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经典背诵班《黄帝内经》第十八天

 为什么73 2016-08-04


《黄帝内经》第十八天



【原文】19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注释】

 

俞在颈项:俞,通输、腧,即腧穴。腧穴为经气输注之处,同时也常是邪气人侵的门户。张介宾注:“春气发荣于上,故俞应于颈项。”然下文说:“春气者病在头”,颈项当为头之误,故张琦注:“肝胆之经,颈项皆无俞穴,下言春病在头,颈项即头之变文。”


俞在胸胁:张介宾注:“火气应于心,心脉循胸出胁,而南方之气主于前,故俞在胸胁。”


俞在肩背:张介宾注:“肺居上焦,附近肩背,故俞应焉。”


俞在腰股:张介宾注:“腰为肾之府,与股接近,故俞应焉。”


俞在脊:张介宾注:“脊居体中,故应土也。”


春气者,病在头:王冰注:“春气为肝也,各随其藏气之所应。”


夏气者,病在藏:藏,指心脏。张介宾注:“在藏言心,心通夏气,为诸脏之主也。”上文言“俞在胸胁”,而此言藏,马漪说:“夕卜为胸胁,而内为藏也。”


秋气者,病在肩背:王冰注:“肺之应也。”


气者,病在四支:支,即肢。马漪注:“上文言腰股,而此言四肢者,以四肢为末,如木之枝得寒而凋,故不但腰股为病,而四肢亦受病也。”


( qiu音求):鼽,鼻孔堵塞;衄,鼻孔出血。昊良注:“亦阳气上升之故。”


仲夏善病胸胁:农历五月为夏季之中,称为仲夏。夏气者病在心脏,心之脉循胸胁,故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洞泄,泄泻无度。寒中,即内寒。中央为土,病在脾,脾主运化,脾阳衰微,故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秋善病风疟:风疟,疟疾的一种。夏宜疏泄,逆之而汗不出,则暑邪内伏,遇秋风凄切,金寒火热相战成为疟。


冬善病痹厥:痹厥,指关节痹痛,手足麻木,逆冷等症。张志聪注:“四肢为诸阳之本,冬时阳气下藏,经气外虚,风入于经,故手足痹厥也。”


按踌:王冰注:“按谓按摩,踌谓如踌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按踌即按摩、气功、健身操等养生的方法。张介宾注:“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故冬宜养藏,则春时阳气虽升,阴精自固,何有欺妞及如下文之患。”


:吴良删此春字。

 

飨泄而汗出也:《新校正》注:“详‘飨泄而汗出也’六字,上文疑剩。”


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张介宾注:“此正谓冬不按蹄,则精气伏藏,阳不妄升,则春无温病,又何虑乎执拗颈项等病。”


此平人脉法也:脉法,这里统指诊法而言。又(新校正》认为“详此下(指夏暑汗不出以下三句)义与上文不接。”故张琦说:“此三句他经脱文。”


【按语】

本段根据人与自然统一的“四时五藏阴阳”的理论,论述了四时八风之邪所致五脏病变的一般规律,所以它的内容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其所论的病证来看,主要是论病位问题。这些各不相同的发病部位,正体现出王冰所说的“各随其藏气之所应”的观点。此外,文中值得提出的有二个问题:一是特别重视冬季的养藏气,突出了肾的精气对四时发病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保养天真的进一步发挥;二是文中提出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为后世温热病伏气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冬不按踌,春不欺此......”一节,李治《古今桩》认为春、夏、秋、冬四时,着宜导引,“但勿使发泄至于汗出耳”。如汗出则外邪易中,因而发生如“春伤于风,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疚疟;秋伤于湿,冬为痪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等病变。所以他怀疑本篇所云,应是“冬不按踌,春必敷妞,或病颈项;春不按蹄,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蹄,秋必病风疟;秋不按踌,冬必痹厥”。这是与现代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

编辑:刘一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