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昵称34780701 2016-08-04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X

摩尔人将他们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称作安达卢斯(这也是现在安达卢西亚名称的由来,因为这里曾经是安达卢斯的核心领地,也是基督徒最后光复的地方)。而安达卢斯的统治者哈里发,王朝的首都,就在科尔多瓦。如果说塞维利亚给人的感觉是令人惊叹的,格拉纳达给人的感觉是令人伤感的,那么,科尔多瓦就是两者兼而有之。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熟悉伊斯兰教的朋友一定都了解,清真寺,如同其名字一般,是清静地敬拜真主的地方。所以,一般不会像教堂和佛寺那般气势恢宏、建筑精美、装饰华丽。他们,即使规模再大,往往,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净身小院、一个宽敞的大厅、和一个朴素的壁龛。真正的穆斯林们应该做的,只是朴素的虔诚而已。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院子里的金桔树上硕果累累,喷泉碎石铺地都有着东方悠闲舒适的情调,相比炎炎夏日更是清凉所在
据说摩尔人很重视水源,建立城市和建筑的时候会花很大的气力引入最好的泉水,宝聪明的领会了树池之间水渠的妙用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r>可是,科尔多瓦的清真寺不。他宏伟,外观上就如同一座城堡,有高大的门和宽厚的墙。内部的雕刻装饰,也是精美非常。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里面充满了珠光宝气。富裕的穆斯林们自己的作品也就算了,居然还有基督教拜占庭帝国送来的1600公斤重的黄金镶嵌画!凡此种种,让人怀疑,这真的是座清真寺么?这种华丽的装饰,难道是朴素谦逊的穆斯林应该做的么?是的,这是一座清真寺,因为当年科尔多瓦的穆斯林们确实就是在这里做礼拜的。但,只是在礼拜五,还只有中午。其他日子这个清真寺是不对信徒开放的。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科尔多瓦清真寺内最著名的,大概是那一千多根造型优美的马蹄形的柱子了(现存850根)。他们彼此的间距不大,看上去无边无际。虽然既美观又壮丽,可是却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在房子的里面树那么多的柱子呢?除了好看之外一点不实用啊,这些柱子上也没有雕刻,下面是蓝灰色的大理石,上面不过是在表层白色的石膏上涂上些红色的横线而已。呵呵,这个疑问我们稍候解答,现在,先回头来看看那场五百年的悲梦开始的时候。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摩尔人的安达卢斯,欧洲最富裕、最文明、最繁荣的土地。科尔多瓦的哈里发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整个安达卢斯名义上的统治者,首都科尔多瓦的国王。他隐秘的财宝至今仍是西班牙人的传说。这位被基督教国王们羡慕着、妒嫉着、恐惧着的君主,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呢?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我想,是悲伤的,是凄凉的。这种悲伤和凄凉,深深地隐藏在那座令人惊叹的,美丽无比的清真寺----科尔多瓦大清真寺里。
欧洲唯一连名称都保留下来的主清真寺,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当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得知大马士革传来的噩耗(他的亲戚全在那次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政变中被杀,他是家族唯一的幸存者)后,可想而知他的悲伤和愤怒。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可是,繁荣璀璨的安达卢斯是相对当时的欧洲基督徒而言的。现在的对手,可是同样文明、同样信仰、鼎盛时期的阿拉伯大帝国啊。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打个手机,一分钟之内,加拿大的朋友就可以知道我家里出事了。等到消息传到远在欧洲最西面的安达卢斯,他们再把本来调往法兰克前线的部队调回,然后再做做战争准备之后,阿拉伯大帝国的新王朝早已站稳脚跟了。由此,打回大马士革,打回圣地麦加的不可实现是早已注定了的。于是,半岛阿拉伯贵族和摩尔贵族心中的愤怒渐渐变成了无奈,由无奈又渐渐转为了思念。现在,除了悲伤和思念,他们的心里已经再没有别的东西,也再装不下别的什么东西了。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这张照片清晰的反应了征服者的改造:
基督教的穹顶凌驾在伊斯兰教的马蹄券上。更显出盛气凌人的架势和不协调的嫁接。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江南的人偶尔去北方,会嘲笑北方人看到下场中雨也兴奋。如果长期客居那里的话,则很可能会比北方人更夸张。也许,看到小区里的一洼池塘就会让他欣喜不已,心情舒畅。坐在那里,深深的呼吸一口,仿佛那一潭池水的气息是这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
我想,那些远离故土的伊斯兰贵族们可能也是这种感觉。久而久之,清真寺简朴虔诚的传统再也无法抵御住他们的家乡、对圣地的思念和向往了。于是,阿普杜勒.拉赫曼一世下令建造,后来的多位哈里发又不断的增扩建,终于造就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华丽无比的清真寺。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哈里发说,他的目的是为了造一座堪与东方匹敌的伟大的宗教中心。这话大概只有三十五分之一是真实的。因为前面说过了,这个可以容纳2.5万人做礼拜的清真寺,每星期只在礼拜五中午对信徒开放。既然不对信徒开放,那算什么宗教中心?装饰得如此豪华,可也不是国王的寝室宫殿,所以,哈里发谎言的真相显然也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奢华的欲望。那么,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他究竟是什么呢?
