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景观植物的意境营造

 中土勾陈 2016-08-0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持续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源远流长以建筑构造、山石、水系、植物融为一体的中国园林体系,而园林植物造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中独特的的艺术奇葩。植物在完成功能后,有意识创造的意境形成使其有更高境界和人文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古代诗词及民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词赋,注重文化内涵,以植物比德,其意境美而深邃,富有诗情画意,以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各地传统民族文化的风俗习惯中,许多植物有其本身的固有寓义,植物给人各种联想,在欣赏,讴歌大自然中的植物美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许多植物的形象美概念化或人格化,赋予丰富的感情,不同的植物具有了不同的内涵。


以植物材料为基础的种植设计必须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园地植物景观设计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审美意识或审美观,不同时代及不同的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人都会有所不同。但美有一定的共性,人们对的植物景观总会认同的。美是植物造景追求的目的之一,所以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园林植物景观的实质是园林植物或由其组成的“景”的刺激,从而引起人们主体快乐、愉悦、敬佩、爱慕等情感反应的功利关系。园林植物本身具有自然生态美学的成分;同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又具有生活美的因素;园林植物景观是运用艺术的手段而产生的美的组合,它是诗是画,是艺术美的体现。总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需要综合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中国传统造园文化博大精深,及造景手法也是丰富多样,大致归纳为“自然之景、情景交融、空间组景、主从置景、因借得景、四时造景、风水择景和色彩染景”等艺术手法。



1
师法自然

中国造园从秦汉时期帝王苑囿,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自然山水园林,以及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皆自然景观,营造自然景色。在植物造景方面,直接利用植被,或在园林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精心设计种植。传统造园中的植物造景总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随机造景,并无固定模式,是所谓“有法而无成法”,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现代植物造景更应“源于自然而要高于自然”。



2
寓情于景

传统造园植物造景取法自然,模拟自然景色,更有化情于物,融情于景,景中有诗,诗中有画,画里藏景,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人文自然景观和优美生活环境。传统造园植物造景普遍运用诗画理论,使自然景观寓涵人文之情,并通过楹联、匾额、题咏、石刻等手段,将花草树木与文学艺术同园主人或观赏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达到托物言志、借景于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苏州拙政园“留听阁”,南临水池,池中植荷,秋雨落残荷,滴答有声,如此雅逸之景,与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无不关联,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3
空间组景

传统造园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景是根据各种植物景观在园林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进行巧妙布局,合理安排,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与空间艺术效果。中国传统造园讲究含蓄,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空间特色,达到景观“先藏后露,欲扬先抑”的效果。具体空间组景手法多种多样,如对景、分景、俯仰、夹景、透漏、虚实、引导以及层次与景深等。如拙政园中部景区“四壁荷花三面柳”的植物景观就颇具空间特性。



4
主从置景

中国传统造园很注重主从关系,植物造景也不例外。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在古典园林环境中,特别是较小的园林空间或某一景点处,植物景观都有重点与一般、主与次之分。如留园西部景区以槭树为主,配以银杏、柿等其他的秋季观叶树种,创造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大自然优美景色。再如沧浪亭“玲珑馆”周围主要种植各种翠竹,配以古柏、巴蕉等植物,体现“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优美清幽的自然景色。另外,还运用丛植、群植同一种植物来突出某一种景观特色,形成局部园林空间的主景,如牡丹园、月季园、菊花园、桃花峪、梅花岭,海棠坞等。



5
巧于因借

古典庭园空间有限,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自然美景,园林植物造景巧妙地运用“因借”的手法来丰富园林景色。白居易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柳宜作两家春》”计成《园冶》:“园拘远近,不定时日,......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园冶》又载:“轩盈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古典园林中秋借红叶夏借荫,墙借花影树借青(草)等借景比比皆是。计成在《园冶》中将借景之法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除此之外,还有镜借背景水借影,松借坚义,竹借节的特殊借景手法,即“镜借”和“意借”。


6
四时造景

创造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是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的一大特色。四时造景也是体现植物景观特色和大自然无穷无尽魅力的重要造园设计手法。园林植物四时景色丰富,清代《花镜自序》描写春日“海棠红媚”、夏日“榴花烘天”、秋时“霞升枫柏”、冬至“腊瓣舒香,”真可谓庭院景色,藉花木而四季不绝。园林花木不仅能反映四时景色,而且还与园林自然天象之景观要素密切相关。


