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室友来上海一年多了,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也就一万块多块钱。我们在7号线的尾站,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挤在小小的出租房里,感觉在这里毫无归属感。 工作日早上7点钟,我就要爬起来挤7号线的地铁,因为路过静安寺这些比较繁华一点的站,往往人多的挤也挤不下,不管是站台上还是地铁里面全部都是人头。 这个城市盖满了高楼,但感觉哪一棟也不属于自己,房价高,节奏快,我们每天在上班、下班的路上行色匆匆,脸上挂满疲惫和茫然。 室友在一家设计公司给人当助理,每个月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有一天晚上,我从公司加班回家,整个人累的完全不想动弹。当时觉得很心酸,我满脸疲惫的问室友,“你为什么要留在上海?” 室友一脸文艺的回道:“因为我觉得有个人在这里等我!” “滚你丫的!能不能好好说话!” “你看,像我们这种年纪的还单身的,在老家早就要被拿出来批斗了! 如果当初毕业了时候,我们留在家里,说不定现在孩子都满地跑了。可是,现在你看多好呀!你努力工作,让自己变得更好了,那你以后的对象肯定也不会比你差呀! 在大海上,最不缺的就是机会。说不定你去看个展,就能遇见一个优质男呢!” 我居然被一向不善言辞的室友洗脑了,当天晚上,我就趁着这股热乎劲去逛知乎、天涯。猛然发现,和室友有共鸣的人还是挺多的。 大上海到底哪里好呢?翻阅了各大论坛,我得到了以下的几个结论。 01 很多网友在这一点上都是最有共鸣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个城市是公平公正的。 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有一次坐姐夫的车去机场,由于堵车,交通比较拥挤,有一辆警车,在我们车头前强行并道,车尾挂了我们的车。 当时车上的驾驶员下来,同赶来处理问题的交警说是我们撞了他,还说局长要他去机场接人等等。 显然,他们是认识的。我们想了想之后便打了110,把情况向他们说明,并请他们派督察来,很快,就有督察过来,辨明了是非,公正地解决了问题。 在上海,也许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在老家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利用社会关系去解决问题。 我父亲是国企工人,一直学不会阿谀奉承,到现在快退休了,仍然奋战在一线岗位。当时为了办病退,他跑了很多的地方,装尽了孙子才办下来。 所以,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都觉得没有关系在这个社会是办不了任何事情的。 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到上海工作,才发现原来不利用社会关系也能做事,原来只要努力就能获得你想要的。 留在上海,可能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公平。至少,想要办事的时候,只需要去跑腿,但不用卖笑! 02 前几年,上海市推出了“7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峰时段免费乘车”政策,政策实施以来,确实取得了较好的人文关怀效果。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很多老年人想着“不坐白不坐”,于是出现了老年人乘车去买菜,乘车去锻炼,乘车蹭蹭空调等现象。 增加了公共交通运行的成本费用,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造成拥堵,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社会资源。 但是就在上个月,上海取消了这一制度。 这并不意味着老人的福利减少了,反而是增加了。 以前是补贴直接发到乘车卡里,很多老人觉得不去坐,就浪费了。现在是真金白银的发到银行卡里面,不用就可以攒下来,而且门槛从以前的70岁降低到了65岁。 自从制度一执行,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下降了80%。 有人说,上海是第一个有勇气改革的城市,不一刀切的单方面取消老年人免费乘车制度,而是用配套措施保障老年人福利。 能真正听取人民的声音,十分人性化的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能让上班族和学生在辛苦了一天之后,在路上稍微舒服一些,为奋斗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光这一点,就有很多人愿意留下。 03 在刷知乎时,看到网友江江的回复时,我觉得整个人都有被温暖到。 