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些闲话,说明两点,波特没有从事过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他的专业背景是产业经济学,而产业经济学在那个时代(1970-1980)研究重点是垄断、定价。 波特的天才在于他利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构造了分析和理解企业竞争企业战略的分析框架,这是非常厉害的,开创性的,同时具有显而易见的简明性。所以波特的理论成为咨询师的最爱,没有这个,靠什么招揽客户呢?当然,分析师还有swot\pets\position\benchmarking这些工具。 但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如何应用波特的理论呢?实际上只是提供分析的框架,没有办法实际应用的。比如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关键不是这个战略是否有效,而是如何在保持产品服务品质下,尽可能降低成本。而这个不是看了波特的书就可以解决的。从企业实际案例看,波特的理论已经诞生近30年了,但有哪个伟大的企业是按着波特的理论做起来的呢? 作为战略理论的爱好者,应该读波特的书,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读读是好的,不读也是可以的。理论就是理论,仅次而已。 所谓竞争战略是指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的长期行为。波特在这本书对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实施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很多企业,也正努力将书中观点贯穿到日常管理实践中去。作者说:“善于思考的读者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以实现自己毕生的追求,并在此过程中影响管理的实践和声音的发展。”可以说这是本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竞争战略奠基之作。书中为我们理解行业中五大基本竞争力提供了充实的分析框架。在经济学中有关竞争的理论相当程序化,很少有经济学家真正考虑竞争性质对公司行为的意义或者提升利润的方法等问题。本书通过定义多种现象,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和技巧,经济学家可以由此进行量化分析。 这本书面世的年代与现如今相比,已经大相径庭,新技术、新型工具、新兴行业层出不穷,但本书提出的竞争分析框架则超越了行业、特定技术或者管理上的界限。如今,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幕拉起,转型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新的竞争环境。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变为中高速,原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下降,人口结构迎来刘易斯拐点,经济从投资推动转向消费驱动……显然,企业未来的成功将不能继续简单地依赖低成本优势和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转型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创新将是成就未来赢家的不二法宝。但任何一次商业创新都只能带来暂时的领先,苹果公司由ipod翻身,再到iphone独领风骚,一样经历了一个低谷到极盛的过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例子在手机行业是惨痛的,由此我们可知竞争和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今中国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启示,这本书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同时也会有人问:是否用了波特的方法,就一定能决胜商海、竞争中取胜呢?显然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就像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城市包围农村都不能简单套用,即便在同一个行业内,天时地利人和都需具备的情况下,具有一致的企业文化背景,才能套用。作者在书中对问题条件、决定因素、战略选择、挑战与风险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力求通透,可以帮助读者全盘出发考虑问题,避免疏漏条件、选择和风险等,但也存在着相关的问题,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如果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流轰炸,可能做不到提纲挈领,分不清主次,搞不清重点和关键,己方的胜势、陷阱、弱点,恐怕一一把握也就不容易了。 另外,竞争是需要与时俱进、时刻把握时机的,战略并不能长治久安、也不能一劳永逸,甚至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行,一切都需要灵活掌控。 从现实出发,结合工作实际,是竞争制胜的秘诀。最后套用一段著名的话结束这篇书评:竞争无罪,创新有理。 请在下方拇指点 战友鼓励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
|