7
色香染景

自古以来,造园家们无不注重色彩来构园造景。作为园林主要构成要素的植物,种类繁多,色彩斑斓缤纷,加之自然气候的影响,更是丰富多彩。构园造景主要用它来渲染环境,烘托主景,营造气氛,亦可创造园林局部空间主景。植物的青枝绿叶,叫人感到心境平和,神清气爽,园林环境也显得幽深宁静,而花红金果,艳丽斑斓,使人精神振奋,情趣盎然。苏州古典园林中以植物色彩为景观特色的景点也很多,如花果取胜的有留园“小桃坞”(桃林),拙政园“绣绮”(牡丹、芍药)、“待霜”(柑桔)、“玉兰”(白玉兰)怡园“金栗”(桂花);以枝叶青翠、环境清幽为特色的有沧浪亭“翠玲珑”(竹林)留园“涵碧山房”(荷花)等。以观赏秋季枫叶飘丹,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美景的有留园西山枫林等。


传统的松,竹,梅配植形式,谓之岁寒三友,意境高雅而鲜明,常被用于纪念性园林以缅怀前人。人们将这三种植物视作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严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象征着坚贞,气节和理想,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因此在园林中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如松,柏因四季常青,象征着长寿,永年,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南面的松林配植也是较好的例子,松针细长而密,在大风中发出犹波涛汹涌的声响,故传统园景中有万壑松风,松涛别院,松风亭等景点。竹上是中国文人喜欢的植物,“末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群居不乱独立自峙,振风发屋不为之倾,大旱干物不为之瘁,坚可以配松柏,劲可以凌霜雪,密可以泊晴烟,疏可以漏霄月,婶娟可玩,劲挺不回”。因此竹被视为作最有气节的君子,故有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言。园林景点“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不畏寒冷,傲雪怒放,元朝杨维硕赞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毛主席诗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都昌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陈毅诗中“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象征其坚贞不屈的吕格,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北宋林和靖中“疏影横斜水清线“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最雅致的配植方式之一。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是植物造景景常用的配植之一。


兰花叶姿飘逸,幽香清远,生于幽谷,绿叶幽茂,条枝独秀,无娇弱之态,无妩俗之意,摆放室内或植于庭院一角,馥郁袭衣,“青香而不艳”,意境高雅。明代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也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青代郑颠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陈毅诗曰:“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不为謦香重,求者遍山偶。”


宋代陆游诗曰:“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可谓“幽贞高雅”。陶源明诗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陈毅诗“秋菊能傲雪,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耐其何”,菊花迎霜开放,深秋吐芳,代表不畏风霜雨雪环境的君子风格。


桂花在李清照心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远只留香,何需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绝冠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有多高贵。

桃花在明间象征幸福、交好运;翠柳依依,表示惜别及报春;“垂柳依依”表示感情上绵绵不舍、惜别等;桑悻代表故乡;牡丹花朵硕大,雍容富丽,植于高台显得高贵大度;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等长寿富贵的寓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含笑表示深情;红豆表示相思、恋念;而对于扬树,却有“白扬萧萧”表示惆怅,伤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用来点缀水景,可营造出清净、脱俗的气氛。凡次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的植物景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是独具特色。


在北方皇家园林植物配置中松柏体现其统治阶级的稳固和经久不衰。而在南方家宅院中,以白色粉墙为背景,配置几竿修竹,数块山石,两三棵芭蕉就构成了中国味十足的园林景观,同样,枝干苍劲的古松与淡淡的梅花互相搭配很容易使人想起“疏影横斜清浅,暗香浮明月黄昏”的美妙诗句。人们常借助植物抒发情怀,富情寓景。例如用松柏苍劲挺拔,蟠虬古朴的形态,来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腊梅不畏寒冷,傲雪怒放,常被比喻刚毅的性格。园林绿地也可以借鉴植物这一特点,创造有特色的观赏效果。

