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延安之行丨 杨林林

 易叔p2hi6w7vbr 2016-08-05

【小编小记】

难忘的延安之行

杨林林 (2014.10)

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期待,我和我的弟弟妹妹终于在今年的8月4号到9号完成了“重走父亲当年足迹”的延安之行。这次来延安主要是两个任务,一是将我们的父亲杨作材1983年重返延安时的讲话录音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再就是沿着父亲的足迹重走延安路。

小编同杨正、杨林林、杨宏、王嘉在延安保育院

2013年的夏季,延安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持续连阴雨天,整个延安地区侵没在雨水中,城市和百姓遭受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也因此取消了前往延安的行程,退掉了早已预订的机票,从西安返回了北京。一年后,我们终于如愿来到了延安,受到了延安文物局以及各革命遗址、纪念馆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对我们的行程进行了细致周全的安排,并派出工作人员和车辆全天侯的陪同走访。每到一地都有当地的遗址保护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自接待,并派出优秀的讲解员带领我们进行详尽细致的参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和这些同志深入细致地交流、沟通,使我们又了解到许多我们原来并不了解的情况。特别是一些遗址还对我们开放了尚未开放参观的建筑,比如,正在维修中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大楼、王家坪军委行政处办公室、为冈野进建造的日式石窑、枣园的品字形别墅等等,使我们得以亲眼目睹了父亲亲手设计、主持建造的这些建筑,并和遗址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在延安纪念馆王改户副馆长、杨家岭纪念馆郭妍同志和王小龙同志(西北局纪念馆)的陪同下,我们从一下飞机就开始了紧张的寻访。在接下来的五天当中,我们马不停蹄的依次参观访问了边区大礼堂、边区银行、抗大、西北局、自然科学院、保育院、中央医院、沟槽渠造纸厂、茶坊兵工厂、美军观察组、中央党校、王家坪、枣园、杨家岭等父亲曾参与或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建筑或遗址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包括父亲曾考察过的鲁艺遗址桥儿沟天主教堂和甘谷驿天主教堂,我们也进入其中进行了仔细的观看,来到延安,我们舍不得错过一处爸爸曾工作过的地方!

其实,延安——这个我心中无比神圣的革命圣地,我曾两次前往瞻仰。但那时我只知道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是父亲亲手设计建造的——这还是父母的一位老战友阿姨告诉我们的,因此对延安就怀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情。直到父亲离开我们以后,为纪念他老人家百年诞辰我们整理他的讲话录音才了解到从1938年夏季到1945年10月的将近八年当中,他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建筑工作,从沟槽渠造纸厂的烘纸房开始到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他亲自设计和参与建设的许多建筑成为了党中央办公和召开会议的重要场所,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枣园,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观赏了成品字形布局的三座小别墅,当年这里分别是中共中央机要局、中央军委作战室和中央办公厅行政处所在地。三座别墅造型各异,但是同样精致小巧,至今看上去都不过时,甚至还透着几分时尚。

在王家坪,我们走进军委礼堂,礼堂不算大,父亲也曾讲到这个礼堂没有特殊的建筑难点,但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接近屋顶横梁的地方,清晰地看到被上世纪70年代末的洪水淹过的痕迹,木质结构的礼堂至今安然无恙。我们还来到了当年按中央指示为冈野进修建的日式石窑,说是石窑,并非窑洞,而是一改陕北窑洞的一般样式,建造的一座三开间的石木建筑,按冈野进的生活习惯和要求,石窑的门开在了后边,室内铺上木地板并且做了地暖,在石窑的外墙脚下我们看到烧地暖的灶坑和墙上留下的被烟火熏黑的痕迹。看到这一切,我似乎感到在当年陕北寒冷的冬季,石窑内一定是暖融融的。

最不能遗漏的是位于杨家岭的中央办公厅大楼。说是大楼,自然不可与今天的大楼同日而语,但在当年的陕北大概找不出第二个可与她媲美的建筑。这是一座三层楼房,底层最大;二层居中,分别在两侧开门,把一层的屋顶作为凉台;三层则是一间大会议室。在大楼的建设过程中,发现背靠山坡的一面二楼的窗户正对着警卫排的住处,三楼窗户则正对着毛主席住的窑洞,于是把窗户改成了门,并且修了两座木质过桥,大大方便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的进出。从大楼的上方向下俯视,整座楼好似一架飞机,于是这座办公厅大楼就有了一个形象的别名叫“飞机楼”。1942年毛主席在大楼一层西侧大会议室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尚未对外开放的大楼内部,感受着当年党中央在这里夜以继日的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宏伟气魄!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能向更多的参观者开放。

