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书品在于人品——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创作记 ■孙云层

 广羽人三九 2016-08-04




书品在于人品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创作记


孙云层


笔:长锋兼毫

墨:红星墨液

纸:仿古绢

砚:瓷碟


  何绍基曾自谓:“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书法在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深厚的传统,片面求新是立不住脚的。

  我小学时习书从柳公权入手,迄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学书期间对其他的书体都有过临习。项穆《书法雅言》中说:“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笔畅。”那些资学兼长的人的确令人向往,我只有根据个人的喜好给自己确立一个学习的方向。多年来我一直倾心于二王一脉的书风,并作为自己学习的重点。前人在继承二王书风上或平正或欹侧,或壮美或秀美,皆演绎着不同的风格。

  早些年我喜欢用短锋硬毫,用不洇的纸写线条滑溜的小字,追求细腻、精美,专注于用笔的细节,以为这样才能贴近古人,直到看了明清王铎、傅山等人临二王的大字印刷品后,思想才有了改变,他们的临作有时与原帖有很大的出入。有时原帖是行书,王铎创造性地临成草书,从笔法到字形分解了原帖的秩序,拓展了新的空间。古人的传承和转化能力给我很大的启示,基于对明清人临帖与创作的认识和体悟,自己不再满足于精致的小字,日常临帖时逐渐将字放大了写,技法也随之进行了改变。比如,小字提多按少,用指、腕就可以,大字则需要用到肘、臂乃至全身之力,线条不能一滑而过,多了些挥运的摆动。创作时在字形上不能照搬古帖的字,不可使作品成为“集古字”,根据自己平时所学与审美意趣,我尽可能做到因势利导,虚实、疏密,字之大小等对比关系,顺应字势而生发,由此才合乎自然书写。至于如何让传统帖学的古意在自己笔下进行传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为自己确定的方向是,以二王为根基,再旁涉唐宋明清其他诸家,争取做到融会贯通,再进一步追求时代气息风貌。

  我的十一届国展入展作品,内容写的是《郑板桥诗三首》(如图),我素来敬仰郑板桥的人品,其为官清廉,心系百姓,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其为艺也敢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其诗意,我在创作前把内容先背下来,以免书写时因内容生疏而掉字并影响气韵的表现。我不擅长形式制作,这么多年来投稿都是用整纸去写,喜欢一气呵成的感觉。前些年也曾试着裁好多块纸去创作,结果一纸一样,连风格都统一不起来,很影响情绪。当然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适合自己就好。就像大字与小字,大字写不出小字的书卷气,小字也写不出大字的气势。将内容背熟后打了遍草稿,对章法布白有了个大概的安排:整篇正文六行,落款小字二行,注意字的大小穿插,力求笔法率意又不失精到。先临古帖找感觉,觉得有了创作的欲望后,以长锋兼毫在仿古绢上连续写了5幅作品,逐一比较后挑出一幅进行投稿。

  现在再看此作,尚有诸多不足,以后应多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及笔墨功夫,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书法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孙云层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行草《郑板桥诗三首》条幅 规格230cm×84cm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