江江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上海天真的想打拼一番事业,结果年底就被裁员。江江没告诉父母,在高中同学的研究生宿舍寄人篱下,想哭,盼着回家却不敢早回。 终于熬到了除夕前几天,查了最便宜的春秋航空的凌晨机票,机票非常便宜,但是必须四点半赶到某地坐机场大巴。 焦虑之下江江试着拨通了强生的订车电话。挂了电话,等待,彷徨。 这种不自信也许就是一个三四线城市年轻人对于大城市的不安全感。 第二日凌晨起床发现宿舍大门锁了,江江四处找来酣睡的楼管,开门,走在校园的路上我似乎失去了一切希望。 这个时候江江觉得这个城市其实根本不属于自己,他觉得自己像一个蝼蚁一样被这个国际大都市忽视了! 静静的校园,似乎又重演了当年毕业走出学校那一幕,盲目而有点绝望。 直到我走到学校大门,一辆绿色的桑塔纳,静静的等在空无一人的路边,车窗里感觉就像老电影里上海滩那种里弄里的灯光,却无比温暖。 此时差不多离约定的时间过了二十分钟,上车,司机微笑着问他目的地。 江江强压着激动,问司机师傅:当时就随便报了个地址您就一直等啊? 他回答简单而直接:是啊!我们公司让我三点半就过来了! 上车后江江盯着计价器,居然是按照正常打表的。对于来自四线城市的孩子,这有点不可思议。 到站下车,打表给钱,没有在啰嗦,这一切是这么不一样,却又那么自然。 江江说,在朝阳的机场大道上阳光让他感到了温暖。 想要知道一个城市有多好,那么就去看它的服务行业吧。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随时随地都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 04 小囡觉得上海这个城市是相对来说是文明的。 就拿前两天我坐公交的时候遇到的一件事来举例吧。我上公交车刚坐两站,就听到一个大叔突然喊道:“喂喂,皮革子落特!皮革子落特勒!” 过了一会儿,两三个声音同时在喊:“皮革子落特莱!” 然后,渐渐变成了四五个声音:“小歪头,侬皮革子落特了! ” 刚才说上海话的大叔大妈们,此时有部分开启了国语模式,用并不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喊道:皮夹子掉了!皮夹子掉莱~! 掉了皮夹的男生意识到了大家是在喊他,捡起皮夹想上车的时候。司机师傅停下了本已准备发动的车,开了车门。 前两天,我和同事聊到公交车上让座位的问题。 她说有天下班特别累,公交车上很挤没有座位了。她就一直靠在公交车的扶手栏杆上,后来有一个老爷爷从公交车座位上站起来给她让座,同事立马说“不用”。 老爷爷说:“你们年轻人上班好辛苦的,我不累的!” 这座拥挤不堪的城市,却恰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小感动。 这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城市 上海的美好,也许在于它的包容之处吧。它不在乎你的过去,只给了你满怀希望的将来。 表姐今年刚来上海,之前一直都留在老家的小县城里。虽然已经31岁了,但她觉得这个城市给了她很多新的希望。 她上个月刚刚在上海最好的几家国企之一找到一份工作,在此之前没有本行业工作经历,只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 得知消息的家乡所有亲戚朋友都问我是不是靠找关系进去的。在我们家那个找关系蔚然成风的小县城,以她这样的条件,想找到工作不靠关系是不可能的。 而事实上表姐是看到他们公司网站上的招聘启事,通过邮件投递简历,经过几轮面试才通过的。 她说:“很感谢上海这座城市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时光里,以它的包容和公平继续接纳了我,让我以30+的“高龄”仍然能从泥泞里站起来重新出发。 如果还在我小县城,我很可能是会工作无趣、孤独终老地度过下辈子。 但在上海,尽管前路荆棘,但我觉得通过努力,还能有机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06 有一次在地铁口,我遇见一个卖栀子花的老太太。 满头银发,一口苏白。 我就和她闲聊了几句。 “阿婆,侬年纪那么大了干什么还出来卖花啦,辛苦伐”? “哎哟,你不懂,今生卖花,来世漂亮”。 我仿佛还能记得夕阳下阿婆灿烂的笑容。 我想有很多个理由让我想留在这个城市。如果室友的理由是有个人在这里等她。那我应该是喜欢上海的偌大吧,它给了我很多的可能性。 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前男友,走路时,我从来不害怕。 也没有那么多的亲戚,会跟我说,你都25了,早就该嫁人了。 人民广场的炸鸡最好吃,徐家汇的日料我最喜欢。 马路上,看见长得帅的国外小帅哥,我都会用我不太流利的英文笑着对他say hello。 每个周末,能和朋友约上海艺术馆看展。 哪怕凌晨回家,也还能去全家买份便当,填满自己的胃。 最重要的是,它了给我无限的希望。只要努力工作,我迟早有一天能用我自己赚的钱,买我自己喜欢的包包,装满我自己的故事。 ps:本文部分事例来源于知乎,原作者可与小编取得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