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生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学生、政治学家阿伦特之间、剪不断理还乱持续了一辈子的师生恋加婚外恋,是该感慨呢,感慨呢,还是感慨? 汉娜·阿伦特,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岁时,她来到马堡大学,成为哲学副教授马丁·海德格尔的学生。据海德格尔写信告诉阿伦特,在课堂上见到她的第一眼,他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那一年,海德格尔35岁,是马堡大学极受欢迎的教授,有着“校园巫师”之称。海教授,很快以书信方式对年轻漂亮的阿伦特展开了攻势。哲学家的才智、中年男人的魅力加上无数激情的甜言蜜语,刚走出家门的阿伦特自然难以招架,俩人很快秘密地相爱了。 那时海德格尔已婚、有两个儿子,正在写作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时间与存在》。哲学家并不想因为对阿伦特的爱,影响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和社会地位,更不想因为这个漂亮而聪慧的小姑娘,而影响自己的家庭关系。所以,在他和阿伦特的地下情两年以后,海德格尔坚持让阿伦特转学。 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爱从来都是无条件地顺从,包括他们的约会地点、时间和方式,她要不要给他回信,乃至两性关系的一切,都是海德格尔作决定。如果他没有要求,她不能给他写信。据海德格尔说,这是为了让她的信更珍贵,让他能有更多时间想象她写信的样子。 她极不愿离开他。但在他的坚持下,她还是拿着海德格尔的推荐信,离开马堡大学到海德堡大学,师从她情人的密友、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卡尔·雅斯贝斯,攻读博士学位。 海德格尔的情书很快追到了海德堡。在他们俩人的爱情长跑中,始终是海德格尔在控制着俩人情感的节奏。有时连续几个月他杳无音讯,阿伦特以为他们的关系结束了,可突然,他来信说他们又有机会共度良辰美景了,于是阿伦特抛开一切,飞奔到海德格尔身边。 当阿伦特沉浸在海德格尔的爱情中幸福感满满时,突然,他们在火车站擦肩而过他连一个眼神都没有,只因为他的身旁有一大堆同事朋友。阿伦特倍受打击,幸福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1929年,汉娜从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但由于她是犹太人,不能获得教授资格证书,因而不能在大学任教。她只能在欧洲国家之间流浪,寻找愿意给犹太人发薪水的工作。这一年,她在柏林与作家安德斯结婚。他们于8年后离婚。 而此时的海德格尔,走上了另一条路。1933年,早已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的海德格尔,当上了弗莱堡大学的校长,不久还加入了纳粹党。虽然他的校长没当多久,但他多次发表演说写文章鼓吹纳粹主义。这让阿伦特感到害怕和陌生,于是写信给海德格尔,要求他远离纳粹,更不要公开宣称被纳粹所吸引。 海德格尔回信说,他并不想这样做,因为他的确被纳粹党所吸引,并且已署名宣誓效忠希特勒和纳粹党。他在信中还写到,她对他的魅力,不会因岁月的流逝和空间的隔离、不会因政治见解和哲学道路的不同,而有丝毫减弱。无论她和谁在一起,他相信,唯有他们俩的心,才是彼此的归宿。 曾经被盖世太保关进监狱的阿伦特,1937年,又被剥夺了德国国籍,只能继续呆在巴黎的廉价酒店里。在这里,阿伦特找到了她后半生的另一半、德国诗人和哲学家海因里希·布吕赫。 布吕赫不是犹太人,出生贫寒,从未受过正规教育,连夜校都没毕业。但他们在双方都还有配偶时,已相恋并同居,直到1940年才正式结婚。后来和阿伦特去美国并走到生命的终点又葬在一起的,也是布吕赫。 法国沦陷后,阿伦特夫妇在美国驻马赛领事的帮助下,经西班牙去了美国。生活安定下来之后,阿伦特的教学和著述,名气越来越大,成为美国文化界影响力日盛的人物。布吕赫,也与阿伦特并驾齐驱,著书立说站上了大学讲台。布吕赫对阿伦特的爱、关怀与包容,让阿伦特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与海德格尔的爱完全不同的情愫。 仍在德国的海德格尔,日子却很不好过。二战结束,海德格尔受到的猛烈批评前所未有。他不能参加学术会议,不能到国外演讲,著作被禁止出版。虽然海德格尔从未后悔,也从不自责,但他不得不为洗清自己而一再努力,但收效甚微。 是阿伦特,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已加入美国国籍的她,1950年专程回德国,出席海德格尔的调查会,为他辩护。阿伦特的丈夫布吕赫认为,作为人的海德格尔很差劲,但作为哲学家,他是伟大的。因此,布吕赫支持阿伦特为海德格尔奔走,让他回到学术上来。就这样,阿伦特成了海德格尔的代言人、翻译、他的哲学思想的推广者。 后来,海德格尔又恢复向阿伦特写信赠诗寄生日礼物。他的著作在美国出版的一切事宜,包括出版商选择、版式审定、版税等等,全由阿伦特代为处理。他们俩人,逐渐回到一种平静、温暖、介于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准浪漫关系”之中。 但自1952年以后,他们俩没再见面,直到1966年。这一年,阿伦特60岁,海德格尔77岁。3年以后,他们的交往变成了两个家庭。阿伦特和布吕赫一起,去探访了海德格尔和他的妻子。 1970年,布吕赫在美国去世,海德格尔夫妇发去唁电。阿伦特和海德格尔夫妇之间,照例是阿伦特每年一次回德国探望他们,海德格尔照例是书信的勤奋写作者。他此时的信,除了一如既往的优雅美文,更多了些温暖与关怀,在分享哲学和政治见解的同时,多了些生活上的劝诫和建议。 阿伦特于1975年12月心脏病发作去世,死后与丈夫葬在一起。5个月后,海德格尔在德国长辞。 |
|
来自: 花间挹香 > 《思想家与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