他是一个梦。一个历任哈里发的悲梦,一个所有滞留半岛的穆斯林们的哀思。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那厚厚清真寺外墙,是想象中大马士革永远不会被攻破的城墙;那高大的“免罪之门”,是想象中圣地麦加的大门;那些装饰精美的偏厅,是想象中中东浪漫美丽的宫殿;那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柱子,是想象中家乡一望无际的果园;那上面的红线,是想象中故土初升的和暖阳光,是家乡那挂满枝头、熟透了的无花果……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阿普杜勒.拉赫曼当时也许是恶狠狠地指着天,发誓说,“我要用我所有的财富,在西方建造一个新的宗教中心”的。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用所有的财富营造出来的,缩小了的城市。那里并没有一个新的宗教中心,只有昔日古老的大马士革、麦加、耶路撒冷和巴格达的美丽影子。阿普杜勒.拉赫曼,他骗人了,除了骗了他属下的臣民,也在骗他自己。因为科尔多瓦清真寺最精美、最重要、象征着伊斯兰信徒精神信仰的壁龛上,依旧清晰地指着麦加的方向。那里才是世界上所有穆斯林心中的圣地,那里才是世界上所有伊斯兰教信徒的精神家园和唯一的中心。包括伟大的哈里发本人在内。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科尔多瓦清真寺,他是一个梦。是一只远飞的倦鸟对家乡树林深深的眷恋,是一群勇敢远征的骑士对美丽故土深深的眷恋,是一群虔诚的信徒对心中圣地的悲梦……。这个梦外表雄伟华丽,可是当你触摸到他的高墙细柱,指尖传来的,却只有悲凉。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个时代欧洲最灿烂光辉的科尔多瓦,如今留下的,不是雄伟壮丽的皇宫(事实上,史书上似乎没有任何记录表明摩尔人在他们的首都大规模的建造过什么豪华的宫殿),也不是什么繁荣的集市(尽管那个时代的科尔多瓦是欧洲最繁荣富庶的城市),而仅仅留下了这座当时极少使用的,雄伟、美丽、迷幻、伟大的清真寺。也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全欧洲的主清真寺里,只有他被保留了下来。在天主世界教的第二中心西班牙,他甚至可以保有伊斯兰清真寺院的名称!
也许,这也就可以解释卡洛斯五世,这位之前拆毁了无数清真寺的基督教国王,在看到这里也正被改建为教堂时,居然做出了顶撞基督教会的惊人举动。这座清真寺之所以得以仅存,据说就是因为他当时的冲冠一怒。当时,他拍案而起,大骂教会,说出一句令无数来过科尔多瓦清真寺的人回味无穷的话,“你们为建起一些在我国到处都能见到的东西而破坏了再也无法找回的东西”!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五百年回眸
是的,寺庙,拆毁了可以重建。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对精神家园的寄托,这些全人类共有的美梦,拆了,就再也没了。
西元1236年,伊斯兰教历614年,中世纪欧洲唯一的光明,摩尔人安达卢斯的首都科尔多瓦,陷落了。
以上文章来自穷游八袋长老shenliehai的《西班牙葡萄牙作业》,介于原作像长篇小说般篇幅无法转载,只好鲁莽的摘出一些内容。(原文地址http://bbs./thread-225828-21.html
拜读作者的文章近半个月,字里行间感觉作者为大度之人,应该不会介意。首先感谢原著!虽然只是穷游网上的游记,却比如今许多旅行之后就著书的内容要精彩许多,我以前对西班牙和摩尔人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全因有了作者的游记,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在旅途中继续拜读华盛顿.欧文的著作《阿尔罕伯拉》《征服格纳纳达》。令我不至于在伟大的建筑和城市面前茫然而后悔,好似到了巨大的宝藏跟前毫无准备、空手而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