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先生:一个重度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

 三余无梦生 2016-08-04




市场不总是有效的,所以才有“市场先生是精神病”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着重于强调市场的无效性,而忽视了其有效部分,且“精神病”的说法虽正确但力度不够,不能让投资者对市场的无效性有深刻清醒的认识。所以,如果要用个更为准确的比喻,将市场先生称之为“重度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或许更为恰当。



发起病来很严重


以最近的2015年股灾为例,非投资者都能感受到股市狂欢后一夜暴跌引发的全民关注与人心震荡,更别说对于投资者造成的心理阴影了。在国外,美国在上世纪70、80、90年代先后出现过“漂亮50”股票、生物技术股、互联网股被炒到惊人价格的股市泡沫。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破灭。从微观来说,即便对于同一家公司,市场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给出相差百分之几十甚至几倍的定价,例如50年代IBM公司市盈率在80倍以上,而一年之内就变为20多倍。


市场先生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病一次,原因何在?


市场本质上是千千万万投资者的集合。因为性格、认知、能力、经验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每一个投资者在市场里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他们基于贪婪、恐惧、盲目自信等心理和情绪做出的买入、卖出等行为,都会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一个因子。千万个因子汇集起来,缔造了瞬息万变、阴晴不定的市场。巴菲特、芒格等大师尚且做不到完全摆脱人性弱点的束缚,更遑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了,这就造成了市场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自带人性弱点。


更进一步讲,市场还是人性的放大器。处于市场内的投资者,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赚钱,这种趋同性决定了每一个投资者在市场里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投资者处于博弈的关系中,都要与其他投资者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每一个投资者的情绪与态度都会影响他人,反过来也被他人所影响,在影响与被影响中,悲观变得更悲观,乐观变得更乐观,种种非理性因素都得到强化和放大,更别说市场从不缺乏所谓“股评家”、“专家学者”这些光鲜IP的指点江山,他们的一言一行足以影响众多追随者的判断与决策。君不见,有多少人在股市暴跌一片哀嚎时发誓再也不踏足股市,就有多少人在股市欢腾时加入凑热闹,似乎“别人能赚我也能赚,不赚是傻子”。当然,悲观、乐观、从众都不是傻的表现,而是人的天性导致人在思维上走入误区。


芒格提出人类有“避免不一致倾向”与”社会认同倾向”的思维错误。他认为,这种“求同去异“的倾向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种族延续与发展总结出来的最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这两种倾向也曾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到了投资领域却不但失效,反而容易让人的思维陷入僵化与教条,因为个体的贪婪、恐惧、犹豫、自负、急躁、盲目、傲慢、患得患失等情绪会传播、感染其他人,当这些非理性情绪积攒到足够的量与度时,就会引发市场“大爆炸”,以股灾等“重症”宣泄出来惩罚和警告失去理智的投资者。


群体无能导致了市场先生的“发病”,但这对投资者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对于一些内心强大、意志坚定的投资者而言,市场先生的发病期甚至“重病期”往往是其大有作为之时,巴菲特就说过: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会成为一个在大街上手拎马口铁罐的流浪汉。不过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要想达到成功者的功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精神病”也有间歇期


然而,市场如果时刻处于“发病期”甚至“重症期”,人将毫无作为,只能沦为市场的奴隶,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投资者投入市场的怀抱,更不会出现巴菲特、芒格等大神与众多投资者在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让人羡慕嫉妒恨。市场先生的魅力就在于它会“发病”,但也有“间歇期”。在间歇期里,股价能较为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业绩好的公司股价会比业绩差的公司高。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的例子同样举不胜举,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对于可口可乐的钟爱,虽然也历经股票下跌,但市场最终会证明这样一家股神都为其背书的优质企业之魅力,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近期贵州茅台股价的上涨。市场终究会让优质股脱颖而出,让坚守可口可乐、茅台这类优质企业的投资者尝到甜头。


为何市场先生这样一个“精神病”也会有“间歇期”?究其本质,是价格对价值的回归。理论上,价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反应,但市场的无效性导致了价格与价值在很多情况下总是处于偏离状态,在极端情况下,两者的偏离甚至可达到惊人的程度,且持续时间较长。然而如果我们在更长的时间背景里看,市场自会在价格与价值偏离到一定程度时启动纠错功能,因为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人具备反思与矫正的技能,当价格与价值偏离发生时,一开始可能只有少数人洞察到市场出现了不理性因素,他们会自行采取纠错行为,随着偏离程度越大,加入这个群体的人就会越多,当这种理性投资者达到足够的数量并能产生足够影响力时,就会推动市场价格回归理性范围内,市场先生就由“发病期”转为“间歇期”。


市场的这种理性回归,是人们进行投资最起码的基础——试想,如果市场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我们将基于什么进行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在市场上,“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说法站得住脚?


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出现“间歇期”的理想状况是需要条件的,比如足够的时间,投资者有发现优质股的智慧、有坚定的信念与耐心等。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投资者的不理性导致了市场先生“发病”甚或“病入膏肓”,而人对理性的回归最终又推动市场先生“病愈”,市场在“发病期”与“间歇期“之间切换,但终究回归理性,让有价值的企业在价格上得以体现,正如格雷厄姆所说:市场短期来看是个投票机,但长期来看是个起重机。我们无法预知市场先生“发病期”尤其是“重症期”何时到来,也无法预测“病情”可以恶化到什么程度、持续多长时间,所以巴菲特教导我们不要试图预测短期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对待市场先生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不卑不亢,不过分亲近也不视而不见,而是利用其无效、静待其有效,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人生。


中巴价值投资研习社
价值投资者都会关注的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