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梨花伴月”便采用植物造景来营造出诗情花意的艺术效果。“梨花伴月”为清朝康熙在避暑山庄所建三十六景中的十四景。这里不尽有优美的建筑群,更有大片的梨树林,洁白的梨花,在清丽如水的月光下,芳香馥郁,更显迷人。梨花盛开的季节畅祥期间,沁人心肺,流连忘返;真可谓“梨花伴月情深深,我伴花月到天明”。但是植物的意境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如梅花,旧时代总受文人:疏影横斜的影响,带有孤芳自赏的情调,而现在应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富有积极意义和高尚理想的内容去转化她。

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很多的国家也是如此。加拿大的糖戚树象征着祖国大地,树叶图案绘在国旗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德国柏林建立了一座苏军纪念碑,在长轴线的焦点,巍然屹立着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和平的威武战士抱着一个儿童的雕像,军旗倾斜表示庄严的哀悼,母亲雕像像垂着头沉侵于深深的悲痛之中,在母亲像旁配置着垂柳白桦,白桦是苏联的乡土树种,垂枝表示哀思。这种配置使我们想像到来自远方祖国家乡的母亲,不远万里来到异国探视久久思念的儿子,但她得知爱子已经牺牲而来到墓地时的心情,这种植物配置非常成功,但你细细品位时候总是感人泪下,从而换起反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的感情,还会觉得战士的英灵得到慰籍,因为他们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并且因为有母亲和家乡的草木在身边陪伴而不会感觉是在异国他乡。


园林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公元1631年见诸欲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一书。流入日本,该书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其评价之高。在西方,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法国和18世纪的英国,园林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它是各种艺术融于园林为一体的荟萃艺术。所以, 作为现代的园林人,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与时俱进,创造新的造景方法。然而,作为在当代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园林艺术对保持生态平衡更具重要意义。因而,作为现代园林艺术,本来就允许多种风格的存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思想感情的沟通,各自的风格都产生惟妙惟肖的变化,从使园林艺术更趋于丰富多彩,日新月异。园林艺术同其他艺术的共同点是,它也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所以,现代园林在古典园林造园的基础上加以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环境、以及生态保护重视,做到艺术性与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使园林艺术更加完美。

在多年的园林设计实践中,我认为,利用植物造景要在传统的造景方法上加以升华:师法古人,造法自然,高于自然,美化生活。



一、强调植物造景的功能

作为重要的园林要素,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是一种有生命的构筑材料,与建筑材料是截然不同的。植物以其有的点、线、面、体形式以及个体和群体组合,形成有生命活力的复杂流动性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可赏性,同时这些空间形式,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在设计时植物的建造功能是最先要考虑的,其次才是观赏特性等其他因素的考虑;

二、植物景观要表现时序变化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根据植物的季相表现,进行植物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某种特有景观给人不同的季节和空间感受。在一年四季里,“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东则梅花破玉”,季相景色是植物材料随季节变化的暂时性景色,具有周期性,例如春花秋叶便是园林中很常见的季相景色主题。



三、利用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

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植物景观,、温带针也林相植物景观等都具有不同的特色。根据环境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我国地域辽阔,气候迥异,园林植物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例如北京的国槐和侧柏;海南岛的以椰林为带表的植物景观给南国以特有植物景观印象;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则给人一种神秘感;四川成都的木芙蓉,云南大理的山茶,深圳的叶子花,攀枝花的木棉等都具有地方特色。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材料营造植物景观对弘扬地方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园林植物形成地域景观特色,可以突出表现当地的城市景观的个性和地域的个性特点,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人有永久的回忆,从而使植物特色与城市图像对应起来。

此外,植物材料的运用,首先对于设计者而言,不但要掌握植物造景的方法和技巧,还要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要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才能有效地选用植物种类,使其能够良好地成活和生长,从而保证植物景观的形成。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园林绿化受到高度重视。园林植物造景从自然观赏向环保、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纵深发展,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师,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吸取传统营养,与国际园林文化交流,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及专业知识水平,造化自我,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设计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为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树勋.植物园规划与设计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薛聪贤.景观植物造园应用实例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计成.园冶注释.陈植.注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6]周武忠.园林美学部委员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设计师网,图片搜集于网路,植物前沿整理,转载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仅供学习交流,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