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雕版印刷术(刻本)未出现之前,书籍传播惟靠人工抄写,称作“抄本”。加之那时纸张并不普及,故而书籍数量十分有限。唐代以后,刻本虽然比抄本便捷许多,但刊行数量亦受限制。及至宋人发明活字印刷术,书籍刊印量仍远不及现代。所以古代书籍实为稀罕物。又缘于读书人爱书不亚于财迷爱钱,他们相互借书就兹事体大了,既不可随意为之又要有所讲究。送钱有碍斯文,送酒颇为雅驯。由是古人借书都须携带酒醴。 西晋大将军杜预(别号征南)曾给他儿子写信云:“借人书一痴,还人书一痴。”痴字费解。按《说文》,痴字意为不慧,引申为迟缓痴呆。宋人黄山谷《借书诗》云“愿公借我藏书目,时送一鸱开锁鱼”,又云“明日还公一痴酒”。鸱,别意为酒器。苏东坡《和陶赠羊长史》有“不特两鸱酒,肯借一车书”句。痴、鸱虽同音,但一痴酒意为如何? 宋人何薳(wei)《春渚纪闻》“瓻酒借书”篇说,他怀疑黄山谷上述两句诗中的痴、鸱二字或有不同,便查阅唐代孙愐《唐韵》。发现“瓻”字条下注云:“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借书盛酒瓶也。”由此得知诗文中痴、鸱、瓻原本为一物,皆为酒器。三字同音同韵,作酒器用时互为通假。有人怀疑杜征南所书“痴”为讹字,看来不确。杜、黄均为学问广博造诣匪浅之大家,不会二人皆“痴”。《唐韵》便是答案。 黄山谷句中之“开锁鱼”未见前贤训释,本人揣测大概为宋代酒品名称,如时下“茅台”、“五粮液”是也。借杜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韵,凑两句趣儿:“古人借书须送酒,茅台作伴好商量。” 一痴酒小者五斗,着实不少。杜征南之晋代,借书须送一痴酒,还书仍须一痴酒。如此,买书不知多少酒。宋代颇有改观,苏东坡两鸱酒可借一车书。而且苏、黄二人皆未言还书时尚需酒否,显见与晋代或有差别。何薳说:“当是古人借书,必先以酒醴通殷勤,借书皆用之耳。”(《春渚纪闻.卷五》) 数十年前借书还算普遍,眼下似乎已经绝少。一是书多读书者少,二是电子书势强纸版书式微。或许再过些年,朋友间借书事也成为“一痴酒”样的典故旧闻了。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博精选+七渡文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