位于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正处在全面的整体维护之中,空旷高大的礼堂内布满了钢铁脚手架,但却没有一根支撑屋顶的立柱,这是这座礼堂在当年没有机械设备,没有钢筋水泥的条件下所做到的一大特色,我们不禁为父亲和礼堂的建设者们,特别是陕北的石匠、工匠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深感惊叹,经过了七十多年岁月的洗礼,经受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考验,礼堂巍然耸立至今!1945年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走进大礼堂,朱总司令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开大会!中央大礼堂必将继续伴随着延安革命圣地的光辉历史走向更远的将来!

特别令我们倍感亲切的是,按照父亲1983年回延安时的回忆,我们竟在杨家岭,王家坪找到了父母亲当年在延安住过的窑洞!我想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回家了。

在延安的五天当中,有四天基本上在下雨,前往永宁寨难民纺织厂遗址和安塞李家塔礼堂遗址的行程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雨中的乡村之路泥泞难行,时有滑坡,泥土覆盖了路面,行车的艰难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很难想象的。

8月5号我们冒雨前往位于志丹县的永宁寨难民纺织厂遗址,父亲当年曾在这里参加工厂的迁建和整顿工作。县城距离延安城50多公里,志丹县文化馆馆长白保荣和党史办主任崔炜两同志冒雨驾车带领我们前往距县城20多公里的永宁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雨中行车,来到了难民纺织厂所在地。我原以为既然是可以安置一个纺织厂的寨子,一定是在一个村子,或山沟,或平川,或山顶,或甚至是窑洞里……,没有想到这个当年的“八路军被服厂”竟然是在洛河边一座石山的悬崖峭壁上!当我们的车接近永宁山的时候,远远看到前面一座光秃秃的石崖峭壁上有很多错落的石窑洞悬挂在上面。我指着那里说大概是“天葬故人”的“悬棺”之地,结果我大错特错了,原来那里竟然是我们无数次提到的“永宁寨难民纺织厂”的所在地。山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只有峭壁上的石窑洞,通往山下只有一条羊场小道和一个架在两边断崖之间的吊桥-----这里是一个无法攻克的“坚固堡垒”。我无法想象,当年的军民是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冒着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为了革命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坚持生产,眼前是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脚下是流淌不息的洛河,身后是作为生产车间的石头窑洞,真的无法想象他们怎样从山下将机器设备背到山上,怎样运来给养和物资,又怎样度过漫长漆黑的夜晚,怎样从一条狭窄的石阶小路下到洛河边取水……,太多的无法想象,他们的生产生存面临太多的危险,一步不慎就将跌入流淌的洛河,不知当年牺牲了多少战士、工人和老乡!这艰苦而光辉的历程值得我们好好的记住他们,告诉我们的后代,延安不仅是党中央的办公地,有大礼堂,有八路军,还有这样的工厂,有这里的工人和老乡!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和英勇牺牲养育了我们的军队,供给了八路军的军需。此外,还有沿河湾镇的茶坊兵工厂,沟槽渠的振华造纸厂等等,在当年国民党封锁的艰苦条件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自己动手,从无到有,保障了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当年没有汽车,没有公路,但是,从党中央领导到一般干部战士就是靠着马匹,牛车,手推车,靠两条腿,丈量了延安的土地,丈量了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县里的同志告诉我们,根据市文物保护的统一安排部署,永宁寨的难民纺织厂遗址已列入保护范围,复原的维修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山上,我们看到已有民工在清理修整通往山上的道路,山上石窑的清理修复工作也即将全面展开。永宁寨不再仅仅是一个防避战乱的古寨,而是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革命遗址。我们期待着她放射出革命圣地的霞光,成为教育子孙后代永不忘本的红色教育基地!

