这个条件的局限性而言,可见这种“神功”现象的形成还得需要第二个条件,那就是配合。

 

这个条件是决定“神功”效果的重要所在。

 

在记者采访的视频中,记者没有配合而导致“神功”失效即是一个佐证。

 

闫芳说:是记者没有练过的原因。没有练过,你就体内不通。这话确实说得有失水准。这么神的功夫只能和徒弟打出效果,和外人则不行;只对练过的人好使,对没练过的无效。这实在是让人掩口失笑。

 

我们说爱国者导弹对飞毛腿导弹有精确的拦截效果,可对榴弹炮却无效。理由是榴弹炮没有电子科技含量。

 

这种说法能是事实嘛?当然不是。

 

你如果连最普通的武器都无法精确拦截,怎么可能对高级武器有效呢?所以,不具备“神功”效果的能力却能制造出“神功”效果出来,非配合绝无可能。

 

但是,我们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说,这种配合也是有着符合太极拳体用原理的一面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谈到这个就不得不说一说太极拳所独有的一个原理要求——“不丢不顶”这四个字儿。太极拳的双人推手要求是在粘黏连随中进行。只有做到了这四个字儿的要求,才能实现听,灵,化,发的过程和结果。而这些效果若想实现,必然得在“不丢不顶”的状态下产生。这就是所谓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所以,不顶做为练习太极拳的一个要求则成为了“神功”效果形成的条件之三。而“不丢”则是与对方保持接触不离。此为“神功”效果形成所需要的第四个条件。

 

丢或者顶都意味着,当徒弟练的不对,不到家。所以,徒弟就得往“不丢不顶”上努力去做。这不能说是错的。可问题就在于闫芳使用阴手的时候,她的弟子们拘于不能丢的要求而与其同步。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拔根,提气。如此,就造成了被拿住,被拿起的神奇现象。

 

而在闫芳随即由阴手变为阳手做出发放之势时,拘于不能顶的要求和习惯,她的弟子们同步并反向的快速后移重心。这种惯性的本身就能使人自己失衡而跌跃出去。如果再夸张一些的来表现,则是姿势各异的蹦出很远。

 

这种被打者本身的夸大行为就是“神功”效果形成的条件之五。

 

“神功效果”形成的第六个条件是,做弟子的在被打出去之前得助一下力,这样,当师傅的就有力可借了,徒弟顺势借力弹出也可表现的看着更加真实。

 

不具备这些条件,记者代替大家和闫芳所做的试验自然也就没有“神功”的效果了。所以,闫芳对采访他的记者说:这种力道在没练过的人的身上无效。实际上,对于那些功夫扎实,不与之配合的太极拳习练者而言,闫芳这类人的神功效果也都无效。

 

以上,就是以闫芳为代表的这类人所制造出来的“神功”现象形成的原理之所在。

 

下半部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能于阴阳虚实的动静开合的接触中,通过附着于肌肉上的神经高度敏锐的感知而形成我顺人背的有利条件,将化和发的时机火候,通过周身一家而得以相应的及时实现,这就是太极拳推手的一大目的。

 


太极拳的推手不是终极的功夫,但是,却是通往更高养生层面和技击层面的必经之路。它是对习练者经年累月所练的太极拳的一种检验,同时,也能从中让习练者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根,什么是中,什么是阴阳,以及这三者的重要性。

 

没有练出根而大说特说太极拳的中,这就和没得过一种疾病而大谈特谈这种疾病的感觉一样,都是隔靴挠痒,不得切要。而没有中则勿论阴阳。这就犹如人有两条腿,但却瘫痪在床,有腿也无法使用的道理一样。只有将推手的性质弄清楚了,我们才能很理性的去对它产生正确的认知。进而更加有助于我们的甄别能力和习练的方向。

 

太极拳是最为讲究阴阳,研究阴阳的武术。因为,拳的使用效果是来自于习练。所以,练的时候将阴阳练到了,则用的时候自然也就能够用到了。

 

譬如练拳起手的开始,手的起落和身体重心的升降始终都要保持匀速的对等运动。而且,周身要放下,要松开,以便锻炼和强化劲儿在脚下的根和手上的梢之间的来回往复的作用。

 

阴阳体现在推手当中,无论是攻还是防都如太极拳论里说的那样,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本体阴阳的换转总是如球滚转的同步同时。在接触感应中随机随势,能化则化,能发则发。随心所欲的前提无非是自己处处中正安舒,阴阳互济。

 

在推手中,随曲就伸,逆来顺受,顺中求逆。要哪给哪,使之有力也无用武之地。虽然给之,却非放弃,而是于粘黏连随中见缝插针,予以击之。

 

我们常人虽然都有两个手臂,但是却非一个整体。甚至有时会互相影响极大。习练太极之人则两臂要有此起彼伏的呼应能力。如此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似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彼力欲制我,我擎而引之,随即一松再一放。通过阴阳虚实的转换衔接而实现借力打力;彼欲对我中心攻击,我顺而引之而泄其力;彼欲拽我,我顺势一松一放。实现二力合一。

 

太极以松柔为刚发的基础。没有松柔的能力就不能实现化开来力的效果。太极拳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就是柔的内里还存在着一个可刚可柔的劲儿。这个劲儿想化则如绕指柔,想发则瞬间可打在对方的平衡点上。

 

推手当中的化发并不能浅显的认为是手臂的松紧效果。实际上,无论是化还是发,真机妙谛处都在腰腿间。腰腿不活者,必受制于人。反之则制人。

 

武派的李亦畲先生说的好,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好的发放没有腰腿之功不可能。

 

只有具备了腰腿之功和掌握了这种发力的原理,则发人如弹丸。基于这个事实,在习练太极拳时,首要的就是肩部和胯部这两个大关节都不能有力,也不可做为发力点。其次是其它的小关节。不舍不得,太极拳就是反常道,反常识的武术,太极拳中的九松十要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已经指明太极拳习练的正统方向。

 

太极拳推手没有了中也就没有了它神奇的用。这个中具体到习练和使用当中,就是无时无刻的保持身体每一个对侧的平衡。这种平衡的练法逐渐出来的中,会在推手当中,根据对方的来力对身体中的干预情况而相应的具备自然反应。平时练拳练的就是合理的运动,进而强化这种运动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如果对侧不是平衡的则必然是失衡的,对方一碰当然不得不出去。

 

在练拳的身法八要当中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是便于蓄力,只有蓄上力,才能有力可发。反之则受人之制。

 

推手是练拳的检验。练拳时养成的合理习惯,就是在化和发当中无须思考,信手为之的体现。所以,一接手,即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跨,劲起于脚等等要求和习惯都是为了最终发力那么一下。

 

太极拳的随化随发是在小圈的情况下。它比大圈更简捷。但是,对习练者的功夫也相应的要求更高。无论是大圈还是小圈,无非都是擎引松放的不同形式的体现罢了。以上即为太极拳推手原理之大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