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
1953年的一天,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以家长的身份到小女儿就读的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听算术课的时候,发现许多孩子都很希望回答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而且即使回答,老师的反馈也不及时,整个教学情景非常荒谬,效率低下。他感叹到:“糟糕得很,他们正在毁灭心灵,而我们可以干得好得多。”从此,斯金纳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并提出的程序教学。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源于动物实验。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放着一只老鼠,有一根控制杆连着食物箱,老鼠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够得到一些食物,这样不断地压,用不了多久,老鼠学会了如何取食。在斯金纳看来,这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这一行为强化的结果。由此,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因此,有可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手段,可以将行为引导到预期的最后效果。他指出,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避免或者逃避来自家长、教师的惩罚,正确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得到强化。而且,在现在的教学编排中,老师往往在一个单元以后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一次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作业,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精确的、有计划的连续强化的方案,强化的次数远远不够。正是这些,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 在斯金纳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在规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比如奖品甚至一句肯定的赞语)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化为小的单位或者步骤,确保每个步骤的行为都得到及时的强化。所以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积极反应原则。就是要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有学生积极地接受教材,才能推动他参与进一步的学习活动,真正地掌握知识。二是小步子原则。即把教材分解为许多片段知识,编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次序的序列,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任何两个小步子之间的困难增加都是非常小的,无形中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感受到成功并自我强化,建立起学习的信心。三是即时反馈原则。即要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之后立刻知道行为的结果评价,从而保持行为,保持信心。四是自定步调原则。这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而言的,允许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的速度,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给每个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学习容易成功。按照这些原则,斯金纳设计了自己的程序教学模式,教材被分成许多小的学习单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每一个小的学习单元都由“解释――问题(提问)――解答――确认”几个环节组成并循环往复。 为了减轻教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斯金纳还发展了一套教学机器。这是一种台式机械装置,将所教科目的具体内容编制在纸带上,由浅入深地编成系列,通过一个特定的窗口逐个呈现,答案也由机器控制。如果学生独立操作教学机器,也可以实现“自定步调”。这个简陋的教学机器,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先声,斯金纳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教学机器之父。 和儿童中心主义相对应,斯金纳倾向于教师中心主义,在他看来,教育就是控制。程序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但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人类学习在本质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人类学习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并非完全是简单的行为反应,把学习看成是被动的,这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学习理论。而且只强调学生机械地接受教材和老师所提供的现成材料,并求得与教材、教师的同一认识,就会忽视甚至排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把教材切割成许多很小的步子,致使学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其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不快,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为这些原因,程序教学运动在60年代风行一行之后,便很快就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