现已84岁高龄的张兰英老人

8月6号,继续阴天下雨,路上比前一天更加泥泞难行,很多地方汽车已无法通行。那天,原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霍静廉副馆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门陪同我们前往位于安塞县的李家塔村,寻访为召开党的七大修建的、也是我们的父亲杨作材建筑生涯中独立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礼堂:李家塔礼堂遗址。当我们的汽车行进到无法继续前行的时候,停在了靳家河村一户老乡家的门前。听说我们是前往几里地外的邻村李塔村寻访大礼堂遗址,男主人热情地拿出长筒雨靴,告诉我们穿凉鞋是根本无法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的。在安塞县志办高勇杰,文广馆谢妮娅两位同志的带领下,往返近3个小时,我弟弟杨正在远处山上一人多高的草丛中寻到了当年为代表们居住准备的已经残破不堪的土窑洞,看到了窑洞里白灰墙上的刻字;而礼堂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只留下老乡们记忆中的遗址在默默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修建礼堂的热烈场面,庆祝礼堂落成喜迎春节的联欢会仿佛又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年修建礼堂时,缺少一根大梁,李塔村张久林村长毅然决定砍了村中唯一一颗大柳树,做了礼堂的大梁,解决了礼堂建设的燃眉之急。父亲被张村长这一举动深深感动,同时又为砍掉了大柳树深感痛惜——陕北缺少林木,一棵树长大成材要多少年啊!他一直惦记着将来一定要为村里多种些树。今天,我们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李塔村,希望为这里的绿化做点贡献。来到这里后,我们看到不仅是李塔村,整个陕北高原已经被绿色覆盖,从飞机上竟看不到一寸裸露的黄土,真是旧貌换新颜。现在看到满山的青翠树木,可以告慰我们的父亲,您的愿望早已实现了。

之后,我们在高勇杰同志的带领下来到了李塔村老村长张久林的女儿张兰英家中。当年只有9岁、现已84岁高龄的张兰英老人,从李塌村嫁到了王家河村,中间隔着靳家河村。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听力不强,但她仍然清晰地记得大礼堂是二层的房子,孩子们常在礼堂看戏,玩耍,还特别提到对当年的一个墨水瓶至今记忆犹新。和张奶奶的儿孙们在一起,我们感觉那样的亲切,我们代父亲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挂念之情!

我们还见到了当年和父亲一起建造杨家岭中央大礼堂的木工师傅蒋世雄的后代——蒋莹兄弟姊妹5人。1983年父亲回延安特别提出想见一见当年在一起搞建筑的陕北工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仅见到了蒋世雄师傅,他的师傅就是父亲想见而未能见到的,早已退休回到米脂杨家沟老家的大礼堂工地木工工长王应明老师傅。父亲曾深情地回忆在修建大礼堂时,大家干活在工地,休息在工棚,一杆旱烟袋一人一口轮流抽。在紧张施工中父亲和这些能工巧匠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心中一直记挂着他们。蒋莹兄妹用地道的陕北美食,盛情款待了我们。大家一边品尝着羊肉粉汤、荞麦饸饹、洋芋擦擦,子长煎饼、黄米米酒,一边畅谈着父辈对当年往事的回忆,相互间竟没有丝毫初次见面的生疏和拘谨,倒像是久别的亲人,心里充满了父辈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那样温暖,那样亲切!

在五天的行程中我们参观访问了二十多处父亲工作过并留下建筑的遗址。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文管部门的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熟悉每一处遗址发生过得历史事件,更渴望了解这些遗址的建设过程。在交谈中我感到,他们不仅仅是在做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工作,更是对发生在延安的这段革命历史的研究工作、史料的搜集保管工作充满了热情和钻研精神。特别是那些年轻的讲解员同志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使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

我们还看到很多有成就的研究人员、资深的老师,比如霍静廉老师、米世同老师、齐佩良老师、董玉梅老师、王榜文老师、谢妮娅老师等等。他们在延安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中几乎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有些虽已退休,但至今仍然奔波在延安革命史料的收集、研究、探讨的岗位上。还有分布在延安周边县城基层文管部门的同志们,那些因年久早已损毁严重的遗址正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逐步的修复。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同志们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延安的光辉历史、延安的革命精神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充满敬意,并由衷的感谢他们!

8月8日,在杨家岭革命遗址中央办公厅大楼前,举行了简短而庄严的捐赠仪式。延安文物局的董智安书记、裴小元局长、苏雅玲副局长,延安革命纪念馆原副馆长霍静廉同志,杨家岭旧址部高延红主任等领导同志和杨家岭的讲解员同志们出席了捐赠仪式。当髙延红主任从我弟弟杨正手中接过记录着父亲1983年回延安时的讲话录音的数据光盘时,我们感到自己终于完成了一项历史使命——将父亲参与延安建设的历史归还给了延安。之后裴小元局长的讲话,更让我们感到这一捐赠举动的价值所在。

8月9日,满怀着激动和不舍的心情,我们离开了延安。短短几天的延安之行是我经历的无数次旅行中最难忘的一次,我将永远铭记父辈的光辉历程,将延安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