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趁我“受内伤”,心脏病找上门了

 原12针9 2016-08-05




 发病常有明显的时间节点 
心脏病发病有几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
是在除夕之夜,在家做年饭的奶奶们容易发生心梗和高血压急症;
第二个节点:
是在世界杯等赛事期间,边喝着啤酒边吃着烤串,通宵看球的中青年男性,常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
第三个节点:
股市大跌的日子,医院接诊的急性心梗病人会增多。


科学研究发现,在这些节点发病者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应激,即人在高度精神紧张和压力环境下,会导致心脏损伤。要知道,对于人体来讲,应激是化解不了的,它会变成内伤。我们通常会把这种由于巨大精神压力或不良情绪引发的心脏损伤,称为内伤型心脏病。


 识别心理因素造成的损伤 
内伤型心脏病病人由于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不易被察觉,因而常常延误治疗。
例1:
 一位40岁的男性心梗病人安放了心脏支架,但仍觉得病情没有好转,每天处于发病状态,心绪不宁。这是因为病人对治疗的效果产生担心而产生焦虑情绪,他们的心脏病是“因”,心理问题是“果”,即因焦虑导致心脏处于缺血状态,还以为是手术没有效果。临床上这种情况比较多见。
例2:
 一位72岁的老大爷,上了公共汽车后,因无人让座非常愤怒,就打了旁边坐着的小伙子几个耳光,而老大爷也因暴怒情绪没有排解,心脏病发作而倒地了。情绪激动不仅会引起急性心梗,还会引起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说人真能被气死。
例3:
 一位37岁的女性白领看病时说:“前一段时间总加班,任务完成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仍睡不着觉。刚一睡着,突然就惊醒,胸部开始疼痛。”这是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情绪因素背后的小血管收缩、激素失衡引发的缺血。我们认为,长期工作紧张、脾气不好、易怒以及多愁善感、患得患失的人容易产生应激反应,致使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微小动脉经常性收缩。这些动脉变得狭窄,引发心肌缺血;另一方面,也有临床医师对这种小血管病变认识不足,忽视了病人因情绪因素引发的下游小血管病变。这样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问题。


 内伤型心脏损伤可以避免 


无论是医生还是大众,都要了解心脏和心理之间的关系。表面上表现的是不满情绪,实际上背后有很复杂的心理变化。任何应激、负性情绪都会在躯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科学研究发现,不良情绪是有物质基础的,是神经调控递质减少造成的。如部分老年人的包容性变差,对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神经调控递质在衰减。当这种递质越来越少时,病人变得越来越不能对抗应激了,所以老年人大多不扛事,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脏疾病。


 
如何预防“双心”疾病

饮食和药物
研究发现,几天吃一小片奶酪,多吃坚果、肉类,还可服用谷维素等药物,有助于补充神经递质。

心理训练
心理应激能力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提高的。比如航天员体内的激素水平很高,即使在上天的最后一刻心率都能保持不变,就是靠科学方法训练出来的。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精神压力性心脏缺血,因为女性更爱生气,更容易情绪化。控制情绪,减少压力,主要靠自我调整。一是从心理认知上调整。有些事想不通不行,想不通就会产生心理应激,引发行为改变,就会很生气,应激反应更强烈,造成恶性循环。这时要进行行为心理学干预,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避免钻牛角尖、一根筋,学会平和、积极、动态地看待各种问题。当你在最急、最烦的时候,让自己忍耐3秒钟,看看能不能缓解情绪,即使缓解不了,也会减少3秒钟对心脏的损伤。通过练习你的忍耐时间会越来越长,对心脏的损伤也会越来越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梅颜

整理